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精选版)-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3) 2116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融初盛中晚四唐诗人、豪放婉约两宋词家于一函。将列位名家的生平与著述分阶段论述,每章先以导言串讲,复遴选代表作,每篇皆附简明准确的注释和精彩纷呈的评议。
★作者阵容豪华,包括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中国社科院刘宁教授等。所有作者均在持久而深入的研究基础上,用平易生动的语言呈现其精华。 ★该丛书自初版问世已近20年,深受喜爱,多次改版,反复重印,在2015年入选“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2016年获得“普及类古籍整理图书专项资助”。现特推出“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系列精选,古典文学入门者可引为梯航,爱好者可窥其堂奥,研究者可披寻灵光。 01《李白诗选评》(豆瓣评分9.3),赵昌平撰。精评李白代表性诗篇92首。注释简明扼要,甚便初学入门。评赏尤为精彩,一是注意联系李白生平及唐朝历史,以见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征与历史文化背景;二是擅长艺术分析,精确理解诗歌主旨,细致梳理诗歌脉络,揭示李白诗内在的严谨章法;三是造语平易而文采斐然,以美文释名诗,相得益彰,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02《杜甫诗选评》(豆瓣评分9.5),葛晓音撰。精选杜甫不同阶段的代表性诗篇76首,加以提纲挈领的导读、简明扼要的注释和邃密独到的评赏。从个人史见其成长与变化,从文学史见其突破与影响,从唐代史见其“诗史”精神,纵横比较,文史兼顾,视角宏阔而讲述细致,立论深刻而平易可读。 03《王维孟浩然诗选评》(豆瓣评分8.2),刘宁撰。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两座高峰。本书以严谨的著述精神来撰写这一经典普及读物,为广大读者了解王、孟其人其诗打开方便之门。善于纵横比较,广征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岑参、裴迪、贾至等人之作,以见王孟艺术特色。 04《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豆瓣评分8.2),萧瑞峰、彭万隆撰。本书借由“诗豪”刘禹锡与“诗魔”白居易留下的丰富诗作,带领读者一窥百花齐放的中唐。刘诗豪健雄奇且独出机杼,树立了一个正道直行、守恒有志、自强不息的人格典范。而白诗平易畅达,通俗易懂,因而被誉为“堪与杜甫比肩的伟大诗人”。 05《李商隐诗选评》(豆瓣评分9.1),刘学锴、李翰撰。李商隐以其绵邈隐约的代表作,给世人留下伤春悲秋的印象,而作为晚唐一流诗人,他的风格并不限于此,也有借古讽今、耿介激烈之吟。本诗选以李商隐生平履历为经,将其诗歌略分为三大阶段,以期读者论其世而读其诗,读其诗而知其人,知其人而悯其情。 06《柳永词选评》(豆瓣评分8.3),谢桃坊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词不仅风靡当时,在创调、章法、修辞、审美等方面也有导夫先路的价值。本书精选68阕代表作品,既重视柳永那些流连坊曲、吟风弄月之作,阐发其反映的新兴市民阶层意识;又不忘那些羁旅行役、咏史抒怀之作,表彰其开拓词体题材、转变抒情主体之功。选录精当、注评简要,确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之书。 07《欧阳修诗词文选评》(豆瓣评分8.6),黄进德撰。欧阳修是宋代文坛全能型巨匠,兼擅各体。又以政治影响力提携后进,改变士风,在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选录欧阳修诗、词、文、赋代表作品共52篇,全面展现其文学成就与性情胸怀,让读者窥见一代文宗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及北宋中期的政坛风云。 08《苏轼诗词文选评》(豆瓣评分9.6),王水照、朱刚撰。本书采用部类区划的方式,遴选苏轼诗、词、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约百篇,分雪泥鸿爪、变法风潮、乌台诗案、黄州岁月、玉堂风光、西湖醉雨、流放天涯、谈笑而化八个部分,进行分类、归纳与注解。选篇合理适中,注释精当详尽,解评优美流畅。作者介绍苏轼其人其诗其词其文,逐篇评说,论述精彩。分析和评论博观约取,广参慎择,深入浅出,易读易懂,以便利读者感触苏轼情智活动的脉络,适应新时代读者的欣赏阅读习惯。 09《李清照诗词文选评》(豆瓣评分8.1),陈祖美撰。兼顾一代“词宗”的典型词风与其诗文赋的 “丈夫气”、“志千里”和爱国情。全面展现其波澜起伏的人生与各体皆能的文学成就。注释赏析平易可读,方便初学入门;考证词调及作者事迹等,又见学术底蕴深厚。如世人常谓赵李夫妇婚爱美满,此书则指出清照时有被冷落弃捐的“婕妤之叹”,凡此皆可新人耳目。 10《辛弃疾词选评》,施议对撰。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而终生不被重用,发为歌词,悲壮激越。本书以生平叙述统领名篇注释评析,见解独特,展示其人其词的面目及本色。

作者介绍

赵昌平,前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师承施蛰存、马茂元等著名学者。 葛晓音,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荣休教授,师从杜诗研究大家陈贻焮。 刘宁,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萧瑞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浙江工业大学。 彭万隆,浙江大学文学博士,教授。浙江省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学锴,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大中文系教授。 李翰,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谢桃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获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 黄进德,曾任扬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水照,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担任宋代文学学会会长。 朱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苏轼学会副会长。 陈祖美,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 施议对,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河南大学兼职教授

部分摘录:
辛弃疾其人其词,二十世纪都被推向至尊地位。这除了辛氏自身特殊成就外,恐怕与“剪不断,理还乱”的民族意识颇有些牵连。因为两个命题——爱国词人与爱国词,几乎已成为另类禁区,任何人都未敢说一个“不”字,而且爱国与豪放二者之间,一经画上等号,也就更加什么都不需要说了。两顶桂冠——爱国词人与豪放派领袖,皆二十世纪所创制。给辛弃疾戴上,究竟合适与不合适,这一问题目前也许还无法说清,但与之相关,所出现某些具体问题,诸如只看表层,不看深层,或者只看一面,不看两面等等,我以为还是应当检讨的。
这本小册子,专说辛词。无意于“不”字上做文章,有些问题,有待历史学家解决。为此,即将辛氏经历以及歌词创作,依据先后次序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南归后第一个十年;
二、南归后第二个十年;
三、置散投闲的两个十年;
四、起废进用的最后五年。
并且准备论说两个问题,以表达观感:
第一,安乐大计与安乐窝;
第二,稼轩佳处与稼轩体。
四个阶段,以作品为例证,剖析体制,剖露心迹,展示其人其词之面目及本色。两个问题,在这一基础之上,进一步将论题展开。
第一个问题:安乐大计与安乐窝。这是依据敌我双方情势所提出的论题。辛氏当时,宋金对峙,已成定局。敌占中原,“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我居大江之南。各有天下之半。但是,谁也吃不掉谁,只是于和与战各采取不同策略罢了。辛氏《美芹十论》,对此情势曾有精确的分析与论列。
对于辛弃疾来说,无论为着“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或者“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目标明确,其所依附亦十分明确,那就是朝廷。南归之前,聚众起义,乃中原之民叛虏队伍中之一支;但即时“纳款于朝”,成为一名愚忠之臣。南归之后,十年乃至十年之后,仍积极进取。而进取,就须做官。正如吴世昌所说:功名热度高到万分。“醉中醒后,直嚷着要做官”。“不但自己想做官,他也希望他的朋友亲戚都做大官”。同时,吴氏并指出:这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虽然是这样到处嚷着要做官,然而我们并不觉得他卑鄙”。因为“稼轩他真想做官,血管里翻腾着的每一个白血球都想吞噬金兵,浑身每一个细胞都有奔出来的力量要和金人拼个你死我活”(《辛弃疾传记》)。这就是其内心奥秘,可谓真能知稼轩者也。
而对于朝廷来说,辛弃疾只不过是一名归正军官而已。奉表南来,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特补右承务郎,应已是十分礼遇。据辛氏之见,当时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但辛氏则以为:“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以久安于华夏。”最高统治者既“一于持重以为成谋”,于对峙双方采取“从而应之”策略(参见《美芹十论》),对辛氏之“壮岁英概”又曾“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这说明,在某种情况下,亦并非不思进取。只是有个大前提,那就是必须首先保得住眼前的半壁江山。
因此,在此特定环境,所谓恢复大计,亦即变成为安乐大计。稼轩仕宦二十年,由小官吏而方面大员,入登九卿,出节使,率幕府,举足轻重。但其文才武略,却只能于营造安乐窝时派上用场。哪里需要哪里去。无论为公,或者为私,亦无论为功名,或者为富贵,作为一名愚忠之臣,都甚是尽力尽心。
为公方面,包括“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宋史》本传);“节制诸军,讨捕茶寇”(《宋史·孝宗本纪》)以及“兴学校以柔人心”(参见《宋会要》“选举”一七之三及《止斋文集》十九《桂阳军乞画一状》)、创飞虎以防盗贼(《宋史》本传)等,此外,并曾于滁州创建奠枕楼、繁雄馆,以与民同乐(同上),可见都有那么一套。这是大安乐窝。而为私方面,营造小安乐窝,一样非常用心机。例如带湖居第,从选址、绘图,动土、兴造,上梁、落成,一直到请人撰文为记,整个过程,都曾精心策划。这些是南归后第二个十年所做的事。为公方面,堂堂正正,理由十分充分。
为私方面,亦有其依据。所撰《新居上梁文》,可为参考。文曰: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若安居之乐?一年种谷,十年种木,君子常有静退之心。久矣倦游,兹焉卜筑。稼轩居士,生长西北,仕宦东南,顷列郎星,继联卿月,两分帅阃,三驾使轺。不特风霜之手欲龟,亦恐名利之发将鹤。欲得置锥之地,遂营环堵之宫。虽在城邑阛阓之中,独出车马嚣尘之外。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梦寐少年之鞍马,沉酣古人之诗书。虽云富贵逼人,自觉林泉邀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始扶修楝,庸庆抛梁:
抛梁东,坐看朝暾万丈红。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半。
抛梁西,万里江湖路欲迷。家本秦人真将种,不妨卖剑买锄犁。
抛梁南,小山排闼送晴岚。绕林乌鹊栖枝稳,一枕薰风睡正酣。
抛梁北,京路尘昏断消息。人生直合在长沙,欲击单于老无力!
抛梁上,虎豹九关名莫向。且须天女散天花,时至维摩小方丈。
抛梁下,鸡酒何时入邻舍。只今居士有新茶,要辑轩窗看多嫁。
伏愿上梁之后,早收尘迹,自乐余年。鬼神呵禁不祥,伏腊倍承日给。座多佳客,日悦芳尊。
远离奔竞,逃入林泉,亦逃亡之法。当然,其中还有某些具体理由。诸如京路尘暗、虎豹当关、倦游久矣、欲击无力等等。总之,乃进中之退。这是另一个为私方面。两个方面,为公,为私,为功名,为富贵,合在一起,这就是辛稼轩。
然而,两个十年过去,由大安乐窝到小安乐窝。在大安乐窝不安乐,到了小安乐窝,又将如何?由于辛氏所考虑的,还是进与退这一关节问题,因此,二十年间,百万、千万一样买不到“安乐”二字。这也正是辛稼轩。
二十三岁南归,六十八岁去世。为官二十年,退隐二十年。直到最后五年,“深自觉昨非今是”,并且羡慕安乐窝中的泰和汤。对于富贵、功名,不知是否真正参透?人生天地间,苍茫独立者,往往显得十分渺小。“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相信辛稼轩最终能够明白自己的位置。这也正是辛弃疾研究所应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稼轩佳处与稼轩体。这是就后世尤其是今日对辛词的理解所提出的论题。以为须由体制入手,方才能够探知其佳处。拙文《论稼轩体》所探讨的着重于作品自身。这里所说,除作品外,并及评论。
九百年来,说辛者众。择其要者,大致以下三个方面:
(一)性情与品格,或者体质与骨骼。主要是内容,看其由何种原料合成。这是辛词成就的根本所在。如曰:
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之气,一寄之于词。(周在浚《借荆堂词话》,《词苑丛谈》卷四引)
稼轩晚来卜筑奇狮,专工长短句,累五百首有奇。但词家争斗秾纤,而稼轩率多抚时感事之作,磊落英多,绝不作娘子态。宋人以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善评也。(毛晋《稼轩词跋》)
辛、刘并称,实则辛高于刘。辛以真性情发清雄之思,足以唤起四座,别开境界,虽疏犷不掩其乱头粗服之美。学者徒作壮语以为雄,而不能得一清字,则仅袭其犷,似刘而不似辛矣。大抵清主于性灵,雄主于笔力。无其清者,不必偏学其雄也。(赵尊岳《填词丛话》卷二)
(二)形貌与神理,或者皮毛与肌理。主要是形式,看其如何构建,包括外形式与内形式。这是辛词存在的具体体现。如曰:
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范开《稼轩词序》)
世称词之豪迈者,动曰苏、辛。不知稼轩词自有两派,当分别观之。如《金缕曲》之“听我三章约”、“甚矣吾衰矣”二首及《沁园春》、《水调歌头》诸作,诚不免一意迅驰,专用骄兵。若《祝英台近》之“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摸鱼儿》发端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结语之“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百字令》之“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水龙吟》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满江红》之“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汉宫春》之“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皆独茧初抽,柔毛欲腐。平欺秦、柳,下轹张、王。宗之者固仅袭皮毛,诋之者未分肌理也。(邓廷祯《双砚斋词话》)
学稼轩,要于豪迈中见精致。近人学稼轩,只学得莽字、粗字,无怪阑入打油恶道。试取辛词读之,岂一味叫嚣者所能望其项踵。(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一)
稼轩极有性情人。学稼轩者,胸中须先具一段真气、奇气,否则虽纸上奔腾,其中俄空焉,亦萧萧索索,如牖下风耳。(同上)
(三)有意与无意,或者渐悟与顿悟。主要是方法,看其如何进行创作。这是辛词创造的过程。如曰: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知夫声与意之本原,则知歌词之所自出。是盖不容有意于作为,而其越著见于声音言意之表者,则亦随其所蓄之深浅,有不能不尔者存焉耳。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坡公尝自言与其弟子由文□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之所为。公之于词亦然。苟不得之于嬉笑,则得之于行乐;不得之于行乐,则得之于醉墨淋漓之际。挥毫未竟而客争藏去。或闲中书石,兴来写地,亦或微吟而不录,漫录而焚稿,以故多散逸。是亦未尝有作之之意。其于坡也,是以似之。(范开《稼轩词序》)
观其才气俊迈,虽似乎奋笔而成,然岳珂《桯史》记弃疾自诵《贺新凉》、《永遇乐》二词,使座客指摘其失。珂谓《贺新凉》词首尾二腔,语句相似,《永遇乐》词用事太多。弃疾乃自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其刻意如此云云,则未始不由苦思得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稼轩词》)
积数百年经验,前人评论,已是十分周至。三个方面,未能概括全部,而就今日说辛而论,与之相比,似乎并无太大超越。我所说体制,基本上亦在形貌与神理所包括范围之内。三个方面,相对而言,应以第二个方面最能体现稼轩佳处。当然,其余两个方面,对于认识佳处,亦颇有助益。辛氏生活道路以及创作经历,皆甚为曲折。其形貌与神理,于发展、变化过程不断发展、变化,似不易把握。但我以为,只要细心阅读,用心领悟,并善用前人经验,还是能够探知其佳处的。
大致说来,辛弃疾于南归后的第一个十年以及第二个十年,两个十年内想着功名,当然也包括富贵,其才力主要用于营造大安乐窝与小安乐窝,歌词创作既不专注,也不怎么出色。尤其前十年,所作《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念奴娇》(我来吊古)、《千秋岁》(塞垣秋草)诸篇什,除了体现其壮声英概以外,可能与人事有关。因为所歌咏对象——赵介庵(德庄)及史致道(正志),一为宣祖皇帝之八世孙,一为建康府统帅,二者对其仕途发展都非常要紧。所谓英雄语,只是一般豪言壮语,并非稼轩所独有,仍未清楚其面目。后十年,情况变化,思维方式变化,其面目才逐渐呈现出来。例如:前十年说进取,进就是进,不留余地;后十年说进取,进之外,还可以退,可于退中求进。因此,于后十年,无论英雄语,或者妩媚语,都非同一般。若干篇什,能够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则更加动人心魄。经过两个十年,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佳处渐显,本色渐露,但这仅仅是稼轩体形成的准备过程,辛稼轩之真正成为辛稼轩,还得等待此后另外两个十年。
南归后,两个十年过去,辛弃疾被迫置闲投散,在小安乐窝度过另外两个十年。这是两个很不安乐的十年,一切都处在极端矛盾当中。如果说,在生活道路上经过进与退的磨炼,其思维方式越来越多变化,变得更加复杂多样,那么,作为陶写之具,其所作歌词由于展示变化,也就更加富有姿彩。例如:前此之二十年,有正有反,有反有正,一切仍以常规为主;后此之二十年,亦正亦反,亦反亦正,甚至于无正无反,完全不顾常规。这就是辛稼轩之所以成为辛稼轩的一种形式体现。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