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为什么每次计划要去学习都忍不住玩手机?为什么每次减肥都忍不住要吃零食?为什么每次说早睡都非要熬到半夜?为什么我们给自己制订了计划,却总完不成?拖延、焦虑、悔恨!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和理想总是背道而驰?怎样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马歇尔·古德史密斯博士发现,是环境让我们做出本不想做的行为,失败的不是你,而是方法。只要向自己提出积极的问题,就能让拖延症瞬间变得超级自律!它能帮助你在想改变自己的时候,就能轻松地改变;想减肥的时候,就能立马瘦下去;想学习外语的时候,就能立马掌握;想早睡的时候,就能立马放下手机去睡觉。换句话说,这本书能帮助你掌控自己的人生。 快翻开本书,瞬间成为可怕的自律人!
作者介绍
马歇尔·古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美国管理研究院终身成就奖得主,美国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院士(美国人力资源领域至高荣誉)。 他是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管教练,拥有丰富的领导力培训经验,曾帮助70位CEO、300多位企业高管成为可怕的自律人!麦肯锡、高盛、福特、通用电器、孩之宝、通用磨坊等企业高管与CEO都是他忠实的客户。 他的著作已被翻译成32种语言,全球售出超200万册。《成为可怕的自律人》更是横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单,风靡整个欧美,成为现象级畅销书。
部分摘录:
我们为什么没能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 01 2条改变行为的永恒真理 作为一名高管教练,在过去的三十五年里,我始终致力于帮助领导者实现积极而持久的改变。绝大部分客户都很珍惜改变的机会,他们意识到,行为习惯的改变将会帮助自己成为更加高效的领导者、合伙人,甚至是家庭成员,但也有少数人对此不以为然,在计划之初表现出了些许的抵触情绪。
我帮助客户的过程直截了当,始终如一。首先,我会采访客户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聆听他们的意见。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是同事、下属或者董事会成员。在积累了大量高度机密的反馈后,我会和客户一起查看我对反馈的梳理总结。最终要改变哪些行为习惯,由客户自己选择。接下来我的工作就很简单了:客户选择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给他提建议,客户选择要听哪些建议,我只需要帮助他们实现积极、持久的改变就够了。如果我的客户成功实现了这些积极改变,并得到了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认可,我获得报酬;如果没有得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认可,我分文不收。
我们的成功率不断提高,因为在客户自我改变的每一步,我始终伴随着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坚持好习惯,不要倒退回去,又成了原来的自己。即使最终我们会成为可怕的自律人,但这里也有两条真理我们须铭记在心:
真理1:有意义的改变是很难做到的
开始改变行为习惯很难,坚持改变更难,最难的是把改变巩固为好习惯。我唠叨这么多,就是想说,对于一个有血有肉的成年人来说,改变行为习惯,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我过度高估了这件事的难度,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你想在生活中做出哪些改变?它可以是一些大事,比如减肥(这是大事)、跳槽(也是大事),或者改行(更大的事)。它也可以是一些小事,比如换一个发型,或者多去看望你的母亲,或者给卧室的墙壁换换颜色。
你有这种想法多久了?是不是到现在已经有几个月或者几年时间?是不是每天早上起床都对自己说“今天我要做出改变”?
结果怎么样?说白了,你能否指出在某个特定时刻,你决定改变生活中的某件事,并在冲动之下采取行动,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这三个问题,对应了我们想对自己的人生做改变时,面临的三个难题。
我们不肯承认自己需要改变。这不仅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要做出改变,更可能是我们意识到了却还总给自己找借口,否认自己需要改变。在后文中,我将会具体分析,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念头使得我们抗拒改变。
我们没有察觉惯性控制了我们。即使有改变的机会,我们也更倾向于什么都不做,所以我才会怀疑“你有这种想法多久了”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答案是几年,而不是几天。惯性,让我们根本无法启动改变,它极力鼓励我们在舒适区(因为我们在那里感受不到痛苦,反而感到很熟悉,或者自在快乐)内行动,不去做某些长远看来非常有益,却不容易做到的事。这本书无法为你提供你需要付出的努力,这得靠你自己。但是通过一个强调规划和自我监督的简单过程,我能帮助你迅速启动改变,并持续进行积极的改变。
我们不知道怎样去改变。动机、认知和能力之间是有区别的。例如,我们或许会有减肥的动机,但缺乏对营养学的认知和必要的烹饪能力,因此无法设计有效的减肥计划,并把它坚持到底。或者反过来,我们有认知和能力,但是缺乏动机,这同样无法完成减肥任务。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我们的行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由我们所在的环境塑造的。敏锐辨识我们所处的环境,可以迅猛提升我们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动机能力和认知,并迅猛提升我们的信心:我们能改变自己。
我能清晰想起成年以后第一次坚定地改变行为习惯的往事。那年我二十六岁,和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妻子丽达结了婚,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高中起我就有脂溢性脱发,但是当时我不愿意承认。每天早上对着浴室的镜子,我都会花几分钟时间认真梳理头顶上那几根稀疏的棕色头发。我把后脑勺的头发梳到前边,在额头上弯个圈,看起来像是一顶桂冠,然后顶着这可笑的发型踏出家门,自以为看起来和常人无异。
理发的时候,我会详细指导理发师怎样修剪我的头发。一天早上,我坐在椅子上打盹儿,结果理发师把头发剪得太短了,周围留下的头发不够打理我的“桂冠”了。我本可以感到惊慌失措,想戴几个星期帽子等它们长回来。但等我站起来,在镜子前盯着自己的样子,我对自己说:“面对它吧,你是个秃子,是时候接受它了。”
就在那一刻,我决定把头顶仅剩的几根头发也剃掉。这个决定并不复杂,完成它也不需要费多大功夫,理发师几下就帮我搞定。但那依然是我成年以后做出最释放自我的改变。它令我平和地对待自己的外貌,我因此而感到快乐。
我不确定是什么诱发我接受了自己的新形象。或许我害怕永远都要这样生活,或许我意识到了自己不过是在自欺欺人。
原因是什么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在于,我确实决定去改变,并成功将它付诸行动。这并不容易做到。我曾因为头发稀少而焦虑、烦躁数年之久。我那时的行为大概介于虚荣和愚蠢之间吧。但我还是把那种愚蠢的行为坚持了很多年,因为我不肯承认自己谢顶。此外,我发现沿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比改变要容易得多。这件事中,我拥有的一个优势在于我知道怎样去改变。它不像减肥、学一门新外语、做更好的倾听者等事情,需要几个月不断衡量、跟进,坚持自律,也不需要其他人的配合。我只需要让理发师好好理发,不再对他指手画脚就行了。如果我们所有的改变都这么简单,该多好啊。
真理2:没有人能让我们改变,除非我们自己真心想要改变
这条真理不言而喻。改变总是发自内心的,谁也无法指挥、要求或者强迫他人改变。一个并非全心全意想要改变的人,永远都不会改变。
我做“改变”业务十二年以后,才真正理解这个简单的道理。那时我已经指导了一百多名高管,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成功的,但也有极少数失败案例。
我在复盘极少数失败案例时一条结论跳出来:有些人说他们想要改变,但他们并非真的想改变。有些客户信誓旦旦地说他们想要改变时,我相信了他们,却没有深入挖掘他们说的是不是真话。
发现这个问题后不久,我应邀与哈里合作,他是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哈里是个一流人才,聪明、积极、勤奋,但也有点傲慢,并过于自满。他不太尊重自己的下属,使得下属都想跳槽去竞争对手的公司。这种现象令公司CEO大为恼火,因此他请我来指导哈里。
哈里一开始说得很好,他向我保证,他非常希望立即开始,变得更好。我采访了他的同事和下属,甚至还有他的妻子和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告诉我的情况都一样,尽管哈里的专业水平很高,但是他总有一种难以遏制的欲望,总想成为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总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总想赢得每一场争论,这令大家感到难以忍受。因为人们都不喜欢被打击甚至是当头棒喝,他们因为哈里的这种性格放弃了不少机会。
哈里和我一起总结有关他的反馈时,他声称会珍视同事和家人的这些建议。但是,每当我提出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时,哈里就会一句接一句解释,他的行为实际上是正当的。他提醒我他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接着开始分析周围每一个人的问题,结论是需要改变的是周围每一个人。有一次他张狂地自我吹嘘时,他请我给出建议,他怎样才能帮助其他人成长。
我年轻的时候,会忽视哈里的抵触。我会和他一样带着傲慢的较劲心理,坚信自己能够帮助他变得更好。幸好,我想起了早年得到的教训:有些人说他们想要改变,但他们并非真的想改变。我渐渐明白,哈里只不过是把我们的合作当成了另一次来展示他的机会,并扭转周围所有糊涂虫对他的误解,包括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到我们第四次会面的时候,我放弃了他。我告诉哈里,我的指导对他不会有多少帮助,然后我们彼此告别。后来听说那家公司炒了哈里的鱿鱼。我既没有高兴,也没有吃惊。毫无疑问,那名CEO最终认定这个拒绝帮助的人已经透支了他全部的专业能力和个人价值。
我常常回想起哈里的故事,从这个鲜明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哪怕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而且没有任何风险,而固守现状会让我们付出职场和人际关系上的双重代价,我们也依然会拒绝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