•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九州·台湾研究系列(套装共十一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5) 139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套丛书为台湾研究系列,共十一册。
《殊途同归:两岸民间组织发展比较研究(1949—2009)》 探对一个甲子以来两岸民间组织发生、发展、转型、管理及其对社会的服务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看待两岸民间组织尽管发展路径及相互合作趋势!
《台湾政党变革对报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本书论述了自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的台湾政党变革与媒体演化、斗争之间的关系,将这个论题置于一个广泛的社会历史脉络下,同时充分考虑由诸多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张力。
《台湾地区两岸大众传播交流法规研究》 本书首次对两岸大众传播交流法规体系加以系统研究,描述其结构体系、主要内容、运行状况、发展过程,揭示其主要特征和变迁的原因,并对大陆对台大众传播策略加以探析!
《戏仿与政治:台湾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政治人物形象研究》 本书以台湾地区中天电视的《全民最大党》系列政治模仿秀节目作为切入口,探讨台湾电视综艺节目与政治互动的现象和原因,进而审视台湾的媒体文化和政治文化特点!
《史海撷英:台湾历史研究续编》 本书旨在对近40年来的台湾史研究作一番回顾,总结成绩与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认清未来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台湾研究与青年探索:第五届两岸学子论坛优秀论文集》 全书分为“政治分论坛”“经济分论坛”“历史分论坛”“文学分论坛”“法律分论坛”“两岸分论坛”六个部分,共收集了18篇两岸学子的优秀论文!
《台湾主要政党对外党际关系研究》 本书以台湾主要政党(国民党、民进党)对外党际关系(“政党外交”)为研究对象,概括总结了两党各自发展对外党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等!
《台湾社会科教科书“国家认同”教育变迁研究》 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对台湾三个时期、四套社会科教科书进行量化和质化分析,对教科书“国家认同”教育变迁进行研究!
《冷战初期台湾与香港诗坛的交流与互动》 本书针对20世纪50年代港台两地同时兴起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深入研究了两地之间的诗人交往的方式和经过,及其交往的时代性,所谓的时代性即当时的冷战语境等问题!
《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 本书从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发展脉络,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动因、范畴、特点及问题等面向入手,探讨海峡两岸之间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分析框架、问题与挑战等!
《国家统一的系统演化动力:复杂性思维视角下的中国国家统一战略》 本书将国家统一问题看作系统演化过程,创造性地提出人类社会复杂巨系统的三个层次:大系统-靠前环境,系统-国家和地区,子系统-未统一国家的局部领域!

部分摘录:
易君左,原名易家钺,现代著名文人,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兼容新旧。因家学渊源,他早年浸润传统诗文,曾参与传统文人的雅集,五四运动后,转向新文化运动,主办《奋斗》《家庭研究》,提倡新道德、新伦理,后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一道为泰东书局编书,曾写白话小说;参与发起“少年中国学会”,为《孤军》社一员,与左舜生、周佛海等关系密切;大革命期间投笔从戎,在北伐军政治部工作;后应周佛海之邀去江苏镇江教育厅工作,抗战期间前往四川,曾与卢冀野等办《民族诗坛》;抗战结束后一度赴兰州创办《和平日报》,1949年在上海办《新希望周刊》;不久赴台,继续出版《新希望周刊》;同年底转香港,任《星岛日报》副刊编辑,复刊《新希望周刊》,后任浸会学院文学教授;1968年再度赴台,直至1972年去世。
与20世纪很多知识分子一样,易君左在时代的动荡中经历了诸多曲折,但与大多数新文化人不同的是,他的文化活动不时出入于新旧之间。他时而是旧式文人,与名士才子诗酒唱和,时而是现代作家,参与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作家田汉、郁达夫、谢冰莹等相交莫逆。1949年赴台、港之后,他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词,参与旧派文人的修禊活动,但也创作了为数不少的白话散文,即便是旧体诗词也保留着现代意识。本节主要以易君左的晚期活动为研究对象,兼及早期的经历,勾勒其交往的人际圈,借鉴文学社会学的方法,从社会交往的角度考察其文化归属,尤其是在离乱之际的文化活动及其心态,同时也考察人脉关系对他文化事业展开的作用。
一、传统文人圈 易君左于1949年4月赴台,在前往台北的飞机上他拟想赴台后的情形写了一首诗作:
烽火红逐万鸦飞,茫茫云海渡台北,陆阻山陵水阻湖,漂泊离家归未得。
名城呼吸迫存亡,繁华寂灭几沧桑?平生行脚皆沉重,唯兹一次稍轻狂。
赤嵌楼外海波碧,我来重踏先人迹,煮豆燃萁事太哀,惊涛骇浪情何急!
誓将豪气尽销除,顶礼焚香读父书,愿随日月潭中水,常伴花莲港里鱼。[2]
诗从描摹个人经历出发写离乱之思,先是动荡之际匆匆离家,渡海漂泊,由此反观一生似乎都在离乱中走来。不过这次逃难的心情与之前的沉重又有不同,作者未尝没有企盼,原因便在于作者祖上与台湾的渊源,所谓“赤嵌楼外海波碧,我来重踏先人迹”“誓将豪气尽销除,顶礼焚香读父书”都有具体所指。易君左的父亲易顺鼎,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是坚决的主战派,当时他为刘坤一幕僚,议和消息传来,他上书请求罢和议,后听闻唐景菘等在台坚持抗日,于是决意亲身赴台参与抵抗。但抵达厦门时便听闻唐景菘已回内地,黑旗军刘永福尚在台南坚持抵抗。于是赶赴台南,领三营兵力守台中,因军饷缺乏,乃回内地筹饷,及筹得饷银返台,台中已陷落,见大势已去方折返厦门,有《四魂集》述其事。易君左在香港期间曾写《四魂血泪记》详述其父保台的经过。[3]
易顺鼎晚年以遗民终老,常出入京城遗老圈子,与诗友组寒山诗社,年幼的易君左也常随他参与诗社活动,如诗社的撞诗钟,易君左就曾摘得过头名,还曾参与著名的万牲园修禊,即民国二年的“癸丑修禊”。该雅集由梁启超发起,“故都名诗人几乎全体参加”,易君左是最年幼的参与者,[4]晚年他在香港,还曾“收到万牲园修禊旧照”。[5]易顺鼎,湖南人,在清末民初诗坛颇有影响,与陈三立、陈衍、樊樊山等人交往颇多,这些诗名家也成为易君左孺慕或交往的对象。1949年易君左在《新希望周刊》上刊布的回忆录就忆及他在镇江期间拜访这些“老叔老伯”的经历:“每次到苏州去,总是去拜访几位前辈:一是陈衍,一是张一麐,一是章炳麟。那时苏州几位国学大师如章炳麟(太炎)金松岑等设立了一个国学会,我偶在国学会出版的一本杂志上写文章;又因这几位老人和我父亲都是好朋友,是我的父执,在礼节上应该对他们尊重”。[6]家学渊源为他提供了较广的社交网络。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易佩绅在近代诗史中被归于“中晚唐”一脉,与之同列的是樊增祥,[7]二人合称“樊易”;虽然易佩绅诗风近中晚唐,但他与宗宋的同光体诗人如陈三立等又关系莫逆;同时与追慕汉魏六朝的王闿运等也有交往。因而,在现代不同的诗歌流派中,易佩绅实际上与各派都有深入的交往,这既为易君左提供了较为开阔的视野,同时也为他提供了超越派系的人际关系。易君左在镇江期间,之所以能与陈衍等前辈往返,与易佩绅的这种格局不无关系,到港、台后也同样如此,他所交往的诗人,往往是跨越不同的流派,写作风格也是各异,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唱和交往。如易君左在香港期间曾多次赴东南亚,其间便曾结识谢雪声,并与之多有诗词、书信交往。谢雪声原籍厦门,为陈衍高足,与易君左也是世交。[8]
赴台后,易君左便在《新希望周刊》上开辟《台湾诗情》专栏,即时介绍台湾诗人的活动和作品,其涵括的范围从一开始就极为广泛,包括台湾本地诗人和渡台的内地诗人,按易君左自己的概括:
台湾本地的诗人如林献堂、黄纯青、魏清德、谢雪渔诸位,我之所以结识他们是由于曾今可先生的介绍,我一到台北就在微雨中到金门街去访曾今可,以后迭有唱和。内地来台的名诗人如丁治磐、曾今可、薛大可、罗继永、钮先铭、闵孝吉、许君武、李翼中、包天笑、秦靖宇、张佛千诸先生,皆一代诗坛重望,流离来台,爱时爱国,吟咏甚多,也都纷惠诗作,登在本刊。[9]
林献堂、黄纯清、魏清德等是台湾当时最知名的诗人,是栎社、瀛社等著名诗社的执牛耳者,在曾今可的介绍下,易君左与他们结识并迭有唱和;渡台诗人就更多,这些诗人来台之前与易君左大多相识,如李翼中,抗战前就是易君左在江苏省政府的同事,“那时就有唱和”。[10]当这些文人流离到台湾之后,更是同气相求,延续此前的诗酒交往。在港十八年也同样如此,易君左与郑水心、梁寒操、陈其采、张维翰、史剑、张大千、陈孝威、毛以亨、黄宇人等人,便常有诗词往来,或修禊,或聚餐,或旅行,活动频繁,形式多样。[11]
二、个人经历与社交网络 虽然父辈的社交圈给易君左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易君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所以能在台港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主要还是基于他此前所从事的文化运动和政治活动,这包括五四时期参与新文化运动的同仁,北伐期间认识的军事、政治人物,及其后在镇江、成都、重庆等地工作时结识的文化与政治领域的朋友。
易君左晚年在港、台期间,与很多军旅诗人有交往,像钮先铭、丁治磐、陈孝威、张佛千、关汉骞、闵孝吉等均是。《台湾诗情》就曾多次介绍他们的作品,如在介绍钮先铭时易君左就说“现代军人能诗的甚多,如程潜的古体,罗卓英的近体,李铁军的七绝,都不可多得”,[12]还有以作对联知名的张佛千与他也有交往,台湾《新希望周刊》曾载其军中诗作,易君左评价甚高:“久未见面的张佛千兄忽自凤山寄精忠报来,许多文艺作品是士兵的新作,充满军中文化气氛,佛千不大写诗,最近有随孙立人司令赴马场观马四绝,可入现代军中诗选首页也”,其诗为:“浅草秋郊映落晖,一鞭群马去如飞,牧人慷慨谈蒙古,绝塞无垠草正肥”。[13]二人交往颇多,笔者曾见到张佛千所藏的《琴意楼词》《天涯海角十八年》等书,里面还夹有印着“上尉”军衔的易君左名片;《畅流》载有易君左《赠关汉骞将军》一诗。[14]易君左晚年与这些军中诗人也颇有诗词往来,这当然与这些军人晚年多已赋闲,或转而从事文化工作有关。如陈孝威便在香港办报,熊式辉也一度寓居香港,不过易君左与他们熟识还因他本人也多次参加军旅工作,北伐时期在政治部工作,抗战时期政治部恢复,易君左也是再度加入这个机构,这与郭沫若的经历颇为类似。这些经历让他们积累了较多的军中人脉,像张佛千很长时间都在政治部任职。
除了军中诗人之外,在当局相关机构任职的官绅,也是易君左常往来的对象。陈果夫就曾应易君左之邀在《新希望周刊》发表《回忆江苏二三事》,第一节便是写“君左夫人是母教比赛第一名”;[15]方希孔、潘公展、闵孝吉、沈雷渔等也与他关系不坏,至于身为“监察院长”并作为20世纪50至70年代台湾文坛领袖的于右任,[16]易君左与之也多有诗词往返。易君左与于右任也是故旧,于右任之前也比较照顾易君左,易君左回忆录《三十年之沧桑》便多次提及他与于右任的交往,如抗战时期在重庆,他就常出入叶楚伧、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宅邸,“髯翁常常约我去吃便饭,借此谈谈政事,和诗歌”。[17]易君左后来还曾担任“监察院”专门委员。说起来,易君左在1949年赴台机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能顺利到达台湾就与这重身份有关,他后来就曾说明:“因为我的“监察院”专门委员那份职位并没有取消,就以这种身份,透过人事关系,居然派到了三张机票,喜出望外”。[18]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