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战争中,将帅们的传奇经历与制胜之道一直是世人借鉴与思考的主题。那些经典的传奇战争,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见证着将帅们过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指挥艺术,镌刻着他们的光荣与耻辱。战争也是一把双刃剑,以鲜血和生命维持着正义与和平,塑造了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但也催生了战争狂人和赌徒。
本丛书收录了“二战”时期那些叱咤风云、战功赫赫、富有传奇色彩的优秀将帅,也收录了少数法西斯战犯。作者以权威的资料、不偏不倚的中肯态度、严谨的逻辑、生动的描述,全景式地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展现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揭示了一场场运筹帷幄的智慧搏弈,讲述了一位位英勇善战的将帅的传奇经历,揭露了一个个野蛮侵略者的可耻下场。同时也给那些仍旧怀揣军国主义的幻想者以有力警示:“多行不义必自毙,玩火必将自焚。”
部分摘录:
在成长的过程中,性格倔强、争强好胜的艾森豪威尔总是不甘落后。当别人比他强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地超过他们;跟别人产生矛盾时,他常常会不顾一切地跟别人争斗,就像一头好斗的小牛犊。
由于兄弟众多,有时他们难免会用拳头来解决纠纷。而艾森豪威尔是兄弟几个当中精力最充沛、最好斗和最难以照看的。与他打架最多的是埃德加,两人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扭打起来。
埃德加在事后很多年说:“也许就是我俩在一起走着,他想绊我一跤,我随手揍他一拳,接着就大打出手……或者是他从我那里拿走了不属于他的东西,这样,两人又会打起来。”这样的打斗多数是扭打、摔跤而不是拳击,最后往往以埃德加占上风而告终。“打归打,我俩从不记仇。”不过,艾森豪威尔有一个原则:当别的孩子来挑战时,他便与哥哥同仇敌忾,直到打得外人苦苦求饶才肯罢休。而每当打完一场“家族之战”,他与哥哥之间的感情又深了一层。
有一年圣诞节前夕,父母答应阿瑟和埃德加到郊外去远足。艾森豪威尔也想跟着去,但父母觉得他太小,不让他去。艾森豪威尔有些失望,他直截了当地提出请求:“爸爸,哥哥们要去郊游,我也想去。”母亲看了他一眼,微笑着说:“你年纪还小呢!”艾森豪威尔涨红了脸,很不服气。父亲有些生气了:“不能去就是不能去!”艾森豪威尔气愤极了,觉得这个家给他的不是温暖,而是冷酷;不是平等,而是偏见。他一跺脚冲到院子里,捏紧拳头就往苹果树上猛击。
他一面哭一面狠狠地击打着苹果树,鲜血沿着他小小的拳头流了下来,不一会儿,双拳便血肉模糊了。父亲见状冲出门去,使劲地抓住他的双肩,才制止了他疯狂的举动。艾森豪威尔委屈极了,回到屋里便一头扑倒在床上,把脸埋在枕头里放声大哭起来。母亲走进房间,小心翼翼地拿起他的双手,细心地为他涂上止痛药膏,缠上绷带。在母亲的抚慰下,艾森豪威尔渐渐平静了下来。母亲拿开枕头,双眼盯着他,直到他抬起头来。最后,母亲温柔地说:“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加伟大。”
母亲这句看似寻常的话,跟随了艾森豪威尔的一生。他在76岁时提笔写道:“那次谈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的确,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加伟大。那一直是我一生中最为珍贵的时刻之一。”
艾森豪威尔和兄弟们都承认父亲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母亲艾达更让他们感到敬畏。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之中,她就像一根纽带,使一家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艾森豪威尔十分敬重母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身负重任的他时常想起母亲,因为母亲的存在和智慧能给他带来平静与自信。1942年3月,他写道:“我想,母亲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人。”后来,谈到自己深爱的母亲,他又说:“作为她的儿子,我们能在她的陪伴下度过童年真是幸运,记忆是永不磨灭的……直到今天,母亲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艾达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需要认真地对待。她告诫他们,不要因为不敢违抗才去做什么事情,而应该因为自己做得对而去做。她从来不会偏心哪一个孩子,有一次,记者问她怎么评价她那位最出色的儿子,她说:“你问的是哪一个?”
事实上,艾森豪威尔兄弟七人,除老五幼年夭折外,其余6人都在各自的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老大阿瑟成了银行家,老二埃德加是位律师,老四罗伊是个药商,老六厄尔当了工程师,老七米尔顿当了大学校长。艾森豪威尔排行第三,做了美国总统。他们都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母亲的培育。
艾森豪威尔9岁的时候,开始到他家对面的林肯小学读书。那时小学的课程无非是一些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东西,一般孩子对这些东西非常厌倦,把坐板凳当成一件苦差事,叫苦不迭。渴望知识的艾森豪威尔则非常专注地聆听老师的诵读。他把自己融入知识的海洋,恨不得把老师传授的所有知识都装进小小的脑袋里去。他对拼字比赛和数学很感兴趣。拼字比赛激发了他争强好胜、力求完美的心理,他自称是正字课上最认真的学生。而数学这门课讲究逻辑,直截了当,答案对错分明,也很对他的胃口。
不过,书法对艾森豪威尔是件麻烦事,他一直耐不下性子去练习当时精美的维多利亚体。后来他说:“我的手生来更适合用斧或枪而不是笔。”他的笔迹一直不太容易辨认,当他成为将军以后,辨认他的笔迹就更困难了,有时连他自己都认不出自己写的是什么。他的助手凯文·麦卡恩曾把他的笔迹比作是在餐桌转盘上写的东西。他的好友、同僚阿尔弗雷德·格伦瑟也说他的笔迹是世界上最糟糕的。
1902年,艾森豪威尔转入加菲尔德中学,在这里念完了7年级和8年级。上学第一天,课间休息的时候,有个流氓威胁要咬掉艾森豪威尔的耳朵,追得他到处跑。后来阿瑟赶来,警告那人最好把“兴趣放到别人身上”,才救下了艾森豪威尔。后来,艾森豪威尔意识到,那个流氓只是想戏弄他,但他仍然害怕流氓和他们的威胁,直到他长得足够强壮可以保护自己为止。这一天到来后,他再也没有在别人的挑战面前退缩过,也没有畏惧过任何战斗。
1904年,艾森豪威尔14岁,开始步行很远的路程到城镇北部新建的阿比林中学读书。每天四五点他就从床上爬起来,揣上两块前一天剩下的硬干粮,背上书包,蹑手蹑脚地打开门,沿着小路往学校走去。
阿比林中学有一个奇特的“传统”,每年入学的新生都要举行一次拳击比赛,由来自南部和北部的学生分别推选一名代表参加。铁路把阿比林分成了“北边”和“南边”,与此相对应的贫富差距也把孩子们分成了两派。铁路北边是商人、律师、医生和银行家住的地方,宽敞明亮的维多利亚式宅第里有着富丽堂皇的长廊、高大的杨树及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坪;铁路南边是铁路职工、木匠、修理工以及艾森豪威尔一家居住的地方,房子低矮简陋,周围杂草丛生。对艾森豪威尔来说,捍卫南部荣誉的时刻到来了。北部的选手韦斯利·梅里菲尔德非常强壮结实,反应灵敏,出拳准确,曾获北部拳击冠军。相比之下,艾森豪威尔显得有些矮小、瘦弱,大家都觉得他获胜的希望不大。
然而,情况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在一大群孩子的层层包围下,拳击比赛开始了。在观众的呐喊声中,艾森豪威尔频频出拳,但都被梅里菲尔德准确地挡了回来,并回以重拳。梅里菲尔德力量很大,打在艾森豪威尔身上的拳头发出“砰”的一声闷响。艾森豪威尔被震得左右摇晃,但他并没有泄气,而是咬紧牙关,竭力进攻。突然,梅里菲尔德一记重拳打在艾森豪威尔的脸上,在观众的惊呼声中,艾森豪威尔蹲了下去。当他咬着牙站起来的时候,眼睛青紫,眼眶高高地肿了起来,一丝鼻血也流了出来。喧闹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南部选手要放弃了。
但艾森豪威尔仍咬牙坚持着,他感到自己浑身疼痛,但是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他的意志,不一会儿,他又重新挥拳投入了战斗。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都在为这个倔强的小个子叫好。起初只有来自南部的孩子喊“艾森豪威尔,加油!艾森豪威尔,加油!”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艾森豪威尔加油。
比赛继续进行着,两位拳击手都气喘吁吁、嗓音嘶哑、鼻青脸肿,但双方都没有认输。即使周围的观众劝说他们停止打斗,他们也不肯退出比赛。梅里菲尔德小声地对艾森豪威尔说:“艾森豪威尔,我打不赢你!”艾森豪威尔回道:“我也赢不了你!”最后,这场历时一天的比赛以平局收场。
比赛结束后,艾森豪威尔跌跌撞撞地跑回家,一下子瘫倒在床上。父母没有训斥他,也没有惩罚他。担惊受怕的母亲得知他参加的是正当的拳击赛,也就放心了,而且她对这件事的态度还是支持的,认为这能使孩子的性格得到锻炼。后来,艾森豪威尔的哥哥提到他时,一脸敬佩地说:“他像父亲,尽管被打得皮开肉绽,但从不屈服。他像父亲一样执拗。”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这对在赛场上互相领教的对手并没有成为敌人,相反,艾森豪威尔与梅里菲尔德成了要好的朋友。艾森豪威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拳击比赛没有在我们之间留下任何不愉快的后果,稍晚一些的时候,我见到了韦斯利·梅里菲尔德,回想起那场拳击,我们两个不禁都笑了起来。”
艾森豪威尔从小就崇拜英雄。在他家对面住着一个名叫达布利的单身汉,据说曾是著名警察局局长比尔的助手,他对往事的追溯简直把艾森豪威尔迷住了。艾森豪威尔常常和达布利以及市警察局局长亨尼·恩格尔一起到郊外去,看他们练习射击。有时他得以实现许多孩子的夙愿——用真枪射击。
而在整个青少年时代,艾森豪威尔最感兴趣的课也是军事史。他沉浸在军事史的阅读中,竟疏忽了家务和学校的功课。
在古人当中,艾森豪威尔最崇拜的英雄是汉尼拔,这不仅是因为汉尼拔的军事胆略,也因为汉尼拔精通当时的逻辑学。尽管很多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都对汉尼拔不太友好,但汉尼拔仍然成了一个历史偶像,艾森豪威尔对此感到十分惊讶。他心目中的英雄还有恺撒、苏格拉底、伯里克利、特米斯托克利,而大流士、布鲁图、薛西斯和邪恶的罗马皇帝尼禄则被他视为坏人。
另外,艾森豪威尔还阅读了大量有关华盛顿、拿破仑、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等名将的书籍,甚至终身记得读过的一些战役的细节,这使他的同僚感到非常吃惊。
艾森豪威尔对军事的喜欢,为他日后参军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