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李梦阳诗选》是“明清十大家诗选”丛书之一。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唐代的辉煌和宋代的延拓后,于元代转入衰势。嗣后在明、清共近六百年间,突然别开生面,异彩纷呈。从明人在理论和创作上的种种“复古”,到清人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出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风格鲜明的诗人作家,使明清诗歌在古典的末期华章叠呈,独为局面。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误会,明清诗歌的真面目并不为当代的读者所了解,一些一流诗人尚不如唐代的三流诗人所为人熟知。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推出了本丛书。该丛书中的诗作既有文坛宗匠的高歌,也有寒士布衣的苦吟;既有易代之际的故国之思,也有身处末世的忧生之叹,它们从多个方面向我们打开了明清诗歌的艺术世界。
部分摘录:
明代诗文风尚凡数变。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倡言复古,文宗秦、汉,诗法盛唐,在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史·文苑传序》云:“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柳、黄、吴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弘、正之间,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擅声馆阁。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迨嘉靖时,王慎中、唐顺之辈,文宗欧、曾,诗仿初唐。李攀龙、王世贞辈,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王、李之持论,大率与梦阳、景明相倡和也。归有光颇后出,以司马、欧阳自命,力排李、何、王、李,而徐渭、汤显祖、袁宏道、钟惺之属,亦各争鸣一时,于是宗李、何、王、李者稍衰。”(《明史》卷二八五)《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一《空同集提要》亦云:“考明自洪武以来,运当开国,多昌明博大之音。成化以后,安享太平,多台阁雍容之制作。愈久愈弊,陈陈相因,遂至缓冗沓,千篇一律。梦阳振起痿痹,使天下复知有古书,不可谓之无功。”这些载述,不仅清晰地勾画出明代前中期诗文流变的具体脉络,而且对“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在这场复古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至于李梦阳个人的独特贡献,《明史·李梦阳传》还评价说:“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等号十才子,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卓然以复古自命”,不但在文学上要恢复汉唐以来“格高调古”的审美品质,而且在政治上要恢复汉唐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凛然正气,坚决与社会黑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李梦阳以其卓越的才华,济世救民的情怀,坚韧不拔的毅力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扬,成为明代知识分子中少有的道德和文章、事功与人品相统一的杰出人物之一。其生平经历大致如下:
(一)成化八年(1472)至弘治十年(1497):少年才子,乡试第一。
李梦阳(1472—1529),字献吉,原名孟阳,出生时其母梦见日堕怀中,故名梦阳,原字天赐,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人。李梦阳出生在一个世代贫寒的家庭,其曾祖父入赘于河南扶沟王家。洪武初年,王家作为军户到庆阳花马池戍守,曾祖也随家前往,后来在战斗中死去。祖父被仇家陷害,死于狱中(《空同集》卷三八《族谱·大传》)。父亲李正,早年十分贫穷,大雪天还穿着单衣,婚后还要靠妻子养鸡、养猪和卖酒、卖醋补贴一部分家用。其家曾居住于庆阳府城,先祖坟茔也在庆阳府城周围。当李梦阳出生时,母子俩睡的依然是没有席子的冷榻(李梦阳《弘治甲子,届我初度,追念往事,死生骨肉,怆然动怀,拟杜〈七歌〉,用抒愤抱云耳》)。李正后来任阜平(今河北阜平县)县学训导,升任封丘(今河南封丘县)温和王府教授。李梦阳十岁时随父徙居大梁(今开封市)。这样的出身和幼年生活,使他比较容易了解政治的黑暗和民间的疾苦。李梦阳后来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天悯人的思想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即与他这段凄苦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梦阳少年聪慧,才名早著。早年时即随父受毛诗,少长则游心六艺,工古文诗赋,梁人称为“李才子”。在父亲的督导下,他很早即习举子业,潜心研读时文,所作八股文迥出同辈之上,但第一次乡试却以失败告终。十九岁时娶大梁名宦左梦麟之女为妻,左氏母为广武郡君,属皇亲之流。左家以女妻之,主要是看中李梦阳的才华。
弘治四年(1491),李梦阳携家眷归庆阳老家,此时大学士杨一清为陕西督学宪副,见李梦阳而爱其才,延之门下,日从讲肄,学业大进。弘治五年(1492),李梦阳举陕西乡试第一,与洵阳张凤翔同榜。在此之前,李东阳曾与杨一清书云:“今年解首,将属之华州张潜乎?”杨一清回信说:“若无李、张二生,潜不后矣。”榜发之日,梦阳名居第一,李东阳既佩服又感慨,认为杨一清果然有知人之明。弘治六年(1493),梦阳中进士,观政通政司。后因连遭父母丧事,在家守制六年。居家期间,以教授生徒为业,门下从学者甚众。
(二)弘治十一年(1498)至弘治十八年(1505):步入仕途,敢批逆鳞;诗文倡和,茶陵羽翼。
弘治一朝,是明代政治最开明的时期。孝宗皇帝即位以后,较能体察民情,勤于政事,亲贤臣,远小人。任用马文升、何乔新、刘大夏、刘健、谢迁等一代名臣辅政,朝政为之一清。孝宗对这些元老相当尊重,经常一起讨论政事,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于朝臣的直言讽谏,孝宗也颇能容纳。由于弘治君臣的励精图治,使得当时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兴盛景象。李梦阳在《熊士选诗序》说:
曩余在曹署,窃幸侍敬皇帝。是时,国家承平百三十馀年矣,治体宽裕,生养繁殖,斧斤穷于深谷,马牛遍满阡陌。即闾阎而贱视绮罗,粱肉靡烂之,可谓极治。然是时,海内无盗贼干戈之警,百官委蛇于公朝,入则振珮,出则鸣珂,进退理乱弗婴于心。盖暇则酒食会聚,讨订文史,朋讲群咏,深钩赜剖,乃咸得大肆力于弘学。于乎!亦极矣!(《空同集》卷五二)
社会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使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大为振奋,他们认为恢复三代之隆、汉唐之盛的机会来到了。因此,当时的知识分子对现实政治充满热情,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现实活动,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他们鄙视世俗之人蝇营狗苟的生活态度,为了实现理想,宁可置生死于度外。复古派的领袖人物李梦阳更是这批知识阶层的典型代表。
弘治十一年(1498),李梦阳出任户部主事,十四年(1501)奉命监三关招商,因执法严峻,请托不行,权豪势要颇为不满,遂捏造事实诬告之,李梦阳第一次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据理力辩,始终不屈。真相大白后,又官复原职。十六年(1503)奉命饷宁夏军,曾协助边帅抵御外敌。
弘治十八年(1505),孝宗皇帝下诏求谏,李梦阳感激思奋,作《上孝宗皇帝书》,其中谈到当时有“二病”、“三害”、“六渐”之弊:二病者,一曰元气之病,二曰腹心之病;三害者,一曰兵害,二曰民害,三曰庄场畿民之害;六渐者,一曰匮之渐,二曰盗之渐,三曰坏名器之渐,四曰弛法令之渐,五曰方术眩惑之渐,六曰贵戚骄恣之渐(《空同集》卷三九)。疏中详细分析了各种社会矛盾,无疑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帖对症良方。顾泾野曾说:“使弘治之疏行,则病害除而下可为民。”(《李开先全集·文集》卷十《李崆峒传》)足见此疏之价值。可是,贤明如孝宗者也将此疏留中不发。《上孝宗皇帝书》文末又对当时皇亲寿宁侯张延龄与弟鹤龄骄纵不法之事作了公开批评。张氏兄弟得知大怒,摘奏中批评张氏字以为谤讪母后,孝宗不得已下李梦阳锦衣卫狱,后来还是将其释放,并警告张延龄别再生事。事后,李梦阳于大市街骑马遇到张延龄,大骂延龄生事害民,以铁鞭梢击落张延龄两颗牙齿,张因孝宗皇帝警告过,不得不忍气吞声(《艺苑卮言》卷五)。因此李梦阳对孝宗皇帝感恩戴德,诗文中常流露出感激之情。孝宗驾崩后,李梦阳作《大行皇帝挽章》,末句云:“向来激切疏,优渥小臣知。”晚年还对孝宗念念不忘:“十年放逐同梁苑,中夜悲歌泣孝宗。”(《限韵赠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