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布莱希特作品集(套装共四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022年6月23日

简介

布莱希特的剧论和文论在德语世界和英语世界已有一套7卷本《布莱希特剧论全集》,并收入30卷本的《布莱希特全集》中,在西方文论界影响很大,是研究文艺理论的常备案头书,然而,在中国却仅有一本选本《布莱希特论戏剧》。本套布莱希特作品系列即以30卷本《布莱希特全集》中的剧论和文论部分为原本,每段时期选取其最知名的文章作为书名,邀请布莱希特研究领域的两位领军人物张黎和丁扬忠担任主编,邀请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老师担任译者,并邀请本领域专家为每本书撰写序言或选取其关于本书最经典的研究论文代序,为中国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作品系列 (共4册), 包括 《陌生化与中国戏剧》,《戏剧小工具篇》,《论史诗剧》,《中国圣贤启示录》。 《陌生化与中国戏剧》豆瓣8.2分推荐! 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演出,提出了其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陌生化效果(间离效果),并将中国戏曲与德国戏剧进行比照对观,得出德国史诗剧不仅通过演员产生陌生化效果,而且通过音乐和布景达到陌生化效果,以期使被表现的事件历史化的结论。本书中,布莱希特还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间离效果的产生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戏剧小工具篇》豆瓣8.0分推荐! 布莱希特最早阐述自己对戏剧新观点的文字,多系以剧本说明的形式写就的,如《关于<马哈哥尼城的兴衰>跋语》《关于<三角钱歌剧>跋语》等,希特勒上台后,布莱希特流亡国外,疲于奔命和致力于反法西斯斗争,更无暇作系统的理论梳理。《戏剧小工具篇》是作者战后回国途中在瑞士撰写的,可说是布莱希特第一篇系统的理论著作,素有“新诗学”之称。
《论史诗剧》国内学界对布莱希特的译介,几乎都集中在其戏剧作品方面,实则,布莱希特在成为戏剧家之前,是一位知名的剧论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他的“陌生化效果”和“史诗剧理论”,以及将马克思主义与戏剧、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戏剧完美结合的戏剧方法,影响西方戏剧理论界、民国以降的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界以至今日,本书正是收录国内未有译介的布莱希特论史诗剧作品,让读者了解到他的非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是如何建立而成的。
《中国圣贤启示录》20世纪初期,由于一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出版,德国文化界出现了一股“中国热”,布莱希特就是在这种气氛中接触中国古典文化的。流亡期间,布莱希特阅读了儒家、道家的部分经典著作,开始效仿中国古典哲学笔法,针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陆续撰写了一系列小故事,假托老子、墨子之名,反映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就是《中国圣贤启示录》,或名《易经故事》。本书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主题出版”重点图书。

作者介绍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二十世纪上半期世界最为著名的戏剧家、诗人,现代戏剧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剧场改革者、剧作家及导演,被视为当代“教育剧场”的启蒙人物。同时作为一位社会现实的批判者,他的创作又时时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予以深刻的批判。
★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受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结识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雅明,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访问演出,他跟喜剧天才卓别林成了好友,与老舍亦有往来。对中国古典文化、中国戏曲思想思考颇深。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1956年8月14日逝世于柏林。
★遭遇世界大战,漂泊异乡十五年,不仅引发了布莱希特对政治的思索,更使他接触到了社会深层,浮世百态。这不仅是流亡的旅程,更是布莱希特作为一朵戏剧灵魂成长的心路历程,带给他的戏剧以不朽的魅力。时代是人无法选择,如何在命运的漂泊中寻找到自身生存,甚至蓬勃生存的方式,布莱希特无疑是一位无可指摘的尊师。
部分摘录:
指出关键之处 墨子(Meti)正与孩子们一起闲聊,此时,一个男孩突然走出门去。片刻后,墨子也出去了,他看见那个男孩站在花园里的灌木丛后哭泣。经过他身边时,墨子淡淡地说道:风声太大,没人会听见你哭。返回时墨子发现,那个男孩已经停止哭泣了。这个男孩已经认识到,墨子指出的哭泣原因就是关键之处,即:被听见。
开发土地和剥削人1 墨子说:在卡梅(Ka-meh)大师 [1] 出现以前,人们认为,财富来源于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卡梅大师教育我们说,财富来源于对人的剥削。并非森林带来收益,而是因为人们被引导着去砍伐森林;并非棉花带来利润,而是采摘工、纺纱工和织布工创造了利润。森林和棉花是人们用来从其他人身上获取金钱的工具。
墨子说:卡梅认为,织布机的情况是这样的:如果织布机被改良,一台织布机旁的五位纺织工可以织出比现在多百倍的布。但是并非这多织出的布带来了利润,而是那五位纺织工。原因如下:生产一个产品需要劳动时间,此时产品的产值是固定的。购买织布机的人也购买了工人,或者进一步说,他购买了他们全部工作日的劳动力。产品生产的所需时间内,织布机、棉花、工作间、机油和劳动力产生的成本是固定的。布匹生产所需的时间内,借助织布机、棉花、工作间、机油和劳动力生产出的布匹所带来的产值是固定的。如果所有生产要素的成本与产出相同,那么利润从何而来呢?生产布匹所需的所有要素中,劳动力是唯一可以被扩展的,利润自此而来。每日用于生产的劳动力所需的成本(用于支撑工人每日劳动的必需品有食物、居所、衣物)低于他们劳动的产出。因为无论纺织工工作一个小时还是一天,他需要的不会更多,因此他的劳动力是产出最多的商品。
开发土地和剥削人2 倪恩列说:古代的人们想要开发土地只有通过利用他人才能实现,当今的土地开发则变得简单多了。现在人们利用土地来剥削他人。
倪恩列说:能否废除对人的剥削取决于土地如何才能最简单地得以开发利用。假如对人的剥削已经被废除,而对土地的开发还很困难,那就会产生饥饿与死亡。现在对人的剥削没有被废止,饥饿与死亡出现了。工具的拥有者和人力的租用者为了能够剥削他人转而开始限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有人说,假如对人的剥削可以被废止的话,它早就被废除了。说这种话的人毫无道理。剥削他人总是那么令人压抑,但是它却无法被废除。
画家之言 画家说道,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许多人觉得,似乎一个新时代诞生了。也许应该说:对于特指的许多人来说,似乎一个新时代来临了。这句话经由他们阐释后,公共利益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利益,它应该高于那些少数人群的利益。如此,这句话就有了一个华丽的外表。人们普遍认为,画家要执行这句话不会太容易。但是不久便发现,画家做这件事并没有感到如何困难。他并非仅仅或者特别要求少数富人把多数人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他要求大多数人中的每个人都要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工人应放弃足额工资,为大家修建道路。小农应放弃索要充分的牲畜价格,为大家提供便宜的牛羊……如此,这句话看上去就不那么华丽了。人们发现,国家的境况是这样的:某人的利益只有通过损害他人才能获得,损害他人利益越多,个人的利益就越大。工厂越大,所挣的钱就越多。一切照旧,这句华丽的句子没改变任何东西。许多人并非需要这句华丽的句子,他们需要的是彻底改变所有关系,即对于个人来说,从多数人身上抽取利润是不可能的。如果画家从个人那里夺走他们所拥有的、可以获取利润的商店、工厂、租屋和田地,并将它们交给许多人,所有关系就会发生改变。一个国家如果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个人的利益与许多人的利益就不再对立。个人所获得的利润越多,集体利益也越多。但是,尽管有各种警告和华丽的句子,在画家统治的国家里,一切依然是颠倒的。
需要改良者的改良 人们告诉墨子: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进行改良。
墨子说:我所见过的反社会者们试图凭一己之力进行社会改良,尽管这种改良只是给他们自己带来了好处。那些发现政变有困难的反社会者们经常变得病态,他们的行动也毫无意义。但是,这仅仅意味着,人们无法清楚地看出他们行动的意义。这些人也是凭一己之力的改良者。
陈国废除了不平等,几乎不可能出现人压迫人的现象了。尽管如此,这里依然存在着反社会者。他们被特别对待,为了不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制造伤害,人们孤立了他们很长一段时间。过去是将他们监禁在特别的大楼里,现在则是所有的有社会意识者们对他们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们被判处去改造公共设施,有些则要进入司法程序接受审判,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罪行寻找缘由,如果确实有罪,就会被公诉。他们与自己的师长以及某些社会机构的负责人对簿公堂。当他们完成改造后,抑或能够证明他们的建议是不可行的,他们的劳役就结束了。如果是后者,他们大多会被委派去从事那些他们批评过的事务。
墨子曰,让劣者从事改良工作可以让他们自己被改造。
做自己应做的,让自然做它应做的 苏国群雄争战。倪恩列(Nien-leh)支持铁犁工匠一方,他认为他们能够帮助这个国家。可以期待的是,铁犁工匠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并最好地造福于所有其他的老百姓。倪恩列说,如果仅仅农民们付出双倍的努力,那么收成只能稍许增加一些。相反,如果能提供足够的犁,那就会收获良多。彼时有两种犁,一种是传统的木制犁;另一种新型的犁则由铁锻造而成,并且是在有权势者所有的大型铁器作坊里生产出来的。但是这种铁犁投入使用的比例较少,它们制作成本高昂,只有用于耕作大片耕地时才能发挥优势,并且还需要马匹来牵引。而简陋的木制犁则由农民们自己制作并使用,这种犁只能用来浅浅地翻地,使用者皆为贫穷的农夫,他们仅拥有少量土地,产出的粮食不足以糊口。他们必须经常前往大农庄劳作以获得收入。许多农夫的儿子进城去,他们来到大型铁器作坊或者其他的作坊谋求工作。土地无法养活的这些人中仅有一部分能由城市来养活。人们对耕犁的买卖设置了严格限制。首先,大农庄的数量很少;其次,生产耕犁的大制造商们必须保持耕犁价格居高不下。他们并非通过增加耕犁销售量来提高利润,而是主要通过加强对伙计们的压榨。随着贫穷的农夫儿子们持续逃离乡间,铁器作坊伙计们的薪水也变得越来越低廉,他们的生活因此也变得穷困不堪。
在倪恩列的帮助下,铁犁工匠们驱逐了耕犁大制造商,掌握了权力。
驱赶耕犁大制造商的时候,贫穷的农夫们支持了铁匠们,随后铁匠们则支持农夫们驱赶大农庄主。此后,贫穷的农夫们立刻瓜分了争夺来的田地。
倪恩列在获取权力之前曾经教导人们说,土地首先要用铁犁来耕作。有些人对此话的理解是,他似乎马上要取缔小型农庄了。但是当他和铁犁工匠们一起接管权力后,他却做了相反的事。他将土地给予了贫穷的农民,将铁器作坊交给了作坊伙计们,每个人获得的份额是他们凭借己力可以掌管的。如此这般,小片土地的数量有了显著增加,而这些土地面积太小,不适合使用铁犁。倪恩列仅保留了少量大片土地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经营。
哲学家萨对倪恩列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倪恩列和其他人一样,权力削弱了记忆力,已达到目的者则遗忘了很多东西。
倪恩列回答道,我已经教导过他们,现在轮到他们来学习了。他们已经听到我的教导,现在是他们积累经验的时候了。
倪恩列嘲笑了所有那些认为可以通过某一天颁布的法令来结束几千年造成的穷困局面的人。他继续走自己的路。
不久后出现了这样的局面:铁犁工匠们驱赶走自己的压迫者后,开始尽可能多地生产铁犁,他们不过问铁犁的价格。同样,地主们也已被驱逐,他们的土地现在由国家或者是无数单个的农民来经营,他们其中一些人或多或少拥有了充足的土地和用于拉犁的马匹。对他们来说,购买铁犁并不值得,因为他们的土地面积太小了。那些赤贫的农民们没有马匹,只能挨饿。于是他们又前往那些生活相对富裕的农家,干些农活以获取报酬,或者为了借用马匹。一段时间后,他们又开始变得不满,仇恨对象是那些生活富裕的农民。
倪恩列未采取任何举措来应对这种仇恨,相反,他还对此煽风点火。铁犁工匠们派人下乡宣传铁犁,他们劝说农民们尽可能地联营,以便将土地连成大片,这样就值得使用铁犁了。他们以信贷方式给那些听从劝告的农民们送来了铁犁。对于那些生活富裕的散户农民,他们不给予贷款,而且向他们供应铁犁的时间漫长。我们和贫穷的农民们是一体的,他们平静地说道,我们铁犁工匠也并非人人拥有自己的虎钳,没有它是无法制造铁犁的。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