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华文化公开课—礼仪文化十讲》古代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中华文化公开课—茶文化十二讲》茶文化以可触、可见、可品的茶物质文化为出发点,向可感、可思、可悟的茶精神文化延伸。研习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茶道艺术,让你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中华文化公开课—文化名人六讲》本书以历史时期为线索,选取了中国几千年来*典型*有影响的一些著名人物,或是介绍生平功绩,或是联系历史事件,也许不能说是完全找到了历史真实的答案,但至少证明我们在寻找历史的真实这条道路上努力过。正如人们永远不会失去对真实的渴望一样,我们也永远不会放弃寻找真实的努力 。
《中华文化公开课—民俗文化十讲》民俗是由国家或者民族的人们创造的一种生活文化,包括饮食、服饰、节日等民俗风情,影响着文化、艺术、社会行为等,是一种长期的生活方式。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在共通的一个基础上诞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民俗文化因为经济、政治、地域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性、复合性、阶级性、地域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它在民间世代传承,有着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中华文化公开课—体育文化十讲》本书讲述了从原始时代体育的萌芽一直到清末我国体育的发展历程,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项目的孕育,少数民族体育,武术体育,养生体育,体育名人以及体育轶事,并配了数百幅生动的图片,使读者在了解中国古代体育史的同时扩大视野。
《中华文化公开课—科技文化九讲》本书通过全新的体例和合理的安排,把中国五千年的科技发展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分为天文历法、地理探索、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农学农具、数学成就、物理化学、医学药物、手工制造多个板块,把一部中华科技文明史浓缩在薄薄的一册书内。本书既“美味可口”又“营养丰富”,图文并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国科技文明的灿烂画卷。
《中华文化公开课—军事文化五讲》在数千年的战争中,中国军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争观。《司马法》开宗明义提出了以“仁义为本”的战争观,认为“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同时还提出了“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指导原则。另外对战争时的自然环境、外交环境、民心所向也都非常重视,显示出古代军事家的全局观念。
本书从军事人物、战争战例、军事著作、军事制度、军事技术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军事的概况,并选配了数百幅贴切逼真的图片,以扩大读者的视野。在编写过程中,因编写者对史料以及军事知识的掌握有限,如有不足和错漏,恳请读者指正
部分摘录:
阴消阳长贺冬至 冬至是我国历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举行许多礼仪活动进行庆祝,表达在这个吉日中的喜悦心情。 冬至的时间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人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了出来,可以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之所以叫“冬至”,是因为古人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也正因此,《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即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日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所以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于是,冬至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节日。“冬至”还有一些别名,如“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在古代,冬至节非常重要,人们一直将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祭天祭先祖
周朝时期,先民们把“冬至”看作一年的岁首,“冬至日”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大典礼,在《周礼》中也规定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天仪式。不仅如此,冬至日还要举行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参加的朝会。
汉代则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名为“贺冬”的祝贺仪式,同时按照惯例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即在这一天,朝廷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
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也非常重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祭祀先祖。
到了明清,祭天祭祀先祖的礼仪活动仍然被沿袭下来,并且增加了进献馄饨的礼俗。即民间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
冬至吃饺子
冬至节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增加了许多独特的食俗,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在我国北方主要是吃饺子,有谚语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关于冬至吃饺子的起源,传说女娲造人的时候,一年到头不停地做。结果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女娲就在每个黄土人的耳朵上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使他们的耳朵没被冻掉。以后,每到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此外,冬至吃饺子还传说与医圣张仲景有关。
“履长”与“隆师”
在冬至节礼俗中,比较有特色的还有“履长”与“隆师”。所谓“履长”,是指晚辈礼拜尊长,尤其是儿媳要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之所以有这个习俗,是因为这天日影最长,用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所谓“隆师”,就是学生在冬至这天向老师表达敬意。在古代,冬至节里教书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再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
除了以上习俗外,民间还有唱“九九歌”和绘“九九消寒图”的娱乐习俗。
延伸阅读 冬至民间的“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记录进九以后的天气阴晴的,目的是预测来年年成的丰与歉。“消寒图”的形式非常多。一般是在纸上画成九栏,每栏绘成九枚铜钱,一钱代表一天,旁边标明日期,这样正好九九八十一天。每天用毛笔根据“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进行涂抹。当然,有的文人雅士则画九枝白梅,每枝九朵,每朵代表一天,称为“雅图”。根据阴晴雨雪,每天染一朵。有的“消寒图”上还标有《九九歌》,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阳坡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无凌丝;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