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未婚、离异、丧偶……
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正在独自生活。
大约三亿单身人口揭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而这种生活需要被讲述。
本书从社会结构、政策、福利、职场、他人评价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单身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战或歧视,让人们深入了解这种被越来越多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呼吁人们正确认识单身这一生活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
作者介绍
克莱尔·佩恩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获得者,《澳大利亚金融评论》评选的“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克莱尔曾是一名职业律师,关注金融伦理与社会议题,活跃于多个非营利组织。本书是她的第二部作品(另一部是与人合著的《信任问题:金融伦理实践》)。
部分摘录:
前所未有的人口变化 在悉尼内城区边缘帕兹角(Potts Point)的超市里,购物的人或提着篮子,或手里抱着几样东西,数量都不多,可以轻松拿回家。仅有的几辆手推车只有普通手推车的一半大小,孩子们也不会抓着它不放。大多数人买的东西不超过十件,基本都是新鲜食物,看上去是当天的晚餐食材。在柜台前,你也不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巧克力。
麦克雷街上一家鞋店的老板,辗转于世界时尚之都,购进当季最好的鞋子,但是有一个前提,他只挑平底鞋,因为他的顾客都是惯常走路的人。他们步行去城里上班,步行去美术馆、剧院、超市,有时甚至每天都要去超市。
在帕兹角的街道上,你会看到牵手的人。在这里,牵手散步的男同性恋者和牵着孩子的妈妈一样普遍。在超市楼上的艾肯住宅楼里,男同性恋者和单身女性找到了和谐的共处方式。附近有一些孩子,但不算多,通常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其中一些还是单亲家庭。在帕兹角,人们维系的亲情更多的是和上一辈的父母而非下一辈的子女。七八十岁的老人,常坐在当地一直从午餐营业到晚餐且持续供应咖啡的餐厅里,有些和老伴一起,多数独自一人。他们衣着得体,很有可能是知名人物——澳大利亚前总理、知名女权主义者、前司法部部长、多位澳大利亚演员及作家,他们都是这里的居民。
悉尼最昂贵的一些公寓就坐落在帕兹角。这些公寓坐拥开阔的港湾景观,也可以俯瞰威赛德教堂(Wayside Chapel)的屋顶花园。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在花园下面的咖啡厅里制作着要售卖的食物。教堂里设有澳大利亚首个合法的毒品注射室“宽恕屋”(Tolerance Room)。在帕兹角,不同年龄的志愿者聚在一起,担任董事会成员,为修复教堂捐赠资金。这座位于该区域中心的教堂对许多居民来说意义重大。
在我长大的地方、悉尼上北岸二十公里外的郊区沃龙加(Wahroonga),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那里,一排排的手推车迎接着前往超市的顾客,每个手推车都设有专为孩子准备的座位。在超市外的停车场里,有专门的雇员负责回收手推车并将其送回超市。手推车里堆满了人们未来一周的必需品,而这些东西会被人们装进汽车——很可能是四轮驱动的汽车。和帕兹角相比,这里的家庭人口更多,人们的车子更大,房子也更大,但剧院更少,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的庇护所更少,老年人往往只能待在养老院里。
我甚至不记得在成长过程中见过露宿街头的人,但住进内城区后,我认识了一些流浪汉,还知道他们的名字。在我住过的码头上,有一个流浪汉每天都在那里晒太阳,而他常常是早上第一个和我说话的人。
在富裕的内城郊区,独居绝对占据主导地位。在帕兹角,50%的家庭只有一间卧室(1),而这一数字在沃龙加仅为3%(2)。接近60%的沃龙加居民是有孩子的夫妻,而在帕兹角,这一比例为10%。这种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存在于巴黎、纽约、伦敦等全球其他大型城市——且不只属于大城市。几十年来,人口结构发生了更广泛的变化,单身人士和单人家庭的数量显著增加。即便是在整个新南威尔士州,独居人群也被视为最重要的“新兴群体”(3)。这些数字都是前所未有的,但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却鲜有分析或评论。
社会心理学家贝拉·德保罗(Bella DePaulo)几十年间一直在研究这一课题,在她看来,21世纪是一个“单身时代”(4)。她谈到数量空前的单身成年人及单身生活的优势。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单身社会》(Going Solo)一书的作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也认同这一观点,“独居人群数量的惊人增长是我们始料未及、未能命名及定义的最大的社会变化”(5)。他表示,“更普遍的独居现象改变了我们消磨时间的方式。它会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家庭和社区。它会改变市场,也会改变我们的生存和死亡”(6)。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社会研究员休·麦凯(Hugh Mackay)一直在探讨澳大利亚迅速出现的“家庭萎缩”。2017年,在澳大利亚SBS电视台的节目《洞察》(Insight)中,他谈到单身人士的数量增长是有史以来最显著的人口变化(7)。我和麦凯讨论这一话题时,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甚至认为,家庭的萎缩及单身人数的增长是人口结构上的“全球变暖”。我问他能否引用这句话,他说“当然可以”,就好像我在进行某种社区服务。在麦凯看来,家庭规模及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指标之一。
尽管有诸多社会调查,单身人群的实际数量依旧令人吃惊。联合国人口署前负责人、人口统计学家约瑟夫·夏米(Joseph Chamie)的研究表明,2017年,在至少二十五个发达国家,单人家庭的数量超过了已婚生子家庭的数量。在芬兰、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单人家庭的数量占比已达到有子女家庭的两倍(8)。根据欧睿公司的数据预测[2],2020年,发达国家的独居人口总数将超过3.31亿(9)。这一数字跟全球七十亿人口相比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它意味着,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独居人数增长了近20%,或许我们能够从中看到未来的趋势。
全球趋势 在丹麦、芬兰、德国、挪威等欧洲国家,单人家庭的比例最高,40%甚至更多的住宅里仅有一人。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其他欧洲国家紧随其后,独居比例超过30%。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独居比例相对适中,约为25%。
想想你住在哪里,这可能暗示着你的邻居是什么样的人。生活在市中心的单身人士越来越多,但这也意味着郊区大房子里的卧室越来越空。那里可能装满了一个人的童年回忆,但多数时候,房间里的灯都不曾打开过。在这样的房子里,单身的人,或孩子早已离家的夫妇,可能会思考自己还要在这里待多久,接下来应该去哪里。那些离婚的人,可能最终会住在离市区更近的地方。
单身人群集中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心区域并不奇怪。那里有更多的一居室和单人公寓,吸引了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他们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希望住在离餐厅、娱乐场所更近且公共交通发达的地区。伦敦、巴黎、纽约曼哈顿、旧金山、斯德哥尔摩等地区的单人住房率最高,但类似的情况也在其他地方出现。2014年,中国有6600万单人家庭(10)。这一数字只占中国家庭总数的15%,但因为人口基数庞大,中国是世界上独居人口最多的国家。
今天,大约三亿单身人口揭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而这种生活需要被讲述。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预测,美国单人家庭的数量稳步增长,2030年将达到4140万。德勤公司的经济预测师丹尼尔·巴克曼(Daniel Bachman)博士认为,当代美国社会的家庭状况与核心家庭的完美形象大相径庭。1960年至2014年,单人家庭的数量增长了近一倍,占全部家庭数量的27.7%,约3500万人(11)。近三分之一美国家庭的情况和我一样,甚至和你或你的家人、朋友的情况一样。从美国的数据来看,平均每个成年人单身的时间要比处于婚姻关系中的时间长。
在美国,大多数独居的人生活在曼哈顿、华盛顿等城市,在这些地方,多达三分之二的住宅里只有一个人。如果你和伴侣一起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你会发现你的邻居很可能是单身。没错,你被单身人群包围了。
英国的情况与之类似。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单人家庭数量的增长是英国社会几十年来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之一(12)。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05年至2015年,英国单亲家庭的数量增长了18.6%(13),这一增幅是前所未有的。2016年,28%的英国家庭中只有一个人,大多数家庭里有两个人,三口或三口以上的家庭则属于少数。虽然英国王室人丁兴旺,大多数普通家庭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加拿大统计局在公布2016年的人口普查细节时宣称,在加拿大历史上,单人家庭首次成为占比最高的家庭类型。这一比例达28.2%,是自1867年加拿大联邦成立以来的最高值。在魁北克,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只有一个人。统计数据还显示,无子女夫妇数量的增长速度高于有子女夫妇(14)。
虽然2016年澳大利亚的人口调查结果显示,典型的澳大利亚人是三十八岁、已婚且有两个孩子的女性(15)——而且名字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克莱尔”——数据里却反映出另一个很少被提及的事实。2016年,澳大利亚24%的家庭为单人家庭,16%的家庭为单亲家庭,这就意味着至少40%的人可能是单身(16),而且这些人里还不包括那些和朋友、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单身人士。有意思的是,有孩子的家庭只占澳大利亚全部家庭数量的45%。这显然不是大多数——哪怕它被当作了典型代表。
和其他国家情况一样,在澳大利亚,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离婚的人越来越多(17)。这也是单身人数增加的部分原因。然而,根据预测,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36年,单人家庭的数量将达到总数的65%,这意味着会增加约430万个单人家庭(18)。
这些数字揭示了在澳大利亚生活的新时代。澳大利亚统计局预测,无子女家庭的数量将最终超过有子女家庭的数量,这一情况最早可能在2023年出现。此外,单亲家庭的数量将增加70%(19)。这样的发展趋势,对许多人仍然认定的“典型澳大利亚人”的观念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大洋彼岸 单人家庭及单身人口数量的增长不仅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据估计,2020年,全球十大单人家庭国家中将有四个在亚洲(20)。在东亚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单人家庭的数量占比很高,日本达32%,韩国达23%。在阿联酋,三十岁以上女性的未婚比例从1995年的20%上升至2012年的60%,与此前相比出现了大幅增长(21)。
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有6600万个单人家庭,然而,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杨唯君(Wei-Jun Jean Yeung)看来,真实的数字更接近德国人口总数(8300万),且会在2050年达到1.32亿。大多数独居者是老年人,但也有越来越多中产阶级、未婚且单身的年轻人。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二十五至二十九岁的年轻人中,36%的男性和22%的女性未婚,这一比例是十年前的两倍。不仅如此,从2002年到2014年,中国的离婚率几乎翻了三倍(22)。截至2015年,中国的单身总人口接近两亿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