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正在发生的事,很快会成为历史。已经成为历史的事,往往会出现在未来。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风云际会的舞台上,为何能一直做到言行合一?
辜鸿铭,一代“狂儒”,又有过怎样的挣扎和矛盾?
……
总有几次,我们会站在十字路口,或面对未有之巨变,是向左还是向右,是向前还是向后?这是曾摆在辜鸿铭、蔡元培等人面前的抉择,也是当下我们时常面临的选择。
面对真实世界,你怎么选择你所能相信的?是否还有潜在水面之下没显露的事实?如果你透过一些表象触及内核,你会发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依然与个人的选择有关,与人性有关:贪婪、恐惧、孤独、虚荣、自私、迷茫……性格决定命运,人性决定选择。
历史没有如果,不能假设,当他们站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择时,影响的可能就是他们之后的整个人生,甚至历史。而后人读史,当感受其矛盾、纠结,去解读,去借鉴。
张玮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字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性情。他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如在眼前生动再现。
作者介绍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就职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有16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采访过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并先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办人,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先后获得亚马逊中国 “2017年度新锐作家”、2020年度“**影响力人文社科作家”等不同奖项,作品也获得2019广东省中小学生“最喜欢阅读的十大图书”等奖项。
部分摘录:
辜鸿铭:“末代狂儒”的矛盾与孤独 说起辜鸿铭这个人,不少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两个词:“辫子”,以及“狂傲”。
确实,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人”。
关于他,有很多段子,有的是真的,有的是杜撰的,但光靠这些段子来了解他,应该是不够的。
1 修建于1905年的北京六国饭店,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有过一场轰动一时的演讲。
那是一场纯粹只由一个人发言的演讲,一张票的价格高达两块大洋——当时全中国最火的梅兰芳的一场戏票价也只要一块二大洋。
主讲人是个中国人,演讲语言却是英语,因为买票来听的都是外国人,演讲的题目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
那一天,一票难求,座无虚席。这个神奇的中国人是谁?
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是如此描述的:“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的吧。”
这个人有过很多名号:“圣哲”“怪杰”“狂儒”“老怪物”“老顽固”“小丑”……光看名号,你很难判断他是怎样一个人。
他姓辜,叫辜鸿铭。
2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
辜家祖先于清康熙初年由福建惠安移居台湾鹿港,又在乾隆年间移居马来西亚。到辜礼欢一代,因他深得英国殖民者信任,被委任为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家族开始兴旺。
辜礼欢生有八男三女,其中一子名辜龙池,辜龙池有子辜紫云,会讲闽南语、马来语和英语,在一家英国人创办的橡胶园当到了总管。他娶了一个西洋女子(有说为葡萄牙人)为妻,生下了一个高鼻深眼的混血儿子。
这个混血儿,就是辜鸿铭。
1867年,橡胶园的英国主人布朗夫妇年事已高,思乡心切,就索性把橡胶园托付给了辜紫云,准备返回英国。他们向辜紫云提了一个要求:因为实在太喜欢他的儿子辜鸿铭,希望能带辜鸿铭一起回英国。
辜紫云同意了,但在临行前,他把辜鸿铭拉到家里的祖宗牌位前,点了一炷香,专门叮嘱了一句话:“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
就这样,才10岁出头的辜鸿铭就随布朗夫妇到了英国,被送进苏格兰公学接受启蒙教育。在马来西亚的时候,辜鸿铭就在布朗的鼓励下读了莎士比亚的作品等一系列文学名著,所以他对文学很感兴趣,之后入读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系,然后又考取了硕士——他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苏格兰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
硕士毕业后,辜鸿铭又去了德国莱比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进修文学和哲学,不仅在学术上收获颇丰,也借此熟悉了多国语言,他的德语、法语不错,对拉丁语也有所涉猎。
托马斯·卡莱尔。他认为“思想是人类行为之本,感情是人类思想的起源”,这些观点对辜鸿铭后来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概括和推崇产生很大影响
后世传辜鸿铭拥有13个博士头衔,从精力和能力来看,夸大的成分较多。据后来张之洞的首席幕僚赵凤昌回忆,辜鸿铭在各种文字材料之中只写自己的一个学位:爱丁堡文学硕士。
1880年,23岁的辜鸿铭学业已成,他没有选择继续留在英国,而是回到了自己阔别13年的南洋家乡。
在新加坡的英国殖民政府机构里,辜鸿铭找到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凭借他的文凭和留学经历,他可以享受一份很不错的薪水,在南洋度过惬意舒适的一生。
但如果是那样的话,如今他的名字也不会被我们记住了。
辜鸿铭的人生之路发生改变,是在他遇见了一个人之后。
3 让辜鸿铭改变抉择的那个人,叫马建忠。他是清末著名的学者和外交家,也是李鸿章的重要幕僚。1882年,马建忠途经新加坡,辜鸿铭得到了一个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
按辜鸿铭的说法,两个人一聊,就是三天。
马建忠很欣赏辜鸿铭的才华,但同时对他离开中国感到可惜。在那三天里,马建忠向辜鸿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鼓励他回中国去,因为中国需要他这样的人才,“何必在这里做假洋鬼子”。
马建忠也是韩国国旗的设计者,他有个哥哥叫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
辜鸿铭被马建忠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震撼了,甚至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40年后,辜鸿铭在回忆那三天与马建忠的对谈时依旧记忆犹新:“我在新加坡同马建忠的晤谈,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正是因为他,我再一次变成了一个中国人。”
如何证明自己是中国人?辜鸿铭的第一步,是选择在外形上改变——他留起了后来成为他一个著名标志的东西:辫子。
当然,辜鸿铭知道留辫子也只是个形式而已,要真正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要读书。1883年,他决定辞去在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中的职务,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经典文化。
1885年,他遇到了一个机会。
这一年,他回福建老家探亲,回程的船途经香港。在船上,他听见几个德国人在聊天,他走上前去,用德语和他们谈论哲学,从苏格拉底聊到黑格尔,随后又用英语和他们聊英国文学。
几名德国人大吃一惊,而周围的人也觉得一个留着辫子的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