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影响力(全新升级版) 自出版以来,《影响力》就一直是畅销佳作。由于它的影响,说服得以成为一门科学。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为某一产品或事业观点游说的人,这都是一本基本的必读书,是你理解他人心理的基石。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具有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武器,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西奥迪尼发现了第7种心理武器——联盟,将6种心理武器扩展为7种;书中更新内容多达10万字,包括近10年行为心理学新研究与新发现,近5年上百个商业、管理、科技、个人成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全新案例。 本书被引述率高居社会心理学之冠,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年度大奖提名。是《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在中国,《影响力》系列书系常年位居各大网络、地面书店管理畅销榜单前10名。 风靡全球,从未被超越的营销圣经。全球畅销35载,畅销5000000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现代汉语词典”。在书中,作者从专业角度为读者阐释了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7大基本原则: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和联盟。为读者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具有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本书对于商业人士以及广大普通读者有深远的意义,教你学会对说服专业人士说“不”,帮助你成为一个对他人有影响力的人。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丹尼尔·丹尼特,融通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倾囊相授他一生至今所搜集的各种好用的思考工具。这本书诞生于大学新生的课堂,力图做到“人人能懂”。 使用大量方便的、辅助性的思考工具,去拓展想象力、保持专注力,让我们妥当、优雅地思考真正的难题。利用各种思考工具,让你拨开各种思想的层层迷雾,你会发现,那么多明摆着的观点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 “明摆着”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只是一种理论,也可以打造成直觉泵等思考利器,破除种种事后追溯的思维陋习。自然选择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也日益融入计算机算法的设计中,在本书中你还将掌握有关计算机能力的7个秘密,把算法和程序当作思考工具。 “直觉泵”是很有用的思考工具,作为一种思想实验,一个好的直觉泵比任何一种论证和分析都更为有力。这本书不仅带你去检验不合格的直觉泵,也让你理解好的直觉泵,更教你如何应用和制作直觉泵。 集世界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50年思考之精华,化繁为简、返璞归真,让你借助直觉的力量,不用数学就能思考最难、最复杂的问题。 哲学家陈嘉映、叶峰、苏德超,知识大V万维钢,经济学家汪丁丁,心理学家傅小兰、周晓林,媒体人王烁、段永朝,《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全力推荐!
福格行为模型
在这本书中,福格博士亲自拆解了他提出的福格行为模型,揭示了驱动人类所有行为的3个关键要素,解析了每一个要素在驱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激发每一个要素以更好地推动行为改变的有效方法。此外,福格博士还给出了让福格行为模型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两个方法,通过设计情绪来设计行为,通过打造高频率小成功让小改变自然生长。 本书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毫不费力地养成好习惯,也能够指导人们成功对抗坏习惯;不仅能够帮助个人实现改变,也能够帮助群体直面挑战。只要掌握福格行为模型的精髓并加以灵活运用,每个人都能够轻松改变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本书给出了福格行为设计工具箱,包含15种人生情景与挑战、300个微习惯配方、100种庆祝方式,手把手地教你减重、减压、改善睡眠质量、摆脱坏习惯、提升效率…… 行为设计学创始人福格博士震撼力作,来自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成果,简单、持久、有效、容易启动的福格行为模型,不较劲、不焦虑、不依赖意志力就能轻松改变。 《纽约时报》大畅销书,美国亚马逊2020年商业与领导力书籍#1。
模型思维
工作中,你在团队中是不是不可替代的人? 爱情上,为什么异地恋的相聚能够带来很大的幸福感? 游戏中,选择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各种游戏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实社会中,为什么很少有女性成为CEO?为什么披头士的歌曲会那么流行? …… 关于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都可以用斯科特·佩奇新书《模型思维》中的模型来回答。斯科特·佩奇是风靡全球的“模型思维课”主讲人,有超过100万各行各业的人反复学习并从中受益。讲解了24种模型,从线性回归到随机漫步,从博弈论到合作,涵盖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有趣的模型可以把任何人变成天才。 芒格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这是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数据充斥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但仅拥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让数据说话。模型就是让数据说话的秘诀,模型将帮助我们所有人从掌握信息提升到拥有智慧。 本书中的24种模型就是一个应对复杂世界的思维工具箱。各行各业、各种需求的所有人都可以根据此书建立专属于自己的思维工具箱,成为一个多模型思考者。它将帮助你整理数据、提取信息、去伪存真,在决策时让你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模型,选取一个模型还是几个模型。而这是现代高手必备的一种大智慧。
表象与本质
闻名世界的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凭借独特的智慧与天赋,联合法国心理学家桑德尔,终于向世人展示了这部极具开创性的著作,一解人类认知之谜。 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源于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我们在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大脑无时无刻都在作类比。类比,就是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表象与本质》深刻地丰富了我们对心智的理解,引领读者进入语言、思想和记忆的多彩情境,逐步揭示出隐藏的认知机制。而认知的核心就是:我们总是无意识地联系过往经验作类比。《表象与本质》对人类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彻底且令人震惊的新解释。
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
我们如何理解语言?我们又如何创造意义?我们的所看所想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如果说我们一直在创建意义,那么什么才是意义之源?这些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核心问题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想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本杰明·伯根教授是国际认知语言学权威、具身模拟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师从于“认知语言学之父”乔治·莱考夫。他在书中运用经过巧妙设计的相互关联的实验,提纲挈领地描述了一种新兴的语言认知理论——具身模拟理论,指出我们人性的本质、我们思考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的身体与大脑合作的结果。不仅证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是意义,而且展示了这意义背后的机理。 “认知语言学之父”乔治·莱考夫亲传弟子、国际认知语言学权威本杰明·伯根教授全新力作,全面汇集了论证具身模拟理论的一系列精巧的实验,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意义本源的大门。
为什么需要生物学思维
人类的技术,从网站到交易系统,从城市基础设施到科学模型,甚至是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供应链系统和物流系统,都已变得过于复杂且相互交错。为什么复杂的技术系统越来越难以理解了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呢? 生物学思维和物理学思维是理解世界的两种方式,而复杂的技术系统更接近生物学系统,因此用生物学思维理解技术系统是个不错的选择。 认识复杂系统的正确态度是:对于难以理解的事物,要努力克服我们的无知;一旦理解了某个事物,也不会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谦卑之心,加上迭代的生物学思维,就是洞悉复杂世界的正确方式。
人心的本质
人心一直被认为是复杂而难测的,心理学家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试图去找到人类思考、行事、决策的规律。在《人心的本质》中,社会心理学泰斗丹尼尔·韦格纳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他融合社会心理学、道德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解释复杂人类人性和行为的极简思维工具——心智知觉地图。每一个读懂这个工具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绝妙之处,它能够帮助我们回答有关人类的诸多问题。比如人类感知世界和评判世界的方式是什么?态度为什么是多变的?爱与恨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什么是心智?谁拥有心智? 心智知觉地图就像一个万能的透视镜,拥有了这个思考框架,我们几乎能够洞悉所有人类社会与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把人类比作机器,那么这就像是我们终于打开了机器人的身体,看清楚了内部的线路排布。
部分摘录:
复杂的技术系统更接近生物学系统,因此,用生物学思维思考复杂技术是个不错的选择。为了从整体上理解系统,我们也会忽略掉一些细节,这时,物理学思维才是首选。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经过物理学思维锤炼的生物学思维。
17世纪中叶,一位名叫纳撒内尔·费尔法克斯(Nathanael Fairfax)的英国医生在科学杂志《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上连续发表了几篇论文。[1]费尔法克斯观察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并决定通过这些论文把他的发现告诉同时代的科学家们。
其中一篇论文的标题是《人类自然特性潜移默化的实例:无论是在人身上还是在野蛮人身上》(Divers Instances of Peculiarities of Nature, Both in Men and Brutes)。在这篇论文中,费尔法克斯讲述了一个40岁左右、习惯喝热啤酒的男人的故事。有一天,这个男人在喝了一杯冰镇啤酒后病倒了,并在几天内死去。费尔法克斯就此推测:人的胃很可能只能适应一定范围内的温度。费尔法克斯还写了一个女人的故事:每次听到雷声,她都会觉得恶心。不过,费尔法克斯没有去推测为什么雷声会对这个女人产生这样的影响,只是指出:“这位女士从孩提时代起就一直如此。”[2]
我们现在知道,尽管费尔法克斯没能实现他的目标——从记录下来的这些观察结果和事实中总结出某种理论,但是他的观察本身就极具价值,至少这是“理解”的第一步。
在同一时期,年轻的牛顿正在思考物体如何移动,以及光线如何传播。牛顿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求学期间,一场瘟疫席卷了整个英国。为了预防疫情,剑桥大学临时闭校。于是,牛顿回到了家乡,在伍尔斯索普(Woolsthorpe)的农村生活了几年。[3]也就是在那个时期,他对微积分、光学和行星运动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根本性的进展。他研究了数学推理和演算,还做了一些实验,比如为了分析颜色的性质而在自己的眼窝上插入一枚长针,以及观察苹果如何从树上掉下来,等等。与费尔法克斯一样,牛顿对观察所得的材料进行了分类和编目;不同的是,牛顿还总结出了一套支配物理世界的定律,并用数学公式将它们描述了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费尔法克斯和牛顿在同一时期、同一个国度所进行的不同研究,代表了两种理解宇宙复杂性的方法,而这两种方法还存在着竞争关系。
牛顿试图将观察到的所有不同事物都统一起来,也就是通过一组优雅的解释来简化世界的多变性和多样性。通常,他所利用的只是几个公式或定律而已。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中看得非常清楚。这个极简公式反映了从物体坠落、潮涨汐落到行星运行等诸多现象的普遍规律。而在今天,物理学家之所以会孜孜不倦地探寻能够一统天下的万用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也是出于与牛顿相同的愿景,希望能够发现可以作为人类已知的、宇宙各方面基础的秩序;并让宇宙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各归其位,将它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科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有一句名言,“科学的巨大悲剧”[4]是“一个丑陋的事实往往会杀死一个美丽的假说”。他的意思是,优雅的理论是科学的目标,当某个事物与优雅的理论相悖,或令理论复杂化时,科学便会遭遇最大的悲剧。
费尔法克斯则放弃了对理论优雅性的追求,转而拥抱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即使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混乱的,他也愿意接受,并为“又了解到新的细节”而欢欣鼓舞,哪怕这些细节很难立即被融入某个单一的理论框架中。有些人把他的方法戏称为“蝴蝶收藏家”式的方法,即收集多种多样的“蝴蝶”并加以描述。在这里,我们还能发现现代医生的影子,他们是费尔法克斯的智识后裔,为人体各个层级上的完美功能而啧啧惊叹,例如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复杂步骤、酶级联反应(enzyme cascades)的复杂性质,等等;还有那些天文学家们,会为强大的太空望远镜所揭示的诸多星系类型而深深倾倒。
博物学家不可能赞同赫胥黎的抱怨,因为在他们看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丑陋的事实”。所有的事实和知识都为我们提供了与这个奇妙世界有关的新信息,向我们展示着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事实不符合我们的心智模式时,完全不必为此而感到沮丧;相反,还应该为这种“意外”而感到由衷的高兴,然后去寻找能够解释这些“意外”的新方法。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将牛顿的方法描述为古雅典时期的科学思维方式,并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强调思想和理论……试图找到可以将宇宙万物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理论”。[5]至于关注多样性的方法,戴森则认为,可以将它描述为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学思维方式,“强调事实和事物,试图探索和拓展人类对自然多样性的认知”。例如,起源于曼彻斯特的英国工业革命。
戴森还进一步指出:这两种方法还有另一个不同之处,即生物学是多样性理论者的“领地”,而物理学则是统一理论者的“主场”。我在这里把这两种方法分别称为生物学思维和物理学思维。在物理学中,人们通过统一和简化去观察各种现象的明显趋势,无论是在爱因斯坦、牛顿,还是麦克斯韦身上,都能看到这一点。众所周知,麦克斯韦给出了能解释电磁原理的公式。简化,甚至极简化,是物理学领域内广受尊崇的方法之一。
生物学家通常更愿意接受多样性,并倾向于陈列大量事实,而不在意这些事实是否能用某个统一理论来解释。[6]事实上,他们只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小模型就可以了。当然,生物学理论也并非总是如此。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显然就是生物学中的一股统一力量;许多分子生物学家、以数理生物学为专业方向的应用数学家,以及许多研究其他领域的生物学家都倾心于此。
说到底,上述两种方法都是在探求具有普遍性的、有预测能力的理论。但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推进方向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反映在它们对抽象化的相对容忍度上,而相对容忍度又取决于所研究系统的特性和复杂性。例如,利用数学公式抽象掉宏观层面上的细节,这种做法在物理学中几乎无处不在,但在生物学中却难觅踪影。
从下面这个古老的科学笑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区别。一位奶农为了提高产奶量雇用了两个顾问,一位是生物学家,另一位是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在考察了一周后,提交了一份详细的长达300多页的报告,写明了每头奶牛的产奶量具体取决于什么,例如天气情况、奶牛的大小和品种等。而且这位生物学家还向奶农保证,只要严格按照建议执行,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可增加3%至5%。而物理学家只考察了3个小时就回来了,然后宣称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能够适用所有奶牛的高效解决方案,并且可以将产奶量提高50%以上。奶农问:“那么,你说应该怎么做呢?”“好吧,”那个物理学家回答道,“首先,假设你有一头身体为球形的奶牛……”[7]
抽象化方法当然是有用的,但我们不能做出存在“球形奶牛”这种假设。当你把生物学层面上的细节都抽象掉之后,你不仅会丢失大量信息,而且最终还会对某些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边界情况,感到束手无策。
生物学思维和物理学思维是解释世界的两种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系统,而且通常是互补的。
复杂的技术系统需要生物学思维的3个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复杂的技术系统呢?它们是生物系统还是物理系统?理解技术系统应该采用哪种思维方式?现在我们就来探索生物系统和物理系统的特征,并与我们所了解的技术系统特征进行比较。
复杂的技术系统需要生物学思维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生物系统通常比物理系统更复杂。
在物理世界中,系统的组成部分一般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物理系统通常是这样的:由相同的气体分子组成封闭系统,或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单质,比如钻石。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往往是统一的,例如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方式。
但是在生物学中,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在生物学中,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类型繁多,而且涉及很多层级。例如,细胞中的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生物个体内部的组织器官也功能各异。要研究蓝鲸的交配行为,海洋生物学家就不得不考虑一切与之相关的事情,比如它们的脱氧核糖核酸,以及海水的温度等。生物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不但各不相同,而且还很难从整体中被单独拆解出来。例如,要想观察一只变形虫的细胞核,并尝试分析它的特征和功能,就需要让细胞核留在生命体内,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细胞核如何适应变形虫的生活,如何提供涉及细胞诸多功能的核心遗传信息。现在,我们的技术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显然,它们更像生物系统而不是物理系统。
第二,生物系统有别于物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物系统是有历史的。
生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化。尽管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天体物理学家甚至还经常讨论恒星的进化进程,但是相比之下,生物系统更容易受到进化的影响。实际上,这正是生物系统的根本特性之一。生物系统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复杂的结构,正是因为系统中存在极为复杂的历史路径,而且,在漫长的进化进程中,历史路径还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为生命体的形式很复杂,所以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一直在做着修补工作:以零敲碎打的方式修整着系统,使之适应新的环境。
举个例子,人类细胞中有许多至关重要的脱氧核糖核酸序列,譬如那些为遗传密码的翻译工作提供“指导”的序列,还有那些为使用能量提供“操作流程”的序列;而在其他生物体的细胞中,也存在同样功能的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尽管它们与人类的截然不同,甚至相隔千秋万代。这种生物学上的遗留代码有时可能是完全未经修改过的,但是通常来说,在进化进程中,生物系统也会被修补、被改变。
站在生命体的宏观角度上来看,这种情况意味着新功能通常是层层叠加在旧功能上的。这种分层有时会导致一些问题。例如,虽然人类现在已经可以双足直立行走了,但是人类的骨骼结构最初却是为了“四足运动”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本来人类是用“用四条腿走路”的。后来,进化女神不断对我们祖先的身体修修补补,最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足够好”的手段,也就是依靠脊柱实现双足直立行走。但是,这个解决方案远远谈不上完美,比如,有许多人都不得不忍受背痛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