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3) 196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 《怒目少年》 《关山夺路》 《文学江湖》

作者介绍

在台湾,无人不识王鼎钧。 在大陆,读者常常问:谁是 王鼎钧?
他1925年出生于山东兰陵 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山东老家跟着父亲打游击 1942年,穿过日占区,到达安徽阜阳就读国立二十二中学 抗战末期,他成为国民党宪兵,历徐州、南京、上海、葫芦岛、沈阳,洞悉国民党真实面目 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穿着解放军服跋山涉水,逃到台湾,乱中景象尽收眼底 1950年代,他进入(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做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先后主编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担任《中国时报》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幼狮公司期刊部总编辑。阅尽台湾文化界内幕和各色人物的苦辛与沉浮。 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在台湾,他是当之无愧、家喻户晓的当代华文文学大师。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王鼎钧先生说,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从1992 年至2009 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在很多饱读王先生作品的读者看来,王先生的文字优美、文体多样、变化丰富,其次是洞悉人性,深入体味人生各阶段的不同滋味,文化意味深厚细腻;更重要的是,王先生的人生历程本身就伴随着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剧烈变迁,他的写作也呈现出中国现代大历史的深度、厚度和广度,细读之下令人心神激荡。
四部回忆录在台湾风靡一时,《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部分摘录:
一九四三,对日抗战第六年,我在离家千里以外的地方读流亡中学。一天,教本国地理的姚蜀江先生讲完最后一课,合上书本,提出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
“你们已经读完本国地理,你们对整个中国已经有清楚的认识。你们最喜欢哪座山哪条河?你们最喜欢哪一省哪一县?抗战胜利以后,你们希望在什么地方居住?”
当时,我举手发言,我说我仍然愿意住在自己的故乡。
姚老师问我的故乡在哪里,我告诉他,在山东省临沂县的兰陵镇。
姚老师想了一想,欣然点头:“你们那个地方的确不错。”
从地图上看,山东像一匹骆驼从极西来到极东,卸下背上的太行山,伸长了脖子,痛饮渤海里的水。然后,它就永远停在那里。
这骆驼身上有两条黑线。一条线由肩到口,几乎是水平的,那就是胶济铁路;一条线由背至膝,越过前身,几乎是垂直的,那就是津浦铁路。这两条铁路夹住了绵亘三百里的山岭冈峦,地理书上称之为三角山地,写书的人把山东境内的津浦路看成“勾”,把胶济路看成“股”,把骆驼颔下的海岸线看成“弦”。
三角山地又分好几个山区,它的西南角叫沂蒙山区。沂河由此发源,向南部平原流去,到山势已尽,这出山泉水映带的第一个城市,就是临沂。
兰陵是临沂西南边境的一个大镇。兰陵北望,那些海拔一千多公尺的主峰都沉到地平线下,外围次要的山峰也只是地平线上稀薄透明的一抹。兰陵四面都是肥美的平原,东面到海,西面到河南,南面到淮河。清明踏青,或者农闲的日子探望亲戚,一路上眺望这么好的土壤,是一大享受。尤其是春末夏初麦熟的季节,原野放射着神奇的光芒,浴在那光芒里的人,自以为看见了人间的奇花异卉。唉,必须田里有庄稼,必须有成熟的庄稼,那大地才是锦绣大地。
兰陵附近仅有的一座山,名叫横山。我读小学的时候,全校师生集体远足,目的地就是横山。十一二岁的孩子征服了那山,可以想见那山是如何小巧玲珑。在我梦中,那里并没有山,太初,诸峰向三角山地集中,路经兰陵东郊,在相互拥挤中遗落了一座盆景。
 
兰陵出过很多名人。查记载中国古代名人年表的专书,找出汉代三人,晋代一人,前五代二十八人,隋唐十三人。其中三十九个人姓萧,占百分之八十七。
历史上还有一个南兰陵。南兰陵是晋室南渡以后在江苏武进附近所置,称为“侨置”。东晋侨置了南徐州、南兰陵、南瑯琊,把北方的地名拿到南方来用,表示不忘故土。南宋也有“侨置”,欧洲移民到了美洲也有“侨置”,用意大致相同。南兰陵出了十八个名人,清一色姓萧,其中有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梁朝的皇帝萧衍。
由萧家的昌显,使人想起门第背景的作用,族人互相援引,“向阳花木易逢春”。可是唐代以后,不论南兰陵、北兰陵,都不跟名人的名字连在一起了。
依太史公司马迁创下的体例,中国历史以名人传记为龙骨。传记的格式,第一句是传主的姓名,第二句就是他的籍贯,例如,“萧望之,东海兰陵人。”“疏广,东海兰陵人。”由于“兰陵人”一词在史书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以致,当年,“我是兰陵人”这样平常的一句话,被人家赋予特别的意义。祖居兰陵的光绪戊戌进士王思衍先生,也就刻了一方大印,在中堂或楹联大件作品中使用,文曰“王思衍东海兰陵人”,以表示他的自我期许。
现在,兰陵人有一大意外收获,那就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本来被人视为“低俗”的“淫书”,若干年来身价蒸蒸日上,有人说,它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自然主义小说,了不起;又有人说,它的妙谛在文字之外,禅境高深。一部小说禁得起批评家用写实和象征两个不同的角度钻研探讨,当然不是凡品,兰陵人的乡贤祠中,也只有对它的作者虚席以待了。
 
细数历代乡贤,以疏广对我影响最大。
疏老先生是汉朝人,宣帝时官至太傅。他的侄子疏受也在朝为官,位至少傅。太傅是三公之一,少傅是三孤之一,都是很高的爵位。
疏广遇上了好皇帝,宦途顺利。可是疏老先生对他的侄子说,“知足不辱,知耻不殆”,咱们提前退休吧。
叔侄二人称病告归,皇帝赐给他俩许多黄金。二疏回到家乡,把黄金分给亲族故旧宾客。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留给子孙,疏广说,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一时传为名言。
兰陵在历史上一度辖区甚广,有过兰陵郡的时代,有过兰陵县的时代,可称之为大兰陵。近代的兰陵是一个乡镇,本来属于临沂,后来成立了苍山县,划归苍山,这是小兰陵。
二疏的故居在兰陵镇之西,离镇约二十华里。萧望之墓在兰陵镇北若干里,乡人讹称萧王墓。他们显然都是大兰陵人。
在小兰陵的时代,二疏故居在峄县境内,也可以说是峄县人。现在峄县废县为城,属枣庄市,二疏又可以说是枣庄人了。
《金瓶梅》作者的原籍,可能也是这个样子?
小时候,我到过二疏的故居。
对日抗战期间,兰陵由日军占领,我家迁往乡间居住,有道是“大乱住乡,小乱住城”。
有一段时间住在兰陵之西。某月某日父亲带我回兰陵一行,他老人家特地绕个弯儿从二疏故居之旁经过。
二疏是汉代人,他的故居也不知经过后世几度重修,如今只见空旷之地四围高墙,造墙用土,在景观上与乡野调和,倒不失二疏敦亲睦邻的心意。
乡人称此处为二疏城,用“城”来表示对先贤的尊敬。又在当年散金之处筑台,以纪念二疏的义行。
我似乎并未看见高台,二疏城的围墙也残破了。从墙外看墙内,只见一棵枝叶参天的银杏,在西风残照中为古人作证。
父亲讲述了二疏辞官散金的故事,我大受感动。回到家,我翻查从上海经纬书局邮购得来的《中国历代名人传》,找出二疏的合传。这本精装巨著只是把正史中的传记挨个儿重排一次,不分段落,没有标点,和线装书一模一样,也许比线装书多几个错字。
我那时读文言文不求甚解,所幸二疏的传记并不古奥,篇幅也简短。我用毛笔写正楷,把二疏的传记抄下来,贴在座右,幻想古人的音容笑貌,进退举止。多年以后,我在外模仿他们轻财尚义,也曾把他们的事迹写成广播剧本。
 
荀卿也是兰陵人吗?
战国时,兰陵属于楚国,春申君当政,任用赵人荀卿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卿辞官,在兰陵安家落户,晚年潜心著述,后人辑成《荀子》一书。
《荀子》是一部重要的经典。兰陵为晚年的荀卿提供了著述的环境,是这个小镇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兰陵也沾了这位大儒的光,在战国之世就光耀史册,垂名千古。
研究荀子的人说,兰陵人很爱荀卿,喜欢用“卿”做自己的名字。兰陵人爱荀卿应该没有问题,否则荀卿不会把自己的著述自己的子孙都交给兰陵。至于兰陵人以卿为名,似乎无迹可寻。
荀卿死后葬在兰陵,兰陵镇东门外约三华里处,有荀子墓,乡人讹称舜子卿。
荀墓封土为立方体,平顶,造型安详谦和,但体积甚大,我小时候爬上去翻过跟斗。后来看资料,这座古墓长三十公尺,宽二十公尺,高六公尺,相当于一座房子。
荀卿的官位不过是兰陵令,萧望之是太傅,萧墓却不像荀墓那么出名,也没有荀墓“好看”。
我幼时也曾从萧望之墓旁经过,印象中外形是传统的土馒头式样,但高大异常,看上去近似圆锥体。墓不止一座,呈品字形排列,我以为造墓时布置了疑冢,疑冢是为盗墓贼而设,使其不知从何处下手。后来看资料,才知道“余为诸子葬处”。萧望之是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自杀的,但他的墓仍有富贵骄人之处。
兰陵似乎没出过荀学专家,满眼是孔孟的信徒。我在家塾读书时曾要求一窥荀子,老师正色曰:“他不是圣人!”
后来,我仍然受了荀子一些影响,那是我四十多岁以后了。
兰陵人雅俗共赏津津乐道的,是他们酿造的酒。他们说,兰陵是杜康造酒的地方。
当年李太白“遍干诸侯、历抵卿相”,行经山东,喝了兰陵出产的美酒,作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在李白的作品里面,这是很寻常的一首七绝,但是李白不是寻常人物。此诗一出,中国文学马上增加了几个典故:兰陵酒,兰陵一醉,兰陵郁金,兰陵琥珀。兰陵也兴起了一种工业:酿酒。李太白一句话,兰陵人发了财。
据说,兰陵美酒有几项特点。
第一,据说,酒怕过江,本来是满满的一瓶酒,由北岸运到南岸,自然减少三分之一。兰陵美酒没有这种损耗。
第二,据说,兰陵美酒的香气特别馥郁。在中国,“酒为百药之长”,酒里总有一股药味,兰陵美酒是少有的例外。饮普通烧酒,入口时香醇可口,回味却败坏嗅觉,只有兰陵美酒,“连酒嗝都不难闻”。
第三,嗜酒足以致病,但是兰陵父老相信,饮他们酿造的美酒比较安全。明代的汪颖在《食物本草》中说,“兰陵酒清香远达,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其水称之重于其他水,邻邑造之俱不然。”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