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清华建筑小史全系套装(套装共6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5) 1696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内容介绍: 《日本建筑小史》这是作者于1944年出版的、旨在让日本国民了解本国建筑,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的小书《日本建筑的真相》(日本建築の実相)。该书深入浅出,从日本建筑特色的产生原因入手,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日本古建筑史,阐明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特性,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史的地位分析,以及日本建筑应何去何从。为便于读者理解,编辑和译者在书中插入了作者另一本专著《日本建筑研究》(日本建築の研究)的部分文字和图片,取名为《日本建筑小史》。时隔七十多年,其中的很多观点对现在的我们仍有借鉴和启发。
《西方建筑小史》在众多的文化形式中,只有建筑能够将一种文化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哲学和科技——结合在一起。西方建筑的发展史,更是直接反映出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演变历程,其中甚至还包括不同国家、民族间性格与文化的差异。阅读建筑,是了解一种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本书虽为西方建筑史,实际上关心的还是中国建筑。当代中国,特别是在城市,建筑从设计理论到设计实践基本上完全照搬西方,导致我们的城市缺乏风格,没有特色。本书正是从源头出发,理顺西方建筑与哲学、文化发展的共同脉络,于中国建筑而言,亦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一种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甚至是一个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产物。其中包含着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本书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建筑与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用通俗的语言解说建筑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西方的现代建筑先驱视建筑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为生活而创造,为新时代而设计,是他们的建筑师的主要任务,传统建筑对他们而言,充其量是一种环境的条件,而不是思虑的重点,他们要为自己创造历史。中国的建筑师则一直在寻求一个融合现代化与传统化的中国建筑。在中国现代化之阵痛中,没有一种艺术像建筑一样遭遇到新形式的难产。因此中国建筑的现代化问题,自从建筑家有意识地寻求解答以来,一直是建筑界最吸引人的论题。到今天,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仍然没有产生一个大家认同的方向。分析起问题的症结,不外如下数端:(一)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二)结构形式的巨大差异;(三)西化与现代化的混淆;(四)传统定位的困惑。
《中国古代建筑小史》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筑及建筑研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中国现当代——尤其是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建筑的发展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普及和宣传就显得尤为迫切。 本书以“史话”体裁,概括而形象地为广大读者介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流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术,为进一步了解和发扬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奠定了基础,并在继承传统与探索革新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多得的引导作用。
《墙垣边的人类——从建筑艺术看人类文明》建筑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熔建筑艺术、文化学、史学、哲学和心理学于一炉,对人类文明历程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作者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切入,在对“建筑”这一文化对象的诸属性及与其相关的一些文史典故、美学观点进行讲解的同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细部差异及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阐述。

部分摘录:
世界古代有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还有中国,这六大文明都是在没有受到其他文明影响的情况下独立生长出来的,自成体系。这六大文明体系中,古代埃及文明以尼罗河流域遗留的许多巨大石块堆砌而成的金字塔和巨型石构的太阳神阿蒙神庙为代表;地处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产生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其建筑以泥砖构筑的高台形城墙、宫殿、塔庙为主要特征;古代印度文明体现在大量石头建造的印度教和佛教寺庙、陵墓以及宫殿建筑上;古代爱琴海文明的高峰是古希腊罗马的大量石构神庙和公共建筑,并以其美轮美奂的各种柱式造型成为西方古代建筑的经典;古代中美洲文明主要是加勒比海地区古代玛雅文明遗留下来的大量奇异的石构建筑——金字塔、庙宇、宫殿等为其典型代表。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在六大文明中,埃及、印度、爱琴海、中美洲四个文明都是石构建筑的文明,西亚是一个土石建筑的文明,唯独中国是以木构建筑为主的文明。并且,这种文明由中国进而影响到整个东亚、东南亚,包括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均以木构建筑为特色。因此,在人类文明史上,以中国为代表的木构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东方建筑文明的代表。
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文明相比较,历史悠久而又影响世界至今的只有一个古代爱琴海文明。这一文明最初是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后来又发展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最终成为今天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源头。应该说,在当今世界上影响最深远、影响面最广而历史又最悠久的两个文明就是源自中国的东方文明和源自希腊罗马的西方文明。
表面看来,石构建筑和木构建筑只是建筑材料的不同,然而,若在一个文明体系中来看,在不同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一基础之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实际上,是整个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形态、艺术审美以至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以木构为特点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艺术形态,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取得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是一份值得永久保存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也许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事实,建筑这个被一般人认为是工程技术的东西,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因素之多,简直难以想象。可以说建筑是世界上包含文化内容最多,涵盖面最宽,综合性最强的一种文明产物。
建筑决不是一般的工程技术,也不只是建筑师们常说的“技术+艺术”。建筑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等物质文化方面,还涉及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宗教意识、审美观念、民俗民风等精神文化的内容,可以说它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全部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所以,人们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个时代的历史全都可以从建筑上看到,而且比从文字历史中所看到的更直观、更真实。
例如,我们今天看到北京故宫也称紫禁城,其恢宏的气势、严整的布局、宏伟的建筑体量和金碧辉煌的装饰就能让我们遥想当年皇帝的威严,以及皇宫中朝会的场景。这比多少文学的描绘都更直观,更能让人身临其境。同时,古代皇宫布局中的“五门三朝”“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等制度,人们仅从文字记录中很难想象出它的真实面貌,然而摆在人们眼前的故宫,却能让人们实实在在地、真切地看到这些古代宫禁制度。同样的道理,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秦朝阿房宫、唐朝大明宫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尽管有着历朝历代许多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的记述和描绘,但我们对它们当年的宏伟和华丽仍只能停留在模糊的想象。
又如岳阳楼。假如今天没有岳阳楼的存在,没有岳阳楼下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那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描绘的景色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情感也许很难被我们理解。正是因为岳阳楼的雄伟,正是因为站在岳阳楼上面对着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洞庭湖,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那种忧国忧民的伤感情怀。建筑和场景要被人看见才能真正有所感受,即所谓“触景生情”。没有景,何来情?
建筑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文化。当我们看到皇宫和都城的建筑规划,就能看到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我们看到天坛、地坛、社稷坛,就知道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地信仰;我们看到民间的祠堂,就知道了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家族制度和宗法观念;我们看到中国的园林,就知道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爱好和审美情趣;看到各地各民族丰富多样的民居住宅,我们就懂得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如此等等,当政治、哲学、宗教、民俗这些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理论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会感到枯燥乏味、艰深难懂。但当它们以形象化的建筑出现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它们不仅明白易懂,甚至乐趣无穷。
正是因为这样,对于那些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留存于世的历史建筑,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着尽力保护它们的责任。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才有那么多不同的文化和艺术,才这样的多姿多彩。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完全统一了,文化也全都统一了,所有的人都建造同样的建筑,都唱同样的歌,跳同样的舞,穿同样的服装,那这世界该是多么的无趣。我们也可以设想,也许有那么一天,世界统一了,各国之间经济一体化了,政治上也达成共识和谐相处了。但是文化是不能统一的,也不应该统一。世界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永远不能只有一种建筑、一种歌曲、一种舞蹈和一种服装。这就是各国家、各民族都在尽力保存自己文化的根本原因。
话虽如此,然而我们今天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道路上仍然是步履艰辛、困难重重。大片的历史城区、大量的历史建筑都在我们城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消失了。其实并不只是今天才这样,我们历史上就是如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不良基因——一种破坏欲,对历史遗产的不珍惜,甚至有意的破坏。在中国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几乎都是把前朝的东西摧毁重来,或者一把大火烧掉,或者把原来的都城废弃,换一个地方重新建都。因此那些在史书上留下赫赫威名的、被文学作品一再赞颂的皇宫殿宇和宏伟都城,我们都不可能一睹其真容。秦都咸阳城、阿房宫,汉朝长安未央宫、长乐宫,唐朝的长安城、太极宫、大明宫,等等。这些大名鼎鼎的都城和宫殿建筑,我们都只能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去遥想它们的尊容,而我们能看到的,往往只是最近一个王朝的都城和宫殿。在这一点上,反而是清朝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没有毁掉明朝留下的历史遗产,把它们全部继承了下来,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明清时期的都城和皇宫——古都北京和紫禁城。
今天,当我们的东方邻国日本、韩国仍在继承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自己则正在逐渐地丧失它们。当年日本人曾骄傲地宣称,要看唐朝的建筑,必须到日本去,中国已经没有了。梁思成先生正是在这一刺激之下,发誓要找到中国存留下来的唐朝建筑。经历了千辛万苦后,他终于找到了保存在山西五台山深处的唐朝建筑——佛光寺大殿。后来又发现了南禅寺大殿,我们终于可以说中国还有唐朝建筑的存在。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这些建筑是在那些偏远角落,没有被我们破坏到的地方,才得以保存了下来。在我们城市的周边地区还有多少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呢?与之相较的,在日本的京都、奈良这些中心城市里或城市郊区还存在着大量的唐朝建筑。当日本人伊东忠太写出了《中国建筑史》的时候,中国还没有人对自己的建筑进行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先生又是在这一刺激之下发誓要写出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建筑史》。同样,1980年中国的书法家代表团在日本看到日本全社会大规模的汉字书法热时才想到我们中国居然还没有书法协会;2005年韩国人把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自己还没有把端午节列为国定假日……我们确实太不在乎自己的历史和传统,觉得似乎丢掉了也并不可惜。历史上无数次的政治动荡或战争,摧毁了很多的传统文化遗产,这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可以理解。然而,在今天和平环境下的城市建设中,这一毁坏行为仍在时时上演,这就不能原谅了。
在西方,在日本、韩国,他们能够那样地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我们为什么就这么难以做到?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但我们却不太尊重历史;我们中国人崇拜祖先,但我们却并不爱惜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我们的历史文明光辉灿烂,但我们却常常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事情。
我们中国人是否真是那样不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呢?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中国很早就有收藏古玩古董的历史,至少早在唐代就有大量关于王公贵族和文人士大夫收藏赏玩字画古董的记载。宋代的皇帝大多是文人艺术家,在收藏古代文玩字画方面不遗余力。清朝乾隆皇帝更是一位收藏大家,他在自己的宫殿里专设“三希堂”,收藏自己喜爱的字画古玩。不仅皇帝朝臣收藏,就连一般文人甚至普通百姓,只要经济条件稍有宽裕便收藏古玩。中国民间古玩收藏风气之盛、收藏之丰富,恐怕是世界少有,而且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收藏古玩的风气,应该说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珍视。但奇怪的是,我们在对待建筑这类文化遗产的时候,却完全是另一种态度,不但没有那种珍视,而且每当改朝换代或各种政治变故的时候,经常是把过去的宫殿付之一炬或完全拆除。古玩古董和古建筑同样都是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我们中国人在面对这两者时采取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人的自私心理和社会的政治倾向。
说到人的自私心理,是因为古玩字画之类东西可以拿在手中或摆在家中欣赏,可以被人据为己有。而建筑则不然,除了私宅园林之外,谁也不可能将皇宫庙宇之类的大型建筑据为己有以供自己玩赏。既然不能为自己所有,眼看它被毁掉也就无关紧要了。而社会政治倾向,则是因为建筑,尤其是皇宫建筑,一定是某个特定的政权的代表。人们在仇恨一个政权的时候,往往对于这个政权的形象代表——皇宫也就带有一种同样的仇恨,所以人们在推翻这个政权的时候,也就以对待敌人的方式来对待这些其实并不是敌人的建筑了。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与一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但它并不是政治本身。相反,它更多体现的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而这种文化创造是跨时代、跨民族、跨国界的,是全人类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的时候,美国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在进攻之前,听取了中国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关于保护日本文化遗产的建议,梁先生在日本地图上圈出了京都和奈良两座最重要的古城。随后,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许多重要城市都遭到美军毁灭性的轰炸,而京都和奈良却保存完好。即便在战争年代,对待敌国的文物古建筑能采取如此措施,表现了对于文化遗产的一种正确态度——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不论是谁都有责任保护它们。无独有偶,中国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包围了北京城,一面敦促守城的国民党守将傅作义将军进行和平谈判,一面做好了武力攻城的准备。同样清华大学的梁思成先生也在北京地图上为解放军圈出了城中需要保护的古建筑,这样在进攻的时候即使付出较大的牺牲也不会用重炮轰击这些重要的古建筑所在地。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和谈解决,皆大欢喜,北京没动一枪一炮,所有的古建筑得以完好保存。但是就在几年以后,20世纪50年代在建设新北京的运动中却对这些古建筑开始了大拆大建。环绕北京的完整古城墙和大多数城楼,以及天安门周边和城内的很多古建筑都被拆除了。这些曾经准备牺牲大量生命去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和平建设时期毁于自己手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建设性破坏”,而且这种破坏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今天,这种传统中的破坏性基因仍被我们继承着。在这些年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土地开发过程中,摧毁、破坏了多少文物古建筑,恐怕难以统计,而且这种破坏文物古建筑的事情至今仍在不断发生。有的地方打着保护历史和传统文化之名,拆毁了有文化特色的真正古建筑而建造出大量商业性的粗制滥造的仿古建筑。今天很多城市都有一条仿古街,实际上这都是假古董。很多农村地区亦是如此,有地域特色的村落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毫无文化性、艺术性的现代房屋,或者是模仿西洋建筑风格的所谓“欧陆风”。殊不知,拥有自己的风格以及别人不具有的东西,这才是最宝贵的。人人都有的,到处都能看见的东西,就没有了价值。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