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南斯拉夫地处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虽然它的存在时间极为短暂,也没有在欧洲的历史进程中起过主导作用,但它却对欧洲以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过重要影响,它的兴亡也给今天各国带来很多警醒和反思。本书全面叙述了南斯拉夫国家从兴起、壮大乃至瓦解这一历经沧桑的演变过程。包括从古代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斯拉夫王国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英勇表现和取得的伟大胜利;其后,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走上自治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国际大环境下,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剖析了南斯拉夫所处地区、民族、宗教、信仰的背景及其根源,力图为读者深层次理解南斯拉夫古今兴衰之变提供帮助。
作者介绍
马细谱, 193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世界历史研究所苏联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欧洲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文明区划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巴尔干各国的历史和现状问题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史学科带头人。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发表约300万字著作和论文,主要著作有《巴尔干纷争》《南斯拉夫兴亡》《巴尔干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保加利亚史》《追梦与现实——中东欧转轨25年研究文集》,合著有《巴尔干百年简史》《从国王到总理——保加利亚末代国王沉浮》《保加利亚概览》《阿尔巴尼亚》,译著有《戈尔巴乔夫现象》,等等。
部分摘录:
中世纪南部斯拉夫国家 巴尔干半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缘地理位置,有利于发展出高水平的文明。欧洲自古至今的历史都与巴尔干地区的历史密不可分。古代史中有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史绕不开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国的巨大影响;欧洲近代史和现当代史以巴尔干原社会主义国家和希腊、土耳其为代表登上历史舞台,它们是欧洲历史和文明的一部分。
巴尔干山不仅是接连不断发生流血和战争的场所,也是爱国者进行革命活动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的民族英雄。
巴尔干更是南部斯拉夫人栖息、繁衍、成长和壮大的摇篮。
斯拉夫人定居巴尔干半岛 斯拉夫人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分为三大支系: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卢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南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和黑山人等)。
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即他们的“祖籍”问题,至今也没有确凿的考据成果。比较多的学者认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1世纪末和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罗马作家大普林尼著的37卷《自然史》在介绍一些欧洲古代民族时,提到在维斯瓦河一带除居住着萨尔马特人、斯基泰人外,还有维内德人。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也把生活在古代日耳曼人东边的居民称为维内德人。据考证,维内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公元1—2世纪曾分布在西起奥得河、东抵第聂伯河、南至喀尔巴阡山、北濒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今日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4—6世纪,斯拉夫人中开始出现部落联盟。由于民族大迁徙的挤压和冲击,逐渐分化为三大支系,并出现不同的名称:西支称维内德人,东支称安特人,南支称斯拉文人。后来,由于南部斯拉夫人同拜占庭人联系密切,多见于史料记载,所以“斯拉文人”或“斯拉夫人”就成为各斯拉夫民族的总称。
根据拜占庭相关史料,斯拉夫人中的一支称为“斯拉维人”,在5世纪末和6世纪初已出现在潘诺尼亚和多瑙河下游一带。史料还提到,在阿提拉匈奴人部落联盟中也有斯拉夫人。6世纪上半叶,安特人已到达多瑙河下游。这样,一些斯拉夫学者认为,5世纪末和6世纪初斯拉维人和安特人已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邻居,占据喀尔巴阡山脉到多瑙河流域的广阔地区。
直到6世纪,斯拉夫人仍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但已出现比较巩固的军事组织,部落会议在原始民主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这时,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活动,同时从事畜牧业、渔业和养蜂业。各种手工业,如冶金、纺织、皮革、木工、制陶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6世纪末和7世纪,斯拉夫人越过多瑙河来到巴尔干半岛。他们被称为南部斯拉夫人,以区别于西部斯拉夫人和东部斯拉夫人。他们是现今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的祖先。
根据拜占庭史料记载,7世纪古保加尔人的到来,给巴尔干半岛的人种增加了新的血液,并于681年建立了第一个斯拉夫保加利亚国家。
尽管南部斯拉夫人向巴尔干半岛迁移时,他们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可能相近或非常相似,但他们到巴尔干半岛后既不统一也不团结。据拜占庭史学家的描述,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各自为政,有公社民主组织,但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团结,甚至相互敌视。拜占庭当局统称南部斯拉夫人为“斯拉维宁”。在同拜占庭帝国的斗争中,南部斯拉夫人开始结成军事和部落联盟。有的部落联盟后来变成了国家形态组织,如在今日保加利亚东北部米齐亚地区的“七部落联盟”就奠定了斯拉夫保加利亚国家的基础。
由于蛮族的不断侵袭,到7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对多瑙河下游地区的控制已严重削弱,这为斯拉夫人的入侵和定居多瑙河下游一带创造了条件。至于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具体时间,尚未发现确凿的史料。一些斯拉夫学者认为,6世纪下半叶斯拉夫人开始侵入多瑙河以南的拜占庭领土。而6世纪80年代,斯拉夫人从匈牙利境内的潘诺尼亚一带越过多瑙河,最先进入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部分拜占庭史料提到,615—620年,斯拉夫部落或部落联盟包围了今日希腊的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还提及斯拉夫人已经会使用船只,从海上进攻萨洛尼卡。7世纪20年代末,萨洛尼卡再次遭到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的联合进攻,拜占庭帝国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巴尔干半岛大部分领地的控制。617—619年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已经抵达君士坦丁堡附近,侵占了拜占庭帝国在色雷斯和黑海地区的部分领土。
斯拉夫人同日耳曼人一样,有着牢固的村社制度,但没有广泛使用奴隶,战俘可以享受自由人的待遇。他们的社会发展超越了奴隶制阶段,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自6世纪起,斯拉夫人便开始侵袭拜占庭帝国的巴尔干属地,至7世纪,南部斯拉夫人已在巴尔干半岛定居。他们深受拜占庭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向文明世界迈进了一大步。
所以,南部斯拉夫人的历史正是从他们迁移到巴尔干半岛开始的。定居巴尔干地区之后,斯拉夫人遍布半岛辽阔的河谷、盆地、山脉和平原。他们在新的居住地因不同的地名而有不同的部落和部族名称。这些部落都因当地的河流、古罗马城市遗址和山脉而得名。经过部落之间的变迁和兼并,后来组成较大的部落联盟,进而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逐渐走向更高一级的联合道路。他们便是后来保加利亚、黑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斯拉夫人的祖先,并相继建立了早期国家组织。
直到公元9世纪接受基督教洗礼之前,所有的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他们不仅相信天上的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的神力,并加以人格化,而且认为地上的石头、河流、草木等也具有神奇的魔力,斯拉夫人对它们表示敬意并常常祈祷。斯拉夫人还相信灵魂不灭,对死去的祖宗奉之为神。
斯拉夫人中最高的神是天神,它统治着其他众神。古代斯拉夫人称它为“斯瓦洛格”。斯拉夫人把月亮比作年轻的美女,每年的春季,她成为太阳神的妻子,秋季他们便分离,直到来年的春天再相会,大自然的力量就是它们产生的。西部斯拉夫人的最高神叫作“斯文托维特”。最早它是权力无边的天神,后来专指太阳神。在东部和南部斯拉夫人中,信奉另一个伟大的神——雷公闪电神“佩龙”。他们认为佩龙神是诸神中最强大的神。他们用大桶的牛肉及各种祭品来敬神。有的时候也拿一个活人来祭神。祭祀仪式完毕后,人们便纵情酣饮和娱乐,并食用祭神的肉类。在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希腊三国的交界山就叫佩龙山(现译皮林山),也有的山峰取名佩龙。佩龙神与许多其他斯拉夫的神一样,没有神庙,只设有露天祭坛。
在斯拉夫众神中,牲畜守护神“佛累斯”也占有重要位置。相传,起初它是战神,后来才成为专门看管牲口群和守护牧人、畜牧业的保护神。它还创造财富、造福于人,并护佑诗歌等艺术。斯拉夫人还信仰女神莫列纳、维斯纳等,但除土地神日娃外,女神大都是灾难的化身,所以,至今一些地区的斯拉夫人在形容倒霉时,便说:“碰到了莫列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