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科技传记:传奇企业的历史与回忆(套装全4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5) 1807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套装共包含《硅谷之火:个人计算机的诞生与衰落(第3版)》、《光刻巨人:ASML崛起之路》、《UNIX传奇:历史与回忆》、《华为通信科技史话》4本书
本书是一部微型计算机发展史,让读者了解整个20世纪以及至21世纪初计算机从兴起到鼎盛直至今天受到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冲击的整个过程,是一本集历史故事与小说风格于一体的硅谷纪传体书籍。最新第3版重新修订了全书内容,增加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几位大佬退出舞台后的计算机行业现状分析。
如何将一项毫无希望的研究和商业活动转变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机器和世界领先的公司? 荷兰企业ASML(阿斯麦)成功了,知名科技作家瑞尼·雷吉梅克(René Raaijmakers)在书中揭示了ASML是如何做到的。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光刻机巨头Perkin-Elmer和GCA在芯片光刻市场上遭到了日本竞争对手佳能和尼康的猛烈攻击。结果,美国失去了对这项关键技术长达20年的垄断地位,而这正是摩尔定律背后的驱动力。 与此同时,一家默默无闻、无足轻重的光刻机小公司在荷兰刚刚起步。这家公司就是ASML,它在今天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作为世界上很大和很赚钱的光刻机制造商,ASML取得了70%~80%的光刻市场份额,并多年来在光刻技术上一骑绝尘,将佳能和尼康远远甩在后面。 在《光刻巨人:ASML崛起之路》中,作者瑞尼·雷吉梅克带我们重返了晶圆步进光刻机的诞生地,和我们一起探索了ASML在全球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之根源所在。作者通过回顾工程师们全力以赴超越对手的历史,生动地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使我们有机会看到孵化世界上很精密芯片制造技术背后那个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赢者通吃”和“只争金牌”,这些思想至今仍渗透在ASML的血液中。
自1969年在贝尔实验室的阁楼上诞生以来,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远远超出其创造者们的想象。它带动了许多创新软件的开发,影响了无数程序员,改变了整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轨迹。 本书不但书写Unix的历史,而且记录作者的回忆,一探Unix的起源,试图解释什么是Unix,Unix是如何产生的,以及Unix为何如此重要。除此之外,本书以轻松的口吻讲述了一群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发明天才的有趣往事,本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是鲜为人知却又值得传播的宝贵资源。 本书适合对计算机或相关历史感兴趣的人阅读。读者不需要有太多的专业技术背景,就可以欣赏Unix背后的思想,了解它的重要性。
华为公司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表,其发展历程是中国或者全球信息通信科技发展的缩影。在本书中,读者将会领略通信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和惊心动魄的商业竞争,并从中领会到,企业只有满足老百姓的普遍需求,才能奠定成功的基石。 在《华为通信科技史话》中,通信行业老兵、华为早期员工戴辉,作为众多关键事件的经历者,梳理了华为无线通信技术、核心网技术、光传输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也回顾了华为芯片和操作系统的起源和成长。 《华为通信科技史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管您是电子信息科技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还是对现代科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华为以及中国通信科技奇迹般崛起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部分摘录:
中国市场选择了GSM,是改变世界的关键 1G通信存在着众多互不兼容的标准:除了美国的AMPS、光是在欧洲就有北欧移动电话(NMT)、全入网通信系统(TACS)、C-450、Radiocom 2000、RTMI……
1987年7月1日,《单一欧洲法案》生效,欧洲共同体(欧盟的前身)发展不错。欧洲大陆国家众多,车辆和人员的来往也较为频繁。
欧洲共同体内几个发达国家的电信技术官员曾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在模拟移动通信上统一频段和制式,方便漫游。但1G通信网络木已成舟,所以大家决定另起炉灶,在下一代数字移动通信网络上统一标准,具体工作由1982年成立的一系列“移动专家组”负责。GSM是“移动专家组”法语Groupe Spécial Mobile的缩写,后来这一缩写的含义被发展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我们常称其为GSM)。
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企业参与进来,GSM标准几乎没有在专利上进行限制。生产过GSM设备的公司有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北电、意达太尔(意大利)、马可尼(英国)等,中国有华为、中兴、大唐等。日本企业走个人数字蜂窝(PDC)系统路线,韩国企业走码分多址(CDMA)路线,它们在早期没有参与,后来做了GSM手机。华为轮值CEO郭平说起他加入华为之前,(毕业)被分配到武汉华中电管局(也叫邮电管理局),科长说小郭好好干,过些年给你一次去意大利出差的机会,买三大件、八小件可以免税。当然,他没有去那里,而是在研究生期间的1988年来华为实习后直接留在了这里。
高通创始人之一的“CDMA之父”安德鲁·维特比(Andrew Viterbi,又译作安德鲁·维泰尔比)在1967年于加州大学任教期间发明了“维特比译码算法”。这是基于卷积码网格图的最大似然译码算法,他没有就此申请专利。经过后人持续发展之后,该算法在GSM编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算法之于GSM,有点类似于土耳其的埃达尔·阿勒坎(Erdal Arikan)教授发明的极化码(Polar码)之于5G。这也证明了,大学和企业一起进行头脑风暴能产生硕果。2019年10月,我在北大听了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做的“从创新1.0模式发展到2.0模式”的报告,实际上,华为一直在与各高校在基础科学上进行合作研究。
1990年,第一版GSM标准发布。1991年7月1日,全球首个商业网络GSM呼叫在芬兰运营商 Radiolinja的网络拨通。亚洲最早的GSM网络运营商是香港移动通讯有限公司(1993年)。
尽管在2G标准上统一了制式,但欧洲的GSM用户并不多。原因很简单,欧洲老百姓并不怎么用手机。早年欧美国家的固定网络非常发达,办公室里有电话,家里有电话,马路上还有很多公用电话,如果需要也可带个寻呼机(pager)。在欧美老电影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主人公使用录音电话和公用电话,这与老港片里人们经常当街掏出“大哥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传统的大型固定网络设备供应商,如朗讯、北电、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对固定网络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他们吃饭的本钱,因此对移动网络就相对不是那么重视;高通此时还在襁褓之中(1985年成立),谁也没有想到,其后来会成长为巨人。
众所周知,无线巨人摩托罗拉在寻呼系统(paging)和大哥大(1G)领域都获得了成功。20世纪时,在西方世界,手机主要是专业人士使用或者在没有固定网络覆盖的偏远区域使用,这就为摩托罗拉做铱星近地通信增加了动力。它主要服务专业人士,而非大众;其手持机在室内的时候也基本收不到信号。当然,科技是不断进步的,如今,马斯克创立的SpaceX公司可以为居住在地广人稀地区的人家提供无线宽带接入,但因终端接收天线有比萨饼那么大,且因要不断跟踪卫星导致耗电大,所以无法替代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机。有道是“(铱星)领先三步成先烈,(SpaceX)领先一步是英雄”。
北欧的冬天是冰雪世界,而且地广人稀,无线覆盖非常重要。总部在北欧的爱立信和诺基亚将GSM视为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在看到1G在中国市场的火爆以及老百姓对于移动通信的酷爱后,他们积极地争取中国市场,并成功地将GSM推广到中国。
1993年,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战略性地选择了GSM制式来建设2G网络,这是决定GSM未来的里程碑。新成立的中国联通同样采用了GSM制式。
紧接着在浙江嘉兴,GSM进入试商用阶段,用的是阿尔卡特的设备(上海贝尔是旗下合资公司)。当时人们发现,GSM基站的覆盖距离还不及以前的“大哥大”网络,因此需要规划和建设更多基站。
1994年,广州率先大规模引入了GSM网络,容量为5万门,使用全网爱立信设备。中国人给它取了个喜闻乐见的名字—全球通。
中国如此巨大的市场,必将孕育出巨大的产业,这就是中国移动通信业崛起的大背景。中国伟大的手机产业以及大规模的芯片产业也是从GSM时代开始起步的。
1995年,全球GSM用户达到1000万,中国用户占了1/4左右。
1997年7月17日,中国移动第1000万个移动电话客户在江苏诞生;1998年8月18日,中国移动用户突破2000万。
1999年开始,国产品牌GSM手机进入市场。
2000年,中国已有上亿的GSM用户,中国移动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运营商。手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走入了如此众多的寻常百姓家。
欧洲有众多跨国移动运营商,如覆盖欧洲诸国的沃达丰(Vodafone)、西班牙电信(旗下有O2)、德国电信(T-Mobile)、法国电信(旗下有Orange)、挪威电信、Millicom等,它们纷纷将GSM带向了全球,并在亚非拉地区广泛布局,这也是欧洲主推的GSM风靡全球的一个原因。新加坡电信、中国香港的和记电讯等亚洲跨国运营商也都进入了这个市场。
有意思的是,盛产跨国公司的北美洲,却没有出产大的跨国电信运营商,无论是美国的AT&T、Verizon、Sprint,还是加拿大的Rogers、Telus、Bell,业务都始终局限在北美洲。这也是北美洲主导的标准—无论是窄带CDMA,还是WiMAX—在国际市场上始终没能做大的重要原因。
南美洲的部分运营商一度采用了北美洲的2G制式,但从2006年开始,因为GSM不可阻挡的普及优势而纷纷倒戈。
华为率先走出了3G迷雾,大干GSM 任正非在BBC录制的4集纪录片《华为是谁》中,对华为的历史进行了非常精练的总结。华为的成功,最关键的原因是坚持走GSM路线;在国内市场受阻的情况下,毅然走向海外,并在全球占领了很好的格局。
说GSM是一场“革命”一点也不过分,GSM是有史以来对世界电信格局影响最大的技术。
同代的DAMPS(Digital AMPS,美国)、PDC(日本)纷纷被GSM斩于马下。窄带CDMA技术在奋战之后也最终败北,只有宽带CDMA(WCDMA)技术成功用于3G之中。只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连3G技术也对GSM无可奈何。
华为的GSM基站从诞生之日起,就持续被西方企业围追堵截。
2004年,关于3G的呼声越来越高,业界普遍认为GSM即将被3G全面替代,华为也在阿联酋和中国香港地区应用了3G,但用户不多。
反观华为的GSM基站业务,则是长期亏损,一直靠核心网补贴,更可怕的是看不到未来。华为毕竟是个商业企业,所以放弃了GSM新产品研发。市场中有一个说法:GSM基站将逐步退网,所以不要卖GSM基站了,要卖就卖3G!
2004年9月,我孤身一人来到了菲律宾,并于2005年拓展出了将马尼拉无线网络整体搬迁的商业模式。
巨大的收益让华为顿然从3G迷雾中惊醒过来:GSM不仅不应该淘汰,而且还应该加强建设!2006年,胡厚崑率领华为销售服务体系迅速调转枪头,在埃及、巴基斯坦、巴西等GSM市场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地位。在中国国内,华为在成都移动做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整体搬迁,并成功割接。
2008年,在徐文伟的领导下,华为在德国搬迁并新建了多达8000个GSM基站(部分有3G功能),这也是单一无线接入网(SingleRAN)技术第一次成功应用。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