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美国大萧条》 内容介绍:罗斯巴德在1963年以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理论为出发点,提供了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那场影响全球的经济大萧条的解释,对那场发生在上世纪初的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轻易地推翻了传统的想法。 以史为镜,“美国大萧条”下有繁荣与危机,有计划、管制与市场,而潜藏在这之下的货币理论、商业周期等经济学常识,本书中将一一呈现。
2《蓝血十杰》 内容介绍:古老的西班牙人认为,贵族身上流淌着蓝色的血液,后来西方人用”蓝血”泛指那些高贵、智慧的精英才俊。蓝血十杰是天才中的天才。他们是二战期间美国空军的后勤英雄,卓有成效地将数字化管理模式用于战争,为盟军节余了数十亿美元的耗费。他们虽然不全都出身名校,但他们却造就了一个名头响亮的学校–哈佛商学院。战后,他们加盟福特汽车公司,把数字管理引入现代企业,拯救了衰退的福特事业,开创了全球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先河,推动了美国历史最惊人的经济成长。 他们三十岁即各有建树,在自己的领域出类拔萃,他们之中产生了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世界银行总裁和一批巨商。他们信仰数字、崇拜效率,成为美国现代企业管理教父。
3《金融炼金术》 乔治·索罗斯创立的反身性理论是对传统金融投资理论的全新突破与完善,在书中,索罗斯较为完整地阐述了他的投资思想:市场参与者的思维与市场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彼此无法独立,参与者的认知与市场永远处于变化过程之中。参与者的偏向以及认知的不完备性造成均衡点遥不可及,而趋势也只是不断地朝着目标移动参与者的思维直接影响市场情景,往往会造成市场诸多的不确定性。这就是索罗斯创立的反身性理论。 反身性理论质疑有效市场理论,是对金融投资理论的重大突破。在本书中,索罗斯除了精辟地论析了他的投资哲学外,还有大量的投资模型可供读者参考,当然,涉及的知识面也非常广,比如证券、货币、外汇,乃至国际政治。
4《第一本经济学》是第一本综合了奥地利学派与古典经济学精华的基础经济学读本,它在整体框架上沿袭了奥地利经济学派宗师米塞斯的经济学巨著《人的行动》和著名传承大师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全书共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全书的基础,主要分析人的行动的基本逻辑和本质特征,这是理解真实人的经济学的基础;后面3个部分分别阐述在3种不同的制度条件下,人的经济行为的表现后果——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逻辑的严谨,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插图、幽默的措辞以及讲故事的平实手法,将储蓄、公共建设工程、税收、通货膨胀等热点话题有机融合至其论述框架之内。
5《福利国家之后》 本书的这些文章不仅是关于福利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主题的最后文字。恰恰相反,这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它们可以激发出对这个问题的更多思考、研究和自省。 本书运用了各个知识学科,收录了来自各国知名学者的文章,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其文化、行业、学科背景各不相同。入选文章风格各异:有的洋洋洒洒,有的短小精悍,有的偏重学术,当然也不乏通俗易懂之篇章。它们将为每一位读者提供有一些价值的东西。随着福利国家开始溃败,它为什么会发生值得一问。福利国家在重大国际危机的引发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福利国家来自何方,它如何运行,以及它取代了什么?最后,现在这个不可持续的体制之后随之而来的会是什么?这本书的目的便是帮助读者们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
6《货币、银行与国家》 埃贝林教授以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7年的“金融危机”为引子,比较与分析了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学派(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以及奥地利学派)对货币问题以及商业周期的研究;通过分析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和货币自由的“现代”探索者:劳伦斯·怀特、乔治·塞尔林以及凯文·多德,指出了一条从中央银行体制转变到未来自由市场的货币和银行体制的道路。他通过探索历史史实与不同理论的区别,寻找终结恶性经济危机的办法,其观点对年轻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佳的学习借鉴意义。
7《战略制胜》 本书汇聚管理界具有代表性的战略思想、战略模型及方法,在这其中,长篇论述与短篇精粹,对话访谈与信件教诲,理论与实践,娓娓道来,醍醐灌顶
8《经济学通识课》 内容介绍:本书以推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以及普及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常识为主,由海峡两岸三位知名经济学家以广泛的视角、清晰的逻辑、简单有趣的文字编写而成。摒弃传统数理经济学给人以深奥晦涩、不易理解的弊端,将经济学通识寓于简单的故事与哲理之中,使读者通过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概念认清并理解高深的学问,从而激发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力和洞察力,让读者学会用经济学思维分析问题并从中获益。
9《米塞斯评传》 关于米塞斯的传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米塞斯自己撰写的早年回忆录;另一种是他人写的米塞斯传记,其中包括其夫人在其去世后写的回忆录和许古斯曼的详实巨作,当然也包括本书。本书全面而简明地介绍了米塞斯的一生,主要包括其经济学思想和其影响。柯兹纳作为米塞斯的学生和一名极富影响力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他追溯了米塞斯一生的关键时刻和重要事件,解释了其对经济理论的核心贡献,并评价了米塞斯对20世纪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影响。篇幅虽小,但要言不烦,这只有深刻把握米塞斯和奥地利学派思想的大家才能做到。
10《货币的非国家化》 内容介绍:在书中颠覆了正统的货币制度观念: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务市场上,自由竞争最有效率,那为什么不能在货币领域也引入自由竞争?他提出了一个革命性建议:废除中央银行对货币创造的垄断,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将会出现最好的货币。哈耶克通过对理论与历史的详细考察与分析得出,货币竞争能够防止严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反复发作,能够成为医治根深蒂固的疾病的一剂良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电子货币的兴起,数字货币的诞生,哈耶克关于货币的观点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部分摘录:
外汇市场中的反身性
反身性相互作用在股票市场中是间歇性的,而在货币市场上却是连续的。我试图证明,自由浮动汇率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并且,这种不稳定性是累积的,因此自由浮动汇率体系的最终崩溃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传统上认为,外汇市场的运动趋向于(货币供求的)均衡点,定值过高的汇率将刺激进口抑制出口,最后汇价将重新回到均衡水平。类似地,竞争能力的改善可以在汇率升高、贸易顺差下降和新均衡建立的过程中反映出来。投机活动不可能扰乱均衡的趋势—假如投机商们正确地预见了未来,他们就促成了均衡;假如判断失误,他们自己会受到惩罚,虽然基本趋势可能会推迟,但终究是不可阻挡的。
然而,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的历史经验驳斥了这一观点,不是基本因素确定汇率,倒是汇率找到了一条影响基本因素的途径。例如,坚挺的汇率抑制了通货膨胀,工资保持稳定,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当出口商品中含有很大份额的(经过加工的)进口商品时,一个国家就能够几乎无限制地保持竞争力,哪怕其货币持续稳定升值,德国在70年代中的经济表现就是如此。
事实是,国内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汇率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循环作用的。一方的变化可能先于另一方,但是一方为因一方为果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他们是彼此影响、相互加强的。将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局面称为恶性循环,而将相反的情形称为良性循环,这样可能更为恰当。
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与市场均衡观念大相径庭。不过,只要反身性的、相互作用的自我加强关系能够无限期维持下去的话,它们也可以产生一种近乎均衡的状态。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自我加强的过程持续越久,它本身也就越脆弱,最终还是要自我逆转,启动一轮反向的自我加强的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其显著特征是不仅汇率而且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或者经济活动的水平都发生了大幅度的波动。
参与者的偏向把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引进了这一系统。若系统具备内在的均衡趋势,那么参与者的偏向就无法扰乱它,充其量也只能引起一些随机性的、短期的波动。但是,当因果关系呈现出反身性特点时,参与者的偏向就可能产生、维持或破坏一个恶性的或良性的循环。更有甚者,主流偏向作为循环关系的组成成分之一而自行其是。它表现在作为贸易不平衡抵消因素的投机资本流动中,导致贸易顺差或逆差,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持续时间上都超出当它未曾介入时所可能达到的程度。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投机就成了一股破坏稳定的力量。
国际资本流动倾向于遵循一种类似于我们在股市中确认了的自我加强/自我消减的模式。但它不能直接运用,还必须对该模式进行重大修改使之符合货币市场的特点。在股票市场中,我们专注于两个变量间的反身性关系:股票的价格和一个单一的基本趋势。我们试图建立最简单的模型,并因此而简化了本来复杂得多的事实。在外汇市场上,我们不可能只用两个变量,即使是最简单的模型也要求7个或8个变量。在这里,我选择了4项比率和4个数量指标,其含义分别如下:
e:名义汇率(兑换一单位本币所需要外币的数量;↑e=上升的趋势);
i:名义利率;
p:相对于国外价格水平的国内价格水平(↑P=国内价格增长快于国外价格,反之亦然);
v:经济活动水平
N:非投机资本流动 ↑=流出增加
S:投机资本流动 ↓=流入增加
T:贸易平衡 ↑=盈余
B:政府预算 ↓=赤字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确定这些变量的相关性。不能奢望澄清所有的关系,只能将讨论局限于建立简单模型所必须的几个关系上。换言之,我们的成果只是对货币运动的部分解释,而不是一个全面的理论。问题的焦点乃是汇率,除非必要,否则不会引入其他变量。每个变量仅仅指明其变化的方向(↑,↓)或量的序(<,>)而不涉及任何指标的定量描述。
开始之前,应该提出两点一般的看法,首先,变量的关系倾向于呈现为循环性的,即一个变量在与其他变量的关系中可能既是原因也是结果,我们用水平箭头(→)来标示因果关系;其次,这些变量间的关系不一定是内在和谐的,正是这种不和谐才推动了全局朝着某个方向运动,产生恶性的或良性的循环。均衡要求内在和谐,历史性变化则无此条件。用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之类的术语来描述历史性的变化当然只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循环作用在整个系统处于运动之中时也可以被描述为一种螺旋形的运动。不仅如此,循环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也要取决于观察的角度。
汇率是由外汇的供求所决定的。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将供求因素归并于三个项目:贸易、非投机资本交易和投机资本交易。由此形成了最简单的自由浮动汇率模型:
(↓T+↑N+↑S)→↓e
换言之,这三个交易项目内的货币交易总额决定了汇率的走向。
我们的主要兴趣是研究参与者的偏向在汇率运动中的作用,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假设偏向仅仅表现在投机资本交易中(S),贸易(T)和非投机资本的流动(N)独立于预期,它们构成了“基本因素”。实际上,“基本因素”也受到参与者关于未来汇率变化的预期的影响。贸易数据因结算时间的提前或滞后而歪曲了,这是尽人皆知的,而汇率预期对出口商和进口商的存货策略的影响就更不必说了。就资本流动而言,也许唯一完全不受预期影响的交易就是累积负债的利息支付。至于利息收入的再投资,则已经可以算作投机交易了。欠发达国家所偿还的银行债务应当看成是非投机性的,尽管其资产重组时的动机是投机性质的。直接投资呢?如果经理人员一心只盯着回报,就应该归入投机性的,不过,这种投资多数会有一个主导性的企业动机。可见,投机交易与非投机交易之间还有很多中间层次,尽管如此,将他们划分为两个大类并不能算是过于远离现实的。
投机交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它反映了参与者的偏向。投机资本为寻求最大的总回报而不断流动,总回报有三个构成要素:利率差价、汇率差价和当地货币的资本升值。考虑到第三个要素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我们可以提出下面这个一般规律:投机资本为上升的利率和上升的汇率所吸引:
↑(e+i)→↓S
其中,汇率的作用远大于利率。只要币值略为下降,总收益就可能变成负值。基于同样的理由,如果一种升值的货币同时拥有利率优势,其总收益将超出金融资产常规业务中所允许的最大期望。
这并不是说利率差价不重要,但它们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们对汇率的影响,而这又取决于参与者的认知。有些时候相对利率似乎是主要的因素,除此之外它们几乎完全被忽略了。比如,从1982年到1986年,资本流向利率最高的货币,即美元,可是在70年代末期的瑞士,甚至将利率调整为负值也无法阻止资本的流入。此外,有关利率重要性的认识常常出错,例如,在1984年11月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美元的坚挺是由于高利率的吸引。然而,利率下调后,美元并没有出现颓势,前述看法立刻声名扫地,美元汇率则依然如日中天。
汇率预期在外汇市场中所起的作用类似于股票市场中的股价预期,它是汲汲于总回报率的投资商们所最关心的。预期在股票市场中涉及的是全体投资人,而在货币市场中则是参与投机交易的投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