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典籍里的中国(套装共20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5) 2444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尚书》 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天工开物》 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百科全书,百姓衣食住行用的绵长画卷 技术百科全书,实用智慧宝典 古代科技史的集大成者。 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式的重要文献。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30多个行业、130多项生产技术,插图122幅。无论是对操作技术还是对工具本身,宋应星都尽可能用数字进行精确的描述。本次约请中山大学杨维增教授在其编著的《天工开物新注研究》(江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将其纳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出版,以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这部古代科技名著。本书不仅对字词进行了详细注释,更用现代科学对其中的技术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更令读者感悟到古代人民的智慧。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草纲目》 东方博物学百科全书,东方药物学巨典。 《本草纲目》为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对本草学进行全面整理总结之作,分为16部、60类,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一万多个,书中还绘制了一千余幅精美的插图。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此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学巨典”。 《本草纲目》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它所开创的基于自然属性特征而非效用特征的药物分类方法,兼顾名物训诂、药学描述和临床附方的撰述方式,四百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中医药从业者。同时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因此《本草纲目》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极大。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南宋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 《论语》的核心思想为“仁”,提倡“仁”“义”“礼”“智”“信”,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其内容广泛深邃,其风格隽永含蓄,对后世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本,吸取古今整理、注释、校勘的优秀成果,对《孙子兵法》全文进行注译,每篇逐一题解,资料丰富,解说详尽,尤其是将孙子思想放在先秦诸子、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阐发,颇多新论。这是一部学习、研读《孙子兵法》的优秀读本。
《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楚辞》是西汉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作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我们以《楚辞》注本的集大成之作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逐段翻译;每篇前的题解,考证写作时间,概述诗歌主旨。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最新研究成果。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的一部日记体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在34年旅行中记录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既是地理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还是一部文学名著。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
该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广泛系统地探索和记载岩溶地貌的地理学巨著。作者徐霞客自22岁开始出游,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十四省,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地观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详细记录了徐霞客毕生大部分行迹所至、观察所得。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游记,同时也是历史实录,其旅游之专、行程之长、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是无与伦比的,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它不仅是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而且还被尊为诸子之首、万经之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智慧。《道德经》把人放置于大自然这一无限的时空中去探求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之间的关系,通过逆向思维,提出了许多为时人所忽略的重大问题。在本体论方面,老子提出了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概念“道”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德”。“道”是天地间所有规律、真理的总称,是整体,是客观存在;而“德”是指具体事物的规律、本性,是个别,是主观存在。在方法论方面,《道德经》重视辩证地去观察、处理问题,认识到有与无、高与下、前与后、好与坏、善与恶等事物都是在相互对立中才能出现,并由此提出“无为”方能“无不为”的政治主张。《道德经》治国的核心理念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社会,还提出诸如反对苛政暴敛、保证百姓温饱、维护社会安定等一系列具体的政治措施。《道德经》的人生哲学,主要是引导人们贵柔守雌、和光同尘、知足抱朴,恢复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 《道德经》作为道家最重要的典籍,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儒、道两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仅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品格,甚至对于整个民族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的形成,都起到了主导作用。可以说,不了解儒、道两家,就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因而也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的今天和未来。《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道德经》是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典籍,已被译为73种语言文字,是英语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和《薄伽梵歌》的书籍,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甚至呼吁每个德国家庭都应该买一本《道德经》,以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周易》 《周易》一书作为中国早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六经之首”。今见通行本《周易》有《易经》与《易传》两部分。《易经》里有六十四卦的符号及卦名,还有卦辞与爻辞。据说成于西周初年,是用以取代龟卜的占筮之书。《易传》相传出于孔子,今见通行本《易传》有《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七篇。古人分前三篇各为“上”与“下”两篇,于是共成十篇,也称作“十翼”,意思是辅翼于《易经》的解说文字。
《传习录》 《传习录》是记录王阳明思想的语录体著作。最初由王阳明的首徒徐爱提议,经由路侃、南大吉、钱德洪等众人之手,最后形成了现在通行的三卷本《传习录》。书后附有《朱子晚年定论》。 “传习”一词,语自《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不仅仅指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温习,更是践习。全书采用学生问,王阳明答的形式展开,又收有一些书信,内容丰富,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等, 在《传习录》中均有体现。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心性儒学的高峰,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钱穆认为,《传习录》是中国人必读的七部经典之一。梁启超称,学阳明先生思想,应读《传习录》。

部分摘录:
徐爱录 凡十四则 【题解】
徐爱,其简介见前注。“徐爱录”是阳明弟子徐爱关于其向王阳明问学的语录记载。《年谱》载曰: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王阳明“升南京太仆寺少卿,便道归省。与徐爱论学。爱是年以祁州知州考满进京,升南京工部员外郎。与先生同舟归越,论《大学》宗旨。闻之踊跃痛快,如狂如醒者数日,胸中混沌复开。仰思尧、舜、三王、孔、孟千圣立言,人各不同,其旨则一。今之《传习录》所载首卷是也”。由此可知,“徐爱录”发生于正德三年(1508)春,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不久,其心学尚受到普遍的质疑,由徐爱所问常与朱子学对举便可见一斑。同时,心学初立,为跻身儒学正统,被官学认可,其最关键问题便是解决和论证经典依据问题。《大学》古本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经典依据,而《大学》改本是朱子学的重要经典依据,王阳明与徐爱问学围绕《大学》展开便是自然之事。概而言之,“徐爱录”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阐释了朱、王关于《大学》中部分内容解释之不同,如“三纲”及其关系,此中关涉本体与功夫关系;第二,对“心即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四句理”等心学命题进行阐释;第三,诠释了王阳明以心释经的经学观和对经、史关系的认知。
本部分为阳明弟子徐爱对所录语录做的引言,说明了备录阳明语录的目的。此引言可注意者三:第一,《大学》是探究、理解朱子学与王学之歧异的入手处,因此,学习阳明学不可不关注古本《大学》和朱熹的改本,以及二人的相关注释;第二,徐爱对阳明学说的认识、体悟和同情理解是很到位的,阳明学说看似精微玄妙,实则是从百死千难中而来。因此,知人论世,同情体悟,是学习阳明学很重要的方法;第三,世人对阳明学说的种种误解及其原因,间接地交代了阳明学说产生的明代学术、思想语境,为理解阳明学说及语录中的各种争论提供了帮助。徐爱之引言,简短精练,极富概括性,信息量很大,不可轻忽。另,“世之君子”至“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可谓我辈为学之警句。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①。爱始闻而骇②,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③,参互错纵,以质于先生④,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⑤。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⑥,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⑦,“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⑧,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⑨。
【注释】
①“先生”三句:《大学》,《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孔子之言,曾子述之,亦有以为子思所作。后世注疏颇多,其中以郑玄注、孔颖达疏的《礼记·大学》本为特出,即此处所谓“旧本”“误本”。北宋时,《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居“四书”之首。程颐谓之“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谓之“修身治人的规模”,“定世立教之大典”。故《大学》受到宋儒明儒的高度重视。朱熹以旧本有错简、漏简之误,重编为经一章,传十章,补传一章以释“格物”“致知”之义,并详为之注,名为《大学章句》,即后世所谓“改本”。旧本与改本成为王阳明、朱熹思想歧异分别所据之重要典籍,《大学》之版本也因此成为明代以来学界梳厘朱、王思想不可避免,而又争论不休的公案话题。格物,即《大学》“三纲”“八目”之一。“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儒,指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理学家。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为两兄弟,后人曾将二人文集合编为《河南程氏文集》。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云谷老人,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周敦颐等人的学说,融通佛、道,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卒谥文,有《晦庵先生文集》等传世。
②爱:指徐爱。
③殚(dān)精竭思:谓竭尽心力。殚,尽。
④质:询问。
⑤百世以俟(sì)圣人而不惑:语自《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俟,等待。
⑥二氏:指佛与道。按阳明弟子钱德洪等编《年谱》,王阳明年少时,“豪迈不羁”;年二十七,“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年三十一,“渐悟仙、释二氏之非”。
⑦居夷三载,处困养静:明武宗(1506—1521)初,太监刘瑾专权。正德元年(1506)二月,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上疏请求罢斥刘瑾,挽留致仕大夫刘健等,被刘瑾矫旨除名为民。王阳明上疏抗辩,亦下诏狱,廷杖四十,贬谪贵州贵阳修文龙场驿驿丞。据《年谱》记载,正德三年(1508)春,王阳明到达龙场;正德五年(1510)春,升任江西庐陵知县,离开贵州,合计三年,故曰“三载”。王阳明居黔间,由“龙场悟道”而入,悟得“心即理”,并提出“知行合一”。施邦曜评曰:“动心忍性以入道,千古圣贤皆然。”
⑧精一:语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后人称“十六字心诀”。王阳明以为“惟精是惟一的工夫”。
⑨粹(cuì)然:纯正貌。大中:《周易·大有卦》:“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王弼注:“处尊以柔,居中以大。”高亨注:“象大臣处于尊贵之位,守大正之道。”后指大正之道。
【译文】
先生对《大学》中“格物”等学说,都以旧本为依据,也就是程、朱所说的错误的版本。我刚开始听说时感到十分吃惊,继而有些怀疑,后来竭力思考,相互比对,并向先生请教,然后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如水清寒,如火热烈,绝对是百代之后等圣人出现也不会怀疑的。先生天生聪明睿智,又和气乐观,坦荡平易,不拘小节。人们见他年少时豪迈不羁,又曾经沉溺于诗文辞赋,出入于佛、道两家之学,突然听闻他的学说,都视为标新立异,涉奇,散漫而不加深究的学说。他们不知道先生在偏远的贵州居住了三年,在困苦中修养静思,“精一”的功夫已经超然进入圣域,回归纯然至正的大中正道。
爱朝夕炙门下①,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②,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③。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④,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⑤,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⑥。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炙:受到熏陶或教诲,受教。
②即:靠近。
③十余年来:正德二年(1507),徐爱纳贽北面,拜王阳明为师,至正德十三年(1518)徐爱卒,前后十三年。藩篱:篱笆,比喻界限、界域。
④謦欬(qǐng kài):指谈吐。謦欬之声,轻曰“謦”,重曰“欬”。后世常用以指学生得到老师的当面指教。
⑤遽(jù):仓促,急迫。
⑥见其牝(pìn)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典出《淮南子·道应训》,又见《列子·说符篇》。昔秦穆公(前659—前619)由伯乐介绍,使九方堙相马。三个月后,九方堙说找到了一匹黄色公马,但将马带来时却是一匹黑色母马。秦穆公不悦。伯乐说:“若堙之所观者,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最后证明九方堙所相之马为千里马。牝牡,鸟兽雌性为“牝”,雄性为“牡”。骊,黑色。
【译文】
我终日在先生门下熏习,只见先生的学说,刚开始接触时似乎很容易,研究一番后发现很高深;表面上看似乎很粗浅,认真探究发现更精妙;接触时似乎很浅近,深入学习则发现更加没有止境。十多年来,我竟然未能入门。今世的学者君子,有的与先生仅有一面之交,有的还从未听过先生的言谈,有的事先怀有轻视、愤激的情绪,便仓促地想要根据三言两语,传闻留言,来臆断揣度,这样怎么能领会先生的学说呢?门生们聆听先生的教诲,往往领会的少而遗失的多,如同相马时,只关注马的性别和颜色,而忽视了马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详细记录了平日的所闻,私下给志同道合的学者看,一起考据订正,希望不辜负先生的教诲。
弟子徐爱书。
一 【题解】
本条的核心内容为王阳明对古本《大学》“三纲”中“在亲民”之“亲”的论证与坚持,而不取朱熹改本《大学》的“作新民”之“新”意。《大学》古本与改本分别是阳明学与朱子学理论建构的重要经典依据,故《大学》古本是阳明心学在朱子学语境中建构起来的最重要的经典依据,历来受到王阳明及其后学的重视。今之学者辨明朱、王之别,也会特别关注《大学》。王阳明对《大学》古本的坚持,一方面为其学说奠定牢固的经典依据,同时有溯古和承继学术正统之意;另一方面在学理上也为其“万物一体”思想确立了经典依据。对于《大学》之“亲”“新”之辩,历来学者有不同见解。施邦曜对王阳明此处之解说有同情的理解,他曾说:“自知讲解,即服膺朱子‘新民’之训为再无二义,今领先生之说,觉万物一体之意更脉然有动。明伦之教不能行于平成。播种之先养民正是裁成辅相之道,当先下手,莫看得粗浅了。”但衡今则持折中之说:“二说正可相资也。徒亲民而昧于新民,此鲁之所以寝衰。当时宋仁宗之政近之。徒新民而昧于亲民,此齐之所以多故。当时宋神宗之政近之。”但氏从治国理政出发,依据历史经验,主张“亲民”“新民”相资为用,自有其合理之处,但于此处阳明之辩的角度和目的自不相同。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①。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