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细胞生命的礼赞》内容简介:是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刘易斯•托马斯撰写的科普散文集,29篇科学性与文学性兼备的科普散文,均原载于医学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刘易斯•托马斯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家,他极富想象力,温情脉脉地从细胞驰骋到广袤的宇宙,表达出了对生命的真挚之情。 这本影响了无数人的经典在断档多年后,终于重装上阵,新版采用全新译本,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医学史、理学博士苏静静倾力打造经典译文,精准传递作者深远的洞见和源于对生命透彻理解的无限能量。 《狡猾的细胞:癌症的进化故事与治愈之道》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理解癌症的入门读物,将癌症的历史、当下与未来为我们娓娓道来,同时提供了看待和理解癌症的新视角。 《耐药菌小史》内容简介:有一天,生命垂危的病人被紧急送到医院,医生们却发现手头无药可用——所有常用的抗生素都不起作用。这不是幻想,是已经真实发生过的惨痛案例。 《餐桌上的危机:一个关于禽肉、抗生素和努力对抗耐药菌的精彩故事》内容简介:试着想象一下:未来的某一天,你去牙科诊所时惊恐地发现,由于病菌对各种常用的抗生素都有耐药性,拔牙竟然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这就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抗生素耐药性。人们通常以为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主要源于医疗中的抗生素滥用,但这本书揭示了一个惊悚的事实:美国售出的80%的抗生素、全世界售出的50%的抗生素,都被禽畜而非人类服用!这是一个重要且精彩的故事。 《大自然的猎人》内容简介: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他与麦克阿瑟共同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威尔逊退休后致力于人文科学写作,从科学中寻找哲学写作的养料。《自然》杂志评价他“既是世界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他的《蚂蚁》和《论人性》曾两度获普利策奖。 《生命的未来》内容简介:“伊甸园由人进驻后,就变成了一座屠宰场。”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将用真挚动人的文笔,讲述悄无声息在全球各角落上演的物种灭绝故事,生命的多样性虽然富丽却骤然陨落,而我们人类正径直奔向一个孤独的时代。他以对生命的真挚热爱与敬意,完成这部面向大众的科普名作,出版后赢得公众与学术界的一片赞誉,《自然》(NATURE)杂志更是辟专栏倾情推荐,国际影响深远。 《缤纷的生命》内容简介:仿佛经历一场生命的大冒险。地球上的物种古老、独特而珍贵,每一个都是千百万年进化的杰作。地球生命既坚强又脆弱,历经五次大灭绝,从绝境中新生、繁衍、变异,才成就了自然界的丰富瑰丽。 如今,它们却在人类的手中迅速凋零。威尔逊提醒我们,生物的多样性是维系世界之钥,更是驱动着生物进化的活力。翻开这本书,它将以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真诚,撼动你的心灵。 《知识大融通》内容简介:《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是“当代达尔文”“知识的巨人”“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颠覆常识、打破认知壁垒、超越时代思维的巨著!他生动推演人类知识谱系的进化历程,展现融通为各学科带来的革命性突破,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知识蓝图。继承牛顿、爱因斯坦和理查德·费曼以来的开创性道路,威尔逊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非凡旅程,以寻求所有人类知识的融通。这是一场浩大的知识历险。从大脑中的化学反应,到文化的基因基础,从颜色语言受到的遗传学限制,到《洛丽塔》中蕴含的生物学原则……威尔逊轻松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自如穿梭于物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宗教、伦理与艺术等各领域间。这位**的科学大师用清晰、雄辩的文字,将人类知识的新进展巧妙地编织到了一起,完成了这部博大精深又妙趣横生的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登上知识的巅峰,将今日破碎的知识风景尽收眼底。读过此书,我们将以全新的方式理解知识。融通,关乎人类历史,更关乎人类未来。今天的文化积累已让人类拥有可以改变自身生物本性的力量,以科学探究人性奥秘的新时代已到来。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人性与文化、自我与社会都将被重新定义。威尔逊以无与伦比的雄心壮志提出融通计划,坚信它将赋予未来人类一种分析和预测的强大力量,让我们有能力应对即将到来的巨变。这是一部我们时代里程碑式的著作,融通的构想也必将成为人类认识自身与世界的一个新起点。威尔逊对未来世代知识图景的大胆想象,凝聚了他毕生对人类、知识和社会进化的深刻思考,**具独创性和启发性。每一位善于思考、关心未来的读者都应该认真聆听。 《无脊椎动物百科》内容简介:你可能不知道,这世上97%的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只有3%和人类一样,属于脊椎动物。我们的关注度被体型巨大而显眼的脊椎动物占据,对肉眼不可见或者微小的无脊椎动物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微小的动物不但体量巨大,无处不在,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给我们补充独特的营养;有些被我们用作生物控制的手段,消灭各种细菌和病毒;有些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保证土地的肥力和作物的产量。但也有一些不那么友好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可能入侵我们的身体或周围的环境,给我们造成麻烦和损失。本书是对这些无足轻重的小生物体的概览,你将详细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形体特征、活动特点以及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通过对它们的了解,你将清楚地知道如何与它们更好地相处。 《超级生物探寻指南:一场关于不可思议的生物、进化智慧和人类健康的环球之旅》内容简介:这是一场探寻超级生物的环球之旅,也是一部充满惊喜和震撼的人文科普作品,兼具文学性和科学性,富有感染力。 这些长期被忽视的超级生物具有惊人的潜力,了解它们将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并激励我们对人类身处的自然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创世记:从细胞到文明,社会的深层起源》内容简介: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几千年来,宗教和政治教条都未能彻底解答这些关于我们自身的根本问题。 本书是社会生物学的开创者、当代伟大的科普作家爱德华·威尔逊新作,以演化生物学的视角向我们揭示社会和文明的深层起源。 《很高兴认识“我”》内容简介:你了解自己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这本书将会颠覆你对自己的固有认知。 当我们重新深入认识自己时,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想法,从而找到更快乐、更从容、更健康的全新自我。这是一本人类行为学方面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遗传学、微生物学方面的概览式入门读物。很高兴认识“我”! 《植物知道地球的奥秘》内容简介:这是一本讲述植物进化故事的经典博物学著作。作者剖析了植物在地球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将对化石植物的揭秘、对气候的溯源、对科学家的敬仰融入地球的进化历史中,讲述地球不为人知的秘密。 《药物简史》内容简介:考察古巴比伦到当代6000年的一系列经典药物,每一种药物的背后,都是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
部分摘录:
医疗技术 技术评估已成为科学领域的常规操作,我们的国家(美国)为了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必须投入巨额的资金。一些很有头脑的委员会正在不断地评估空间技术、国防、能源、运输等领域各种科研活动的成本和收益,以便告诉人们如何审慎地为未来投资。
而医疗事业尽管每年靡费800多亿美元,却还没从这样的分析处理中得到什么。人们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医疗技术只是存在,不论使用还是抛弃。政策制定者感兴趣的主要技术问题只是如何把今天这样的保健服务公平地提供给所有的人。
分析者迟早会聚焦于医疗技术,到那时,他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即如何衡量疾病管理措施的相对成本和收益。这是他们的饭碗,我祝他们顺利。但我能想到,他们必然会头昏脑涨。一方面,我们管理疾病的方法在不停地变化——部分是受到生物学各方面新信息的影响;与此同时,大量的活动又与科学没有密切的联系,有些甚至跟科学根本不沾边。
实际上,医疗方面有三个不同层面的技术,它们彼此如此不同,就像全然不是一种活动。如不把它们分开,医生和分析家就会陷入麻烦。
1.有一大部分技术可以称为“非技术”。对这类技术的评价,不能依靠衡量它们改变病程或预后的能力。大量金钱花在了这类技术上。医生和病人对其评价甚高,其中包括所谓的“支持治疗”。它帮助病人应对大多尚未被理解的疾病。这是所谓“照顾”“维持”这类字眼所指的事。这种技术是不可取代的,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因为它不涉及直接干预疾病的根本机制。
它还包括每个好医生花费大把时间所进行的安慰工作。面对那些害怕自己得了某种不治之症而实际上非常健康的人时,他们需要再三保证和解释。
在历史上,面对白喉、脑膜炎、脊髓灰质炎、大叶性肺炎,以及所有后来得到了控制的其他传染病患者,医生在临床中所做的工作就属于这一类。
而如今,面对难治的癌症、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脑卒中和晚期肝硬化的患者,医生们也必须做同样的工作。人们至少可以想出二十种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需要支持治疗的重大疾病。我认为,很多所谓的精神病和大部分癌症都属于这一类。
这种非技术费用非常高,而且会越来越高。它不但需要大量的时间,也需要内科医生的艰苦努力和高超技术。只有最好的医生才善于应对这类棘手的问题。这还意味着长期的住院、大量的护理,并涉及医院内外大量的非医疗专业人员的参与。简言之,这种疗法构成了今天医疗费用的重要部分。
2.对于比非技术高一个水平的一类技术,最妥当的名称应当是“半吊子技术”。这就是既成事实之后所需的补救措施,即对于一些无法干预病程,只得补偿疾病所致的功能缺失。这种技术是用来弥补疾病后果或推迟死亡的。
近年来,突出事例就是心脏、肾脏、肝脏等器官的移植,以及引人瞩目的人工器官的发明。在公众看来,这类技术似乎已经等同于物理学中的高新技术。媒体倾向于将新手术渲染为突破性进展和医学的胜利,而实际上不过是权宜之计。
事实上,这个水平的技术既是高度复杂的,又是非常原始的。在真正理解疾病的机制之前,这项事业只能继续下去。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例,在我们掌握阻止病程发展或逆转病程的方法之前,需要对免疫反应物导致肾小球坏死的过程有更透彻的理解。当我们对它的理解达到了这样的水平时,肾移植技术就没有多大需求了,今天这样的物流、成本和伦理问题也就都不存在了。
为了解决冠状血栓造成的问题,冠心病的治疗涉及一系列极其复杂而昂贵的技术——包括专门的救护车和加护病房,各种电子设备,崭新的医学科室——用来对付冠状动脉血栓造成的后期症状。今天,心脏病的所有治疗措施几乎都是这一水平的技术,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堪称极致。一旦我们对心脏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能有充分的了解,势必会想办法预防或逆转这一过程,当下这些苦心孤诣的技术很可能走向末路。
在癌症治疗中,包括手术、放射和化疗在内的很多技术都是半吊子技术的代表。因为这些措施都是指向业已存在的癌细胞,而不是针对细胞转变成肿瘤的机制。
这类技术的特点是耗费大量的金钱,且需要不断地扩充医院设备,永远需要新的、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员来操作这些设备。而且,在目前的知识条件下,也没法走出这样的困境。如果建立一些专门化的冠心病加护病房,能够使几个冠心病患者延长生命(没问题,这种技术对少数病例是有效的),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样的病房能建多少就建多少,有多少钱就花费多少钱。我看任何人都会别无选择。唯一能让医学脱离这一级技术的就是新的信息,而获得这些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研究。
3.第三类技术是非常有效的,却很少引起公众的注意;这类技术已经被看作理所当然了。这是现代医学中真正有决定意义的技术,最好的例子是预防白喉、百日咳和儿童病毒性疾病的现代免疫方法,以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和化学疗法。有效治疗梅毒和肺结核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完全消灭这两种疾病的目标还远未达到。当然还有别的例子:用激素治疗内分泌紊乱,预防新生儿溶血性疾病,预防和治疗各种营养素缺乏,或许还有马上问世的帕金森综合征和镰状细胞贫血的治疗方法。还有其他例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候选名单,但事实上,也许受媒体的引导,真实的情况远比公众以为能有效治疗的疾病少得多。
这类技术才是真正的医学高新技术,是真正理解疾病机制的结果,而它一旦被证明可行,就会显出价格相对低廉、操作相对简单,治疗方式相对容易的特点。
是否有哪种重要的疾病,是医学有足够的应对能力,但成本是技术本身的主要问题,我一时似乎也举不出例子。在非技术或半吊子技术的初期阶段,技术的成本从来不会与管理疾病的费用一样高。假如我们用1935年的最佳方案来治疗伤寒,那费用一定会令人瞠目结舌。比如说,需要住院50天,需要最细致的护理,每天进行实验室检查。另外,作为当时特征性的食疗法,对饮食细节要求之严苛,个别情况下,还要手术干预肠穿孔。我想,1万美元都算是保守的估计,而今天呢?成本可能仅仅是一瓶氯霉素,病人只要忍受一两天的发热。20世纪50年代初,在使疫苗成为可能的基础研究兴起之前,用于治疗脊髓灰质炎的中途技术正在发展。还记得肯尼修女吗?还记得脊髓灰质炎患者康复机构的高额费用吗?还记得那些形式大于内容的热敷材料吗?还记得那些关于患肢是应该被动运动还是完全固定的争论吗?还记得那些为支持前者或后者,而被反复蹂躏的大宗统计学数据吗?这都是那类技术的成本,都应该与接种的成本对比一番。
肺结核在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几段插曲。20世纪50年代初,手术切除被感染的肺组织的治疗方法突然兴起,当时人们甚至提出了精密的计划,要在结核病院安装新型的昂贵设备来进行大型肺结核手术。后来,异烟肼和链霉素出现了,结核病院也随之关门大吉。
当面对不完备的技术时,或对疾病机理尚不清楚却又不得不提供治疗时,内科医生总会深感束手无策,而医疗卫生系统的缺陷就更明显了。如果我是政策制定者,关心的是从长远看来节省卫生保健的开支,我会认为在生物学领域,给予基础研究更高的优先地位是非常谨慎的做法。要想让医学积攒下生物学前进的每一寸里程,这是唯一的方法,尽管这听起来有点像一步登天,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