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吕思勉文集:读史札记(上、下)-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2022年7月15日

简介

《读史札记》汇总了吕思勉的全部已刊和未刊札记共762 条,是后人根据他的笔记和论著整理而成,内容博大、论点精当,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学著作。全书按历史时代的顺序分为五帙,分别为先秦部分、秦汉部分、魏晋南北朝部分、隋唐以下部分、通代部分。

部分摘录:
古史时地略说上
古史者,史之阙误最甚者也,得史前史以相证补,为益可谓弘多。然史前史之年代,远较古史为长;其地域,亦远较古史为广;不审所欲补证者,略在何时何地,而贸然引古迹以相明,则谬矣。如今人或以周口店之遗迹与伏羲氏事相傅会是也。然则欲治古史,不可不先审其所述者略为何时何地之事明矣。然一言及此,人必以为甚难,以古史所述,二者皆极茫昧也。
试论其时。最使人遑惑者,为其所说年代之长。《广雅·释天》曰:“天地辟设,人皇以来,至鲁哀公十有四年,积二百七十六万岁,分为十纪。”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曰:“《春秋纬》称自开辟至于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岂不使人惊怖其言,若河汉而无极?今案将古史年代说至极长者,其说皆出纬候;而其所借资者,则为历法。《续汉书·律历志》载灵帝熹平四年蔡邕议历法:谓《元命苞》《乾凿度》皆以为开辟至获麟二百七十六万岁。三统历以十九年为章,四章七十六年为蔀,二十蔀千五百二十年为纪,三纪四千五百六十年为元。二百七十五万九千二百八十者,一元与六百十三相因之数。《路史·余论》引《命历序》,谓自开辟至获麟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汉书·王莽传》:莽改元地皇,从三万六千岁历号也。三百二十七万六千者,三万六千与九十一相因之数也。盖是时之人,以一切演进之迹,皆为两间自然之运,而古书述诸演进之迹者,悉傅诸帝王一人之身,纬说好为侈大,乃借资历法,假设一天地辟设之年。而以古书中诸帝王分隶其后,则其历时不得不极长。如《礼记》大题《正义》引《易纬通卦验》云:“遂皇始出握机矩。”注云:“遂人在伏羲前,始王天下也。”又引《六艺论》云:“遂皇之后,历六纪九十一代至伏羲。”谯周《古史考》:“遂人,次有三姓至伏羲。”《曲礼正义》引谯周云:“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女娲之后五十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祭法正义》又引《命历序》云: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校勘记》云:“监、毛本同,闽本二千作一千,惠栋校宋本同。”少昊传八世,五百岁;颛顼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帝喾传十世,四百岁;则是物也。知其所由来,则知此说原属假设,本不能据为典要,亦无人据为典要,可以置诸不论也。此说虽荒唐,亦有一用处,树立古史纪年之法是也。史有确实之纪年甚迟,而治古史者所欲求则甚远,不必史前史,即昔人之所著,其去确实之纪年亦远矣。以确实之纪年为元,自此以前,不得不逆计,究极不便。假设一较远之年为元,则此弊免矣。
古史所言古人年寿,亦不足据。《大戴记·五帝德》:“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荣伊之言,固不近情;孔子之言,亦岂中理?今案古人述人事迹,大抵先定其寿为百年,乃以其事分隶之。《史记·五帝本纪》言:“尧立七十年得舜,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古四十而仕,过三十即可言四十,故舜以三十登庸。相尧历一世,中苞居丧二年,则践帝位必六十一。自其翼年起计,在位三十九年,适百岁也。然如此,则尧只得九十八,故又有为之弥缝者。《诗·生民疏》引《中候握河纪》云“尧即政七十年受河图。《注》云或云七十二年”是也。此举其立说最密者,余类此者尚多。《书·无逸》言殷高宗享国五十有九年,《石经》残碑作百年。《吕刑》言穆王享国百年,《史记·周本纪》云:“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又云:“穆王立五十五年崩。”言百年者皆旧说也。《礼记·文王世子》:文王谓武王曰:“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亦以文王之年为百岁也。此盖古人好举成数之习?《汉书·律历志》讥张寿王言舜、禹年岁不合人年,此亦不免焉。然较诸纬说之弘大不经,相去已不可以道里计矣。
史事不能臆说,亦不能凭记忆以约略言之,故前二说皆不足用。求可信者,必资记载。记载为史官之职。古代史籍传诸后世,可为考校年代之资者,“谱谍独记世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语。为用最微。记言之史,或具一事之年月,而前后不能贯串。惟记事之史,多用编年之体,有历时甚久者,传之于后。古史之年代,固可大详,即或不然,亦可以诸国之史,互相校补,其为用诚甚大也。《汉书·律历志》曰:“《春秋》《殷历》,皆以殷、鲁自周昭王以下无年数,故据周公、伯禽为纪。”即以各国之史互相校补也。《史记·六国表》曰:“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此周室二字,当苞诸侯之国言,乃古人言语以偏概全之例;非谓周室能遍藏各国之史也。秦人焚书,于凡《诗》《书》,关系实浅。自汉以降,更无祖龙,而诸史《艺文》《经籍志》所载之书,皆佚多存少,果何往哉?惟史记在秦时为官书,使无祖龙之焚,汉代所存,决不止此。考证之方,愈后愈密,史籍之存者多,古史年代之详明,亦必不止如今日矣,诚可惜也。《史记·三代世表》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此所据者为谱谍。又曰:“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此所据者,为编年之史。又曰:“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此所据者,则记事之史也。《史记》纪年起于共和,早于《春秋》所托始者百十有九年。《韩非子·说难》曰:“《记》曰:周宣王以来,亡国数十,其臣弑君而取国者众矣。”《记》谓史记,云周宣王以来,盖所见者止此。宣王元年,后于共和者十有四年。足见诸家所考得之年代,大略相近,然非此之外遂无可考也。《三代世表》又曰:“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此即《十二诸侯年表》所谓“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者。谱谍即《世表》所著。数家隆于神运,《表》言“汉相张苍,历谱五德”,是其一事。历人取其年月,若张寿王者即其一人。其所言者固未必可信,然合多种记载,以天象人事互相校勘而求其年,其法固不可谓误。不能因用之者之不善,并其法而抹杀之。安得谓夫子所弗论次者,遂终于不可论次哉?刘歆所作《世经》,盖用此法之较善者,观其所言与古人所传之都数略相符合可知。《孟子·公孙丑》下篇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尽心》下篇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韩非子·显学》篇曰:“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乐毅报燕惠王书称昭王之功曰:“收八百岁之畜积。”其说皆略相符合。古人言数,固不审谛,然于其大致,则众相传,必不致大谬也。然则其所推得唐七十、虞五十、夏四百三十、殷六百二十九、周八百六十七,合二千有四十六年者,与实际相去,必不能甚远也。《续汉书·律历志》:安帝时,尚书令忠,訾歆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纪,差缪数百。此不必非歆之误,然论无纪年之古史,而所差不过数百,已不为大误矣。
然即谱谍亦非绝不足用。何者?人寿长短,自有定限,苟能知其世次之相承,自可推见其年岁之大略,此《世表》所由作也。古代列国谱谍已多无存,故《世表》所次,仅在共主。以后世之事况之,自夏以后,犹元自仁宗以后也;五帝之世,则自成吉思汗至武宗之比也;自此以前诸帝王,则如哈不勒、忽都剌之偶一出现矣。但知哈不勒、忽都剌,诚无从推测其年代;自成吉思汗至武宗,则虽纪年之史料尽亡,仍可据人寿之定限,以为推测之资也。亿定人寿为百年,诚不可信。然所假定为百年者,其寿及其执政之时,均不能甚短,则理无可疑。然则黄帝、高阳、髙辛三世,假定其在位之年各为古人所谓一世,似不嫌多,然则三帝合为九十年,以与二千又四十八年相加,凡得二千一百三十八。自此以上,帝王之名,多出谶纬既兴之后,有无殊不可知。即谓可信其有,亦或同时并立,而非前后相承,古各地方演进之深浅不同,故其人之见解新旧亦互异。如许行见解即甚陈旧。盖其所为之神农之言,流行于僻陋之区也。使非见于孟子书,著于孟子与其弟子辩论之语,人将疑其不出战国时矣。然则儒家所言三代之法,夏不必不出于杞,商不必不出于宋,周不必不出于鲁,亦或同时并立,非必前后相承也。诚以阙疑为是。然其事迹符合于社会演进之序者,其人亦决非子虚。儒家以遂人、伏羲、神农为三皇,而韩非子以有巢氏与遂人氏并举,《五蠹》。《庄子·盗跖篇》以知生之民与有巢氏之民并举,“知生”亦即遂人氏也。于行事当有所见,则亦哈不勒、忽都剌之比矣。其人不必同部,然究非如五帝之身相接,则更延长其所占之年,谓其各历百年,亦不为过,则合二千一百三十八年,当得二千五百三十八年矣。自周之亡至于今,又历二千二百有余岁。然则谓中国古史,始于距今四千五百年至五千年之间,虽不中,当不远也。
论地域亦有大略可言。东西洋之文明,缘起与传播皆异。西洋开化,起于欧、亚、非三洲之交,幅员较广,地形亦较错杂,故其文化亦多端。希腊、希伯来之异辙,即其显而易见者也。东洋则中国,盖其缘起于江河下流,幅员较小,地形亦较画一。故论中国文明肇基何地乎,溯诸邃古殊难质言,若求诸四五千年之前,则初不难断。人事可以亟更,法俗不能骤变。古代风俗:食以鱼与植物为主;衣以麻、丝,裁制宽博;居则以上栋下宇,革陶复陶穴之风;钱币以贝为主;宗教敬畏龙蛇;皆足证其起于巨川下流与海交会之地,此固世界各国之所同也。古帝王都邑之可考者,始于黄帝邑于涿鹿之阿。以史称其与炎帝战于阪泉,又与蚩尤战于涿鹿,有战事相证,非如泛言丘邑、陵墓者,可以信口开河也。涿鹿、阪泉,实即一役;蚩尤、炎帝,亦即一人;予别有考。论其地,则服虔谓在涿郡,张晏、皇甫谧谓在上谷,《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皆以汉世郡县名相附会,不足据。纣都朝歌,其游乐之地在于沙丘,盖即武王克殷后狩禽之所。见《周书·世俘》。尔时尚为兽蹄鸟迹所萃,安得黄帝时乃为名都?《太平御览·州郡部》引《帝王世纪》曰:“《世本》云:涿鹿在彭城南。”《世本》古书,较可信据,则涿鹿实在今铜山附近也。《史记·五帝本纪》言:“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古南方之水皆称江。《殷本纪》载《汤诰》曰:“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可见古所谓四渎者,特就所居附近之水言之,如宋代之有四河耳。若水,《水经》谓出旄牛徼外,至朱提为泸江,乃以蜀山之蜀为后世巴蜀之蜀,致有此误。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