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中国建筑与历史文化精选(套装共5本)-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3) 184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是第一部以西方语言写就的全面介绍圆明园历史和现状的专著,含丰富的珍贵照片及原创手绘;以生动的文字重现这座万园之园的生机,带领读者一同领略它的建筑之美,感受它的盛衰荣辱。
《中国文人园林》(汉英对照)是“现代中国园林之父”陈从周先生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文章而成,其中包括奠定作者20世纪中国园林大家地位的《说园》五篇。本书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对园林史的研究,阐述了中国由来已久的精深造园史的特性,讲园林,但又超越造园本身,讲述了中国园林与中国诗文、绘画、书法、昆曲、建筑和居住者日常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论集》主要收录了侯仁之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同时收录多篇追溯求学经历的文章,展现一代学人的思想与风采。侯仁之的学术工作一方面与国内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又与国际的学术前缘相接轨,《中国历史地理论集》的出版力求突出侯仁之作为研究者和文化交流使者的双重身份。收录的大部分中英文稿均为侯仁之撰写,其中有几篇为首次发表。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燕园文物》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燕园文物、古建。燕园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明朝米氏的勺园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众多皇家、贵族和私人园林、府邸先后兴废于此。20世纪以来,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又先后在此处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和建设。所以燕园的文物、古建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作者介绍

汪荣祖(Young—tsu Wong),原籍徽州,生于上海,长于台湾,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历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澳洲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任台湾“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咨询总会委员、纽约PeterLang出版社“中国近代史丛书”主编、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誉教授。著有《史家陈寅恪传》、《康章合论》、《史传通说》、《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成同光时代》、《学林漫步》、《诗情史意》、《史学九章》、Searchfor Modern Nationalism:Zhang Binglinand Revolutionary China(Oxford)、BeyondConfucian China(Routledge)等专著十余种。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别名梓室、梓翁。同济大学教授,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尤其对造园具独到见解。著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绍兴石桥》《春苔集》《书带集》《帘青集》《山湖处处》《梓室余墨》等。
侯仁之(1911—2013),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以及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历史地理学方法论方面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代表作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文集》、《北平历史地理》等,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等。
郝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

部分摘录:
第一部 建筑 缘始 在讨论圆明园这个中国有史以来最雄伟的园林兴起之前,首先让我们概述一下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和营造建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之一。生活在美丽而风貌不同的特殊山水之中,中国人在过去三千年来发展出具有特色的园林美学。一般来说,中国艺术家,无论是诗人、画家或园林设计者,都效法自然,并推崇那种全然天人和谐的感觉。
众所周知,中国的诗与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现代的学者经常引用苏东坡(1037—1101)赞扬唐代艺术家兼诗人王维(701—761)的作品时所得出的评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肯定的是,虽然诗与画都有各自的标准和形式,但两者共有一个广受欢迎的主题,就是强调山水之美以及包含于其中的微妙情感。这种密切的关联性也存在于诗和庭园之间,著名的中国园林学家陈从周就把理想的园林视作优美的诗词。[6]
同样的关联性也存在于山水画和园林设计之间。举例来说,中国画家和园林设计者都遵循一个引人联想的基本法则:呈现漂浮的远山、远树以及悬于天际的船只。在中国园林史中,有不少园林的设计就是依据著名的山水画来建造的。当代建筑学家彭一刚就正确地指出,中国绘画为中国园林的建筑风格定了调。[7]
当然,中国的山水画家除了深深地被田野的宽广辽阔而触发灵感之外,也极受水墨山水画和诗词所呈现之自然美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绘画和诗词两者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概念化提供了特别优美的意境。园林跟诗词和绘画一样,是艺术、抒情和风景的一部分,许多庭园设计者本身也是够格的画家和诗人,所以他们很自然地为园林环境注入一种建构形式,这种建构形式自然流露出画与诗的气质。这就是为什么够水准的传统中国园林会被认为好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中国园林虽由人工建造,但整体景观构成表现出像自然界一样地自然。既然园林建筑跟周围风景和谐一致是中国园林设计的必要条件,把人为建筑添置在风景中就需要巧夺天工,将建筑与自然交融为一体。
相对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呈几何形式的庭园,中国园林艺术崇尚没有束缚的美,强调自由形式、持续流动和意想不到的曲折变化,然而拟真的自然环境却又是人为的创造。辽阔的自然可以被浓缩在山水模式之中,需要的只是“咫尺创寰宇”或会聚成“乾坤在一盆”。具备峰顶、绝壁、沟壑、峡谷、溪涧和瀑布的假山是中国园林的基本,虽然18世纪的英国庭园也呈田园风貌,但中国这种“象征性的表现主义”跟欧洲的写实主义传统还是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传统的中国园林可以区分为四个不同范畴,就是一般大众休闲的风景公园、宗教团体的寺院园林、由文士拥有的宅第庭园和最为悠久而壮观的皇家园林(或帝王宫苑)。
翻阅一下有关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宫苑的资料,很快就得出三个共同特点。第一,它们极其宏伟,被圈入皇家园林的都是最好的风景,有庞大的建筑群,表现出让人敬畏的气派和天子至尊的威严。冠冕堂皇是帝王宫苑最基本的艺术特征。第二,园林建筑追求奢华、雄伟和壮丽的外观,给人一种超华丽建筑的印象。第三,它们根据神话题材来设计,如蓬莱仙山上的琼楼玉宇,来表达长生不老世界里的愉悦和梦幻。[8] 圆明园就是中国园林设计史中前所未有最壮观的帝王宫苑。
帝王宫苑的兴起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帝王宫苑。中国的统治者跟全世界的帝王一样,都喜欢享乐,他们运用丰富的资源,在正式的宫殿内外为自己建造华丽的庭园和壮观的园林。中国早期的帝王宫苑跟国家的形成几乎是同步出现,早在半传说时期的夏朝(公元前2033?—前1562?),君王桀就曾经建造十分奢侈的玉台供自己享乐。[9] 商朝(公元前1562?—前1066?)遗址挖掘到的甲骨文,证明了给君王享乐的狩猎场曾经存在。商王拥有不同的享乐场所,地点都坐落于王城里或附近的地方。从商朝到秦帝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期间,中国君王通常在远离王室宫殿的地方,寻找引人入胜的空间,以求欣赏景物之美,并建造提供休憩和暂住的苑囿。[10] 大部分苑囿是由高台、花圃、鱼池、鸟笼、兽栏和舒适房舍组成,许多设置逐渐转化成乡间别墅,被称为“离宫别院”。这种享乐场所的其他名称还包括灵台、灵沼和灵囿,这些名词都出现在《诗经》里,指的是周王的宫苑。[11]
秦始皇(在位期间公元前221—前210)征服中原期间,曾依照被他灭掉的六国宫殿样式,建造美轮美奂的宫殿。最后他在渭河沿岸所盖的宫殿数量绝不少于300座,当中最宏伟壮观的宫苑就是上林苑。它位于渭水南岸,距离帝国首都咸阳大约5英里,面向渭河。上林苑是由高台、池沼、苑囿、林地以及传说中的阿房宫所组成。[12] 根据清代学者的研究,阿房宫是非常庞大的宫殿群,看过去就像一座“城”,这座显赫的上林苑被接下来的汉朝继续扩建。
到了汉朝,许多苑囿都转化成宫苑,由园地、宫殿、庙宇、池塘和湖泽组成。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又盖了12座富丽堂皇的宫苑供自己享乐,其中最宏伟壮丽的是建章宫,耸立在太液池南边,池中点缀着许多假山,营造出“仙境”的气氛。[13] 美丽的风景围绕着人工建筑,就成为后来建造帝王宫苑的基本元素。汉代的帝王宫苑虽然早已消失,却为后世壮观的宫苑提供了典范。[14]
皇室和大臣的私人园林也在汉代兴起。显然,有钱有势者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来追随皇帝,建立一座供自己享乐的园林,不过一般在气势上远不如皇园壮观。[15] 从汉代在公元2世纪式微,直到中华帝国在公元6世纪再度复兴的这段期间,政治中心已经由长安转移到洛阳,新的帝王宫苑和私人园林也就在洛阳相当兴盛。在帝王宫苑当中,最负盛名的是由魏明帝(在位期间公元227—239)建造的芳林园。明帝十分热衷这项工程,他调动几千名工人,在官员和专家的帮助下,在洛阳东北方建造这座园林。他命人挖出一个名叫苍龙海的巨大湖泊,并竖立一座名为景阳山的假山,这些石材都是直接从遥远的太行山上运送过来。[16]
晋武帝(在位期间公元265—290)大力修复这座帝王宫苑。中国在这段长期分裂的时代中,由于同时并存好几个皇朝,因此帝王宫苑在平城(今日的大同附近)、龙城(今日的辽宁)、建康(今日的南京)等地方都可以找到。随着中国富裕的世家大族在这个时候兴起,私人园林也到处兴盛,有些私人园林的壮观程度更足以跟帝王宫苑相匹敌。[17]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在富庶的长江三角洲有各式各样的文士庭园,虽然不是很壮观,但这些庭园都以幽雅为目标,来表达文人向往宁静和朴素的田园生活,这是对当时乱世的一种共同心理反射。逃避现实和自然主义的融合激发出所谓山水园林的兴起,与由来已久的山水画和诗歌相呼应。[18] 这种含有自然主义的山水园林或庄园是由流水、池泽、沟壑、巨岩、幽谷、树阴和假山组成,再与亭台楼阁合为一体。整个人工创作再配合周围的自然景色,就成为建造帝王宫苑的基本要求。
中国在公元7世纪初再度统一,隋朝(公元581—618)在渭河南岸建立新都大兴城时,把整个大兴城的北边划为皇家的宫苑。隋炀帝在历史上以荒淫奢侈闻名,即位不久就在以园林和花卉闻名的洛阳辟建雄伟壮观的西苑。西苑是根据神话设计的,由三座人工岛构成,每一座人工岛上都盖了大量亭台殿阁,延伸成十六院,没有一处景点不和自然风景协调一致。西苑里主要湖泊的直径就达十余里(大约3英里)。根据史书记载,这座巨大的宫苑可以容纳隋炀帝及其庞大的侍从队伍,其中还包括上千名歌姬。隋炀帝后来又在江南建造了许多宫苑。后代的历史学家描述隋炀帝好恶无常,从来不会满足于自己已经拥有的种种享受。[19] 他终日贪恋享乐,被批评是隋朝速亡的原因。
大唐(公元618—907)的统一使中华帝国再度恢复活力,其惊人的财富和权势把山水画和园林设计的审美标准提升至更高层次。大明宫是唐代建造的皇家宫苑当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它在公元634年落成,包含三十余幢建筑物,由优美建筑、精致装饰和广大的湖泊与树林组成。近年挖掘到的含元殿遗址只是整座大明宫当中的一幢建筑,由东向西长75.9米,由北向南长41.3米,仅从这幢建筑就可以想象整座大明宫有多雄伟了。
园林艺术的成熟 除了巨大的帝王宫苑之外,唐代的文士庭园也十分兴盛,例如柳宗元(公元773—819)把荒野改变成享乐的庭园,包含了湖光山色与楼台别馆。唐朝大诗人王维在辋川拥有的别业(庄园别墅),里面就有山石、蜿蜒的湖泊、竹室、柳林、花圃和船埠,是诗人享受作诗之乐和招待朋友的好地方。另一个享誉盛名的诗人白居易被江西庐山(匡庐)的美景所吸引,于公元817年的春天在这里盖好他的草堂。[20] 除了欣赏美景之外,这些私人庭园也是文士辞官或失意时退隐的地方,他们通过山水体现自己的情感,也借山水抒发他们的情怀。不管怎样,在这个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唐代知名的诗人学者都热衷在郊野以其艺术巧思打造自己的庭园。他们通常会用漂亮的书法写出具有诗意的名字来设计自己的庭园、厅堂、别馆,以提高优美典雅的效果,后来帝王宫苑的设计者也采用这些文人的情趣。另外,唐代接触到中亚和西南亚的外来文化,园林也明显受到外国的影响,像冷水循环的装置、希腊风格的柱子以及在建筑和石牌楼中运用圆拱技术。[21]
由于吸收了禅宗的影响,山水园林在宋代(公元960—1279)达到美学的巅峰。山林、流水、树木和花卉的自然之美给禅修者感应以至于达到禅悟,并修证形而上的禅宗境界。因而在美景之中找到禅寺并不让人讶异,实际上禅寺本身就是一座山水园林,禅宗的美学、意境和愉悦无可避免地注入园林艺术之中。诚如任晓红所说,禅宗有助于提升私人庭园,并影响到中国园林的特色。[22] 除了有高雅情趣添加其中,拜技术进步之赐,建筑物的修建也已经达至高度成熟。上层阶级的整体富裕、先进的技术和艺术家的品位,都促进了园林建筑的迅速发展。所有精英阶层都热衷于建造自己的庭园,在园里欣赏人工打造的山林水泽和花卉之美,也可以邀请客人一起享受美酒、佳乐和诗意。这些私人庭园的传统功能一直延续到近代之前的明清时期。
在这种背景之下,没有人会对帝王宫苑的雄伟壮观和奢侈程度感到惊讶。公元962年,宋代的开国皇帝在首都开封的东北方依照洛阳的宫殿和园林样式,营造一座壮丽的花园城市。除修复宜春苑和玉津园这两座老旧园林外,皇室又继续在公元966年和980年盖了琼林苑和金明池两座新的帝王宫苑,这些宫苑到公元12世纪初还一直存在。每年春天,宋代的皇帝得意洋洋地率领侍从亲自开放琼林苑和金明池这两座壮观的宫苑给民众游赏,直到皇帝在冬天离开才关闭宫苑。[23]
宋代最好的帝王宫苑也许是宋徽宗在1117年修建的著名的艮岳,它山周直径达6.4公里,中有巨池。虽然宋徽宗是个平庸的皇帝,却是一个天才艺术家,书法字画都属一流。他把自己的艺术感发挥在众多的亭台楼阁、长廊台观以及宫苑里珍贵的树木、花卉和竹林上。为了让艮岳永垂不朽,他要求从南方运送大量体积巨大的太湖石。取得这些石头的代价非常高昂,不但需要庞大的人力将这些非常沉重的石头一路运到开封,而且花石纲所经大运河沿岸的众多桥梁和灌溉系统因为运送太湖石而被损毁。[24] 很多历史学家相信,引起民怨的花石纲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不过,艮岳及其伟大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山丘、湖泽、奇石、树林、花卉和人工建筑的鲜明布局,基本上为数个世纪后的圆明园树立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先例,唯一显著的差别,就是圆明园没有像艮岳那么大规模的动物园。
与宋朝并存的契丹辽朝和女真金朝统治了中国北方几个世纪之久,他们的统治者在今天的北京四周建造了许多优美的庄园别墅。后来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北京作为他们的大都。虽然蒙古的皇帝和亲王都不是杰出的园林建造者,但是有人认为山水画达到最辉煌的时代是在元朝,而且毫无疑问地对后来的园林设计与营造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像赵孟(1254—1322)这类卓越的艺术家因为将绘画技巧转化成园林设计而赢得赞誉。[25] 在这个时期,北京作为蒙古人在中国的政治中心,几乎所有的帝王宫苑都建造在北京近郊。后来的明朝皇帝,特别是永乐帝(在位期间1403—1424),在北京重新修复并扩建元朝皇帝的大内,即后来的紫禁城,并建成宫后苑,即今天仍然存在的御花园。明代在北京西北郊区陆续建造了很多园林,这里也就是日后圆明园落成的地方。
从公元14世纪到18世纪的明清时期,正当许多皇帝和亲王都在北京的西北近郊建造了很多优美园林的同时,私人庭园的营造,特别在中国南方,也有很大进展,如在苏州、杭州、南京和扬州等著名城市,可以发现大量富丽堂皇的庄园别墅。尽管这些私人拥有庭园的规模普遍比皇家的宫苑来得小,但也有例外,18世纪中国大学者兼诗人袁枚拥有的随园就是一个佳例。他这座位于南京的园林由38座人工建筑组成,包括他的主书房、画室以及24座不同的别馆。[26]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