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元认知系列共3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5) 158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介绍了一些扭转目标奖励中心、克服认知偏差的策略。实际上,我们要学着分辨哪些是我们的最有效点,哪些是我们的盲点。本书的第二部分列出了一些改造大脑的自助性技巧,这些技巧都具有强制性,包括如何压过内心的杂音,培养内在的平静,与他人的思维同步以及提高我们的想象力。这种加工能力令人震惊。想象一下如果自我意识能够在监控思维方式上做到更好,会发生什么?自我意识能够把个体的思维模式从悲观循环中拉出来,使之进入一个理想的轨道,进而适应,最后形成一个更灵活、更具韧性的自我。
我是谁?大脑如何处理恐惧?为什么音乐会让人感动?我们怎么读懂别人的表情?爱和性的神经化学机制是什么?新奇的点子是从哪里来的?大脑本身的生化物质与市面上毒品是否有相似性?
作者讲述了一连串妙趣横生的亲身经历,以及通俗易懂的脑科学知识,让你不必成为一个神经科学家,也可以知道自己情绪和行为背后大脑的秘密生活,例如——
为什么你会笑?为什么你有时在不恰当的时候笑了出来,即使你并不想这样?他人怎么理解你这个不恰当的笑容? 这个过程的神经化学基础是什么?你是否可以控制这个过程?
《心思大开:日常生活的神经科学》不仅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弱点与欲望,更让我们知道大脑各种模块的运作如何构成不同的生命样貌,最终让我们明白大脑科学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人格和其他人的动机和行为,进而自我提升,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更好的生活。
朱利奥·托诺尼是当今最富独创性、最具影响力的神经科学家之一。托诺尼探索意识的方式与其他人不同:由伽利略来讲述自己探索意识的旅程。伽利略曾为科学客观性开辟了道路,在本书中他又致力于使主观经验成为科学的一部分。伽利略的旅程分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向导。第一部分的向导是一位科学家,貌似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他的陪同下,伽利略明白了为什么脑中有些部分很重要、有些部分不重要,为什么睡眠时意识会逐渐消失。第二部分的向导是阿尔图里(伽利略听觉不灵敏,向导的名字其实是艾伦·图灵)。在他的陪同下,伽利略知道了如何通过一种科学理论将第一部分学到的知识统一起来。这种科学理论将意识与整合信息(即Φ)联系起来。第三部分的向导是一个留有胡子的男人,这个人只能是查尔斯·达尔文,不会是其他人。在他的陪同下,伽利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意识如何在历史文化进程中不断进化、发展、深化。意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我们存在的根本。在《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之后,没有一本书能够像这本书那样,将科学、艺术与极富独创性的想象交织在一起。本书行文优美,内容引人入胜,将会改变我们思考自身与世界的方式。

部分摘录:
心智之眼 一个有眼可看、有耳能听的人会知道,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可以守得住秘密;假如他的嘴巴被封起来了,他会用手指聊天,每一个毛孔流出来的汗都泄露着秘密。
——弗洛伊德
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显示,当我们成长、发展时,
特殊的记忆会改变我们,
生活的经验也会像基因一样改变我们的大脑。
当我们在做一个无声的心智阅读对话时,
我们动用进化来的人类本性中的认知工具,
但是每一次心智阅读的交换都是独特的,
依那个人的记忆和个人生活的经验而有不同的色彩。
屏幕上有一双眼睛,没有嘴或身体,只有一双眼睛。我对着它看,要判断眼睛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倔强还是惊恐。当我做了决定——我认为它是倔强的表情——另一双眼睛又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我的眼睛又开始对它进行扫描。
这个匠心独运的测验是心理学家巴隆–科恩(Simon Baron-Cohen)所设计的,他让你看36双不同的眼睛,有些在微笑,有些在沉思,每一双眼睛的下方有四个形容词的选项:
失志消沉(despondent)
若有所思(preoccupied)
谨慎小心(cautious)
遗憾后悔(regretful)
或是:
怀疑(skeptical)
预期(anticipating)
指责(accusing)
沉思(contemplative)
你的任务就是要找出一个最能描述这双眼睛的形容词。这个扬起的眉毛是代表怀疑吗?还是倔强呢?这些眼睛来自许多不同的人,有些是饱受风霜,有些则是勾勒出眼线和刷满了睫毛膏,这些表情细微的程度令我吃惊。当一个个看下去时,我开始对人的眼睛有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眼睛表达沟通的能力有了新的惊叹!
这个测验的目的并不是关于眼睛表达情绪的能力,它看的是大脑解读这些信号的能力。我们过去都忽略了大脑有这个窥视别人内在心智的能力,只注意外显的线索。这个测验的题目不会像智力测验或学术性向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AT[1]),它测的是你内在的心智能力。人类大脑演化来的最大的成就是它可以知道别人大脑中的心智活动。
你可能有下面这个经验:你跟你的同事在一个社交场合,比如说公司的圣诞派对上,遇见一位竞争对手——那种表面上很要好,暗地里角力的同事。一开始时,你们如往常般互开玩笑,但是不久他就告诉你他最近很不得意,没有争取到大客户,写的企划案被老板退件或投出的稿件被退稿了等,总之,就是那些凡是朋友听到了一定会安慰的遭遇,你的脸上也做出了适当的关切表情。
不过由于你们只是表面上的朋友,私底下是竞争的对手,所以你在心中其实正在暗笑、高兴极了,因此在听到他诉说不幸的一刹那,你的脸上有一丝丝微笑的表情,不过马上被你纠正过来。
这时,你的大脑便开始跳复杂的芭蕾舞了,你的脸部表情是凝重、关切的,但是你也侦察到他脸上有一刹那的惊讶,好像在说:“你刚刚有在笑吗?”或许他的眼睛正好看着你的眼睛,或是他话说到一半正好停下来,让你觉得他被某件事情分心了,说不定是看到了你嘴角的笑意。你心中立刻想:“他看到了吗?”当你安慰他时,你心中就在想这些话听起来会太肉麻吗?他会不会认为我在假惺惺?也许我应该冷淡一点,不要弄巧成拙了。
这些心中内在的对话应该不太陌生,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即使你从来不曾希望对手失意走下坡[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专以描写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成名],你其实不需要像《爱丽斯梦游仙境》中那只柴郡猫(Cheshire cat)笑得那么夸张就能启动大脑内在的对话。你可以想象两个“可能的”恋人在说话,一个担心他脸上的表情会透露出爱意,因为他还不确定女方的感觉,所以在说话时会步步为营,既试探又有其他含义,双方都在揣摩探测对方的心意,这场对话就会给人故意矜持、拘谨不自然的感觉。
稍纵即逝的笑意、突然的辨识、探测别人意图绕圈子式的说话等这类所谓“无声的对话”(silent conversation)的言外之意,我们应该都很熟悉,只是我们平常在说话中并没有感觉到自己一直在处理对方的“言外之意”。我们心中内在的对话对我们来说很自然,是因为我们有一部分的大脑专门在处理这种社交场合的情境,神经科学家将它称为“阅读(别人的)心智”(mindreading),不是特异通灵那种超感应知觉,而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建构出来的猜测。讲起来,猜测别人心意是我们的本能,做起来毫不费力,而且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的生物都做得好;我们建构别人脑海中在想什么的假设几乎跟把氧气转换成二氧化碳一样的自然。
因为揣摩别人的心意是我们的本能,我们对它并不需要在学校里教或在应该考试时测验,但是它就像任何其他技能一样,有人做得好,有人做不好。有些人能察言观色、见风转舵,马上因别人的反应而改变自己的说辞;有些人则少一根筋,要别人点破才恍然大悟;更有些人是“心智瞎子”(mind blind),完全不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么。
虽然我们不在学校里教这个技能,我们也没有什么词汇来描述它,但它却在我们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决定我们的成败。要了解这项能力的重要性,你必须先不把这个能力视为理所当然,认真地把它当一回事。你必须慢下来,检视内心对话的历程,你才会觉得它了不起。
我们对于“揣摩心意”这个艺术的了解和尊敬始于20世纪90年代猴子大脑中“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的发现:一只猴子看到别的猴子在做某件事时,它大脑中做那件事的神经元会活化。例如它看到一只猴子在抓着一根树枝,这时它大脑中负责抓握树枝的神经元也会活化,尽管它似乎并没有伸出手去抓。这表示我们大脑中有一个设计是将自己的心智与身体状态同别人的做模拟,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感同身受”。研究者又发现自闭症者缺乏的就是这种感同身受的体会,他们是“心智瞎子”——无法建构与别人心智的对话。演化心理学家开始在群居的动物(如黑猩猩)中寻找有无类似的“心智阅读”现象,因为我们是进化而来的动物,如果我们有这项能力的话,那么在低一等的动物身上应该也找得到。更有别的科学家认为,镜像神经元跟语言的起源有关,因为所有的沟通都建构在对方有沟通意愿和能力的先决条件上。语言要发展出来,人类必须先具备了解别人心智的可行理论,不然他们就会像在自顾自地说话,因为对方无法了解并做出响应。
现在让我们回到公司的派对上。当你来不及把脸上的笑意用同情的表情盖过去的时候,你会怎样?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内外一致、内心控制着外表的行为。但是你那偷跑出来的笑意挑战了你有自我主控权的假设,因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控制住一直要跑出来的笑容;你的嘴角要往上扬、要笑,但是你想要表现出沉重、替他担心的表情,究竟这个嘴是谁的嘴呀?又该听谁的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你的嘴有好几个老板,有些是大脑中处理情绪的次系统。真正快乐时的微笑不是学习而来的,地球上有记录的每一个民族,都以微笑来表达内在的快乐状态,天生盲聋的孩子也会笑,他们发展出微笑的时间跟正常孩子一样。至于什么可以使人快乐就有文化上的差异了,田鸡腿和以寡击众的英雄式电影在法国受到不同程度的欢迎就是明证。假笑也有文化上的差异,例如美国空中小姐站在门边向你道别的微笑[2],但是真正快乐的微笑是全人类都一样的。
很讽刺的是从假的微笑让我们看到真的微笑是个反射反应。150年前,法国神经学家杜乡(Duchenne de Boulogne)开始研究人类表情的肌肉运动,他用当时的摄影技术拍下了被试在各种情绪状态下的表情,并且用弱电流去刺激插在某些肌肉上的探针以激发出某种表情来。1862年,他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书名为《人类相貌的机制》(Mechanism of the Human Physiognomy)。10年后,达尔文在他的畅销书《人和动物的情绪表现》(The Expressions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一书中引用了很多,但是杜乡的研究很快就被人们淡忘,100年后才被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旧金山校区的心理学家艾克曼(Paul Ekman)所重新发现,艾克曼现在被公认为世界脸部表情的权威。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