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们往往饱受注意力系统的奴役,时常因为受到干扰而分神。信息爆炸时代,当有限的注意力被更疯狂地收割、利用,我们该如何自处?
本书通过一系列案例,对我们的大脑如何处理视觉信息进行了细致解读,对广告人、网站设计师、魔术师等注意力架构师如何挖空心思,穷尽策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进行了剖析,解释了注意力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为大众可能遇到的与注意力相关的困惑提供了优质的解答。
翻开本书,我们会弄懂注意力法则,找到避免持续性信息过剩,使自己不被纷繁复杂的信息所累的答案。
作者介绍
[荷]斯特凡•范德斯蒂格谢尔,“注意力实验室”首席研究员,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实验心理学系教授,畅销心理学科普书作家。
部分摘录:
一章 路障?什么路障?多彩视觉世界里的错觉
对于荷兰人而言,2014年7月21日确实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好日子。当日,荷兰事故最多发路段之一的科恩隧道(Coen Tunnel)在经过大整修之后重新向公众开放。改建科恩隧道的初衷在于改善该路段的交通状况,使车流更加顺畅,而其中一大改进措施就是开辟了一条新隧道。新隧道开合自如,可根据车流量大小自行调节。新隧道暂停使用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醒目的高亮路障。为了防止机动车驾驶员不慎撞上路障,隧道一旦关闭,道路上方就会显示一串“红叉”禁行标志,提醒驾驶员隧道已处于关闭状态。禁行标志大老远就能看到。如果你开车去过科恩隧道,你一定会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就有人看不到这个路障呢?
隧道重新开放还不到一年,一名63岁的摩托车驾驶员因为没有注意到新隧道已经关闭,一头撞向了路障,身受重伤。自整修工作完成以来,这已经是第20起类似事故了。为了提升警示效果,当局增设了额外的警示标志:车载指示箭头灯闪个不停,地面也摆放了钢制交通锥。此外,路障本身也加装了闪闪发光的LED(发光二极管)灯。经过特殊处理之后,路障看起来大了许多。但这一切均于事无补,仍有驾驶员高速撞向路障,甚至在撞上的那一瞬间还在一个劲儿地踩油门。
当然,有一种解释是:驾驶员在本该注意警示标志的紧要关头,偏偏受到了广播或手机的干扰。但是,并非每一起事故都是如此。毕竟,驾驶员从大老远就可以看到路障,而且行车时驾驶员也会格外关注路况。就算是那些遭遇不幸的驾驶员,出事的瞬间他们也可能根本不是忙于查看手机或收听广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事故仍旧不断发生呢?
漫步森林,绿树环绕,绿意盎然,赏心悦目。我们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任凭视觉环境施展魔法。眼睛是打开世界的窗户。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睁大眼睛看着便是了。一切都那么自然。我们看到树上有一只松鼠,我们追寻着马匹的足迹,这一切都是本能反应。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整个世界:平静如水且多姿多彩的世界,远胜于一切虚拟环境的世界。
然而,实际上,我们从周遭世界吸收到的信息比我们想象的要少。比如,电影里的穿帮镜头比比皆是,但观众一般注意不到这些。前一个场景里,衣架上还挂着夹克,到了下一个场景,夹克却不翼而飞了,但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这个细节。《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影片堪称影坛传奇,但其中穿帮镜头之多,可谓众所周知。道具一会儿摆在这里,一会儿又飞到了那里;原本草木葱茏的背景突然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沙漠。你原本是注意不到这些穿帮镜头的,但是如果有人不厌其烦、一五一十地给你指出这些问题,你就会发现,从此以往,你要想不发现这些错误可就难了。当然,电影导演已经尽心尽力,尽可能减少穿帮镜头了。但是,既然无论是导演,还是电影剪辑师都得劳心费神才能找到错误所在,这也恰恰说明了普通观众只要稍不留神,就会注意不到这些穿帮镜头的存在。
曾经名噪一时的“大猩猩视频”现在几乎人尽皆知,所以,现在哪怕是给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上心理学课,我都不敢轻易使用这个视频。如果你对这个视频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我们不妨一起来温习一下:有两组学生正在练习接传篮球。观看者的任务是数一数穿白色T恤的小组传了几次球。在某个时间节点,一只大猩猩走进了画面,猛拍自己的胸脯,然后溜之大吉。第一次看这个视频的人大多没有注意到大猩猩的存在。最近我决定让学生们再做一次这个练习。学生们觉得我要播放的一定又是那个老掉牙的视频,所以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大猩猩身上。他们铆足了劲儿想给只会炒冷饭的教授一点颜色瞧瞧:看你还敢不敢老拿老掉牙的把戏忽悠人。
但是,学生们万万没有想到,我给他们看的是该视频的最新版本。在这个视频里,小组成员在接传篮球的时候,背景幕布的颜色悄然发生着变化,还有一名学生打着打着溜出了画面。新版视频的效果比原版还要好。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注意到这两大变化,主要原因是他们一门心思地等着大猩猩的出现,结果再度上当受骗了。
我们无法记录我们在视觉世界里看到的一切,因此经常有人大放厥词,说人类的视觉系统是低效的、有缺陷的。毕竟,那么大的一只大猩猩出现在屏幕上学生们居然都看不到!看来人类的视觉系统似乎确实很低效。
但是,我并不赞成这种假说。我们偶尔确实会对视觉世界中出现的重大变化视而不见,但这究竟算多大一回事呢?我们的大脑假定我们周边的世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通常情况下,事实也确实是如此。窗帘通常不会变色,物体往往不会瞬移。哪怕它们确实移动了,而你确实也没有注意到,这也构不成什么大问题。关键在于汇聚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这才是你真正需要聚焦的。于你而言,毫无价值的东西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凡一星半点的视觉信息都要不遗余力地加以处理的系统难免过于臃肿、低效。但凡可获得的所有信息均去处理也根本没有必要。是的,你的确没有看到大猩猩,但是你的任务在于计算传球的次数而不是寻找大猩猩。你已经成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节能型系统在事物的进化过程中享有优势。高效系统可将未使用的能量转给其他系统,我们的视觉系统恰恰也是如此。我们的视网膜会从我们身边的每种事物上捕获光线,但只会处理与我们有关的信息。大猩猩的影像落到了你的视网膜上,但你忽略了这一信息,因为它与你的需求并不相关。这是好事啊!试想一下,你行走在一个超市里,如果你要处理你看到的所有信息的话,你该怎么办呢?那你就需要了解每种产品的品牌与价格,那得消耗你多少能量啊!
把眼睛闭上一会儿,用视觉化的方式回想一下你阅读本书的场所。对于你周边的这个空间你究竟能够提供多少细节信息呢?或许你对这个空间再熟悉不过了,你可以从记忆中回想起许多细节。但是,如果你身处一个不是那么熟悉的环境之中,那么你可以回想起的细节就要少得多了。于是你就得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结论: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是非常有限的。视觉系统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那就是可以持续不断地触及视觉世界。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特点,所以它会非常有选择性地呈现信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我们可获得的所有视觉信息都是百分百可以触及的。我们只需睁大眼睛,信息便会如洪水一般向我们涌来。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把这个视觉世界当作是一个外接硬盘。我们不需要把与外部世界相关的每个细节都存储在我们的内部世界中,因为所有的视觉信息都会存在于外界,可以持续不断地为我们所用。
为了和这个外部视觉世界有效互动,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间点相关信息所处的位置与我们所处的位置之间是什么关系。比如,如果你想知道坐在你身边的那个人身上穿的T恤是什么颜色的,你所需要知道的只是这个人与你相对的位置如何而已。然后,你把目光投向那个点,马上就可以看到那个人穿的T恤的颜色了。你没有必要把你眼前看到的整个视觉场景中的每个细节都存储在你的内部记忆之中。
想象一下下面的场景:你和朋友行走在闹市街头,你们要去街尾的那间咖啡屋。到处都是人,四周都是不断闪烁的霓虹灯。彼时,你的视觉世界中只有某些层面的东西,远处的咖啡屋以及身边行走的朋友,与你有关。你在移动之中,所以所有的信息也在移动之中。你用自己的双眼读取着身边的视觉世界,只记下了与你相关的信息所在的位置。此时,或许也有一只大猩猩沿街走着,或许每个人都套上了一件不同的T恤,但你通通都注意不到。不过,如果此时咖啡屋突然消失了,或者你的朋友跑开了,或者大猩猩开始大喊大叫,你马上就会注意到,因为这些信息与你息息相关。你完全可以无视与你无关的其他任何信息。
正是因为我们视觉系统的这一特点,所以这个多彩视觉世界又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错觉。你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但是,既然不知道,错过又从何谈起呢?你和朋友沿街行走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你所有的服装店突然都变成了鞋店,你一般不会相信他所说的话(就像我的那些学生一样,他们一开始根本不相信我还会用大猩猩的视频再次成功地糊弄他们)。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人会专门给我们指出此类变化或者我们所错过的那些事情。我们只有在撞上电灯柱或是撞上路障时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对周边的世界知之甚少。
在维持多彩视觉世界的幻象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们监控这个世界的方式。试想一下冰箱里的那盏灯:每次只要我们一打开冰箱门,那盏灯就始终亮着,但我们永远都无法百分百地肯定在我们关上冰箱门之后,那盏灯是否会熄灭。你只能打开冰箱门去确认,但是你只要一打开冰箱门,灯一定是亮着的。视觉世界的运作机制大抵也是如此。如果你想确认一下感知的丰富性,你可以全神贯注于某个物体,并全面加以体验。但是你这么做的同时,你周围的一切也在发生着彻彻底底的变化,而你却浑然不觉!而且,当你的专注点转向下一个点或物体的时候,你又有了另一种具体而丰富的体验。漫步于森林之中,我们会因为感知的丰富性而大为感慨,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全面体验我们在每个给定的时间点看到的每棵树。
在咖啡屋那个例子中,你心里或许会想:大猩猩镇定自若地沿街而行,我怎么可能注意不到?我们或许有一个高效的视觉系统,但是,从进化的意义上来说,如果我们能注意到大猩猩,或许也是大有裨益的。大街上突然来了一只大猩猩自然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刹那间,你要去咖啡屋这件事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看到一辆车向你猛冲过来,你要去咖啡屋这件事也会显得无足轻重了。我们在下面的章节中将看到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其实你会自然而然地接收各种视觉信息。这些信息与你目前正忙于处理的事务可能并不相干,但是它们与你规避风险的能力息息相关。幸运的是,视觉系统设计的方式就是允许此类信息“打断”你此时对具体任务相关信息的关注。但是,只要大猩猩不大声尖叫或挥舞双臂,你在街上行走时可能并不会注意到它也在街上行走。那个曾经名噪一时的视频所揭示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有所例外的是在某个特殊的时间点,我们总是难以回想起某个视觉场景中的细节。以斯蒂芬·威尔特希尔(Stephen Wiltshire)为例。哪怕只乘坐直升机鸟瞰一座城市一次,他也能够画出细节纤毫毕现的城市景观图。人称“人肉照相机”的斯蒂芬其实在医学上被称为“低能特才”,言下之意是他在某个领域里有卓越超群的认知能力。一般说来,低能特才要么患有自闭症,要么患有智力障碍,但是他们仍然有能力把某件事情做得出类拔萃。比如,斯蒂芬直到九岁才会说话,但是七岁的时候他就可以画出极其精致的建筑简图。其精细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因此他似乎也牺牲了其他技能,比如语言。像斯蒂芬这样的人的大脑里究竟在想什么,至今我们还不得而知。著名科学家坦普尔·葛兰汀(Temple Grandin)也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她相信许多自闭症患者是以影像而非文字方式进行思考的。这就是为什么斯蒂芬·威尔特希尔会有超强的视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