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医学的温度-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4) 1786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著名学者韩启德院士以《医学的温度》为主题,结集了近些年对医学、医学史、医学人文、叙事医学、医学技术等的思考,以及对癌症、传染病、中医等的独特看法,阐述了对生命、死亡等的反思,书中《医学是什么》《医学教师的第一课》《对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针的考量》等文章在网上流传甚广,对人们重新认识现代医学乃至重新认识自我,都极具启发意义。

作者介绍

韩启德,男,汉族,1945年7月出生于上海,浙江慈溪人,九三学社成员、中共党员,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
部分摘录:
医学是什么2 一、医学的简史
《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医学到底是怎么来的,对我们理解医学是什么,非常有好处。在轴心时代以前,也就是远古时代,是有医术的——有生必有死,有人必有病,有病就有医,但那时并没有医学。那个时候,看病主要是靠占卜、巫术等,结合宗教信仰的仪式,依赖占卜师、巫师以及到现在都还有的萨满、祭司,还有各种神职人员等。希腊神话里的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被认为是医药之神,专司看病。我去过希腊的科斯岛(Kos),那里被认为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但那个时候,主要是通过上述方式,使病人有所寄托。
当然,当时也有些医疗行为,但是并没有理论指导下的医学。比如,根据现在世界多地的考古发现,可以断定当时已经有断肢固定、脱臼复位、外伤包扎等医术。我曾在智利的博物馆里看到一个1万多年前的头颅骨,现在保存得很好,它上面有一个孔,有诸多证据表明钻那个孔是出于治疗的目的。在中国的考古工作中,也发现了很多类似的医疗行为遗迹。当然,更不用说先民利用各种草药来治病的丰富实践,炼丹也是中国古代从道教开始就非常盛行的。只是这些医疗行为没有理论的指导,所以我并不认为那个时候是有医学的。
到公元前四五世纪,在古希腊和中国同时产生了医学理论,即脱离对神的依赖,客观地观察病人,而且在哲学的思索中获得符合逻辑的理论,用以解释身体和疾病的现象。比如,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认为,身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个部分组成的,它们各有功能,并相互协调。如果这四个系统达到平衡,身体就处于健康状态;如果失去平衡,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黑胆汁过多会造成一些严重疾病。他主张用自然、合理的生活方式来保持这种平衡,同时,他认为有一些针对性的治疗办法是可以起作用的。他还定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底线,即不可以伤害病人。一般认为,从希波克拉底开始,因为有了上述理论体系,所以可以说有了医学。后来,人们发现了《希波克拉底全集》,据说有60卷,实际上并不是希波克拉底一个人写的,是后人经过约六七百年的实践逐渐增删整理出来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医生就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公认是由高贵的人来从事的。要求医生具有美德,已经成为传统。
在同一个时期,中华大地上也产生了类似的传统医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黄帝内经》的雏形(更有甚者说这部书是黄帝写的,但这肯定是不对的),形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那时到汉朝,后人经过数百年不断的整理、发展、完善,完成了传世医典《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的理论基础上,以阴阳五行为纲,非常明确地阐述了脉象、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症、诊法等,形成了一套以整体论为特征的理论体系。此外,传说先秦时期就有一位名叫扁鹊的神医,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关于他作为神医治病的故事,相传切脉(即通过观察脉象来诊病)这个办法就是从他开始完善起来的。
到了古罗马时期,出现了盖仑(Claudius Galenus)。盖仑接受柏拉图(Plato)提出的“心、肝、脑”三大体系学说,认为身体和精神是相结合的。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整体的、注重观察的、符合哲学逻辑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且在临床实践上也很厉害,能够通过类似切脉、观察尿液等办法来诊断疾病。他有很多治疗办法,发现了很多药物、制剂,其中的“盖氏制剂”一直沿用至今。再加上他特别雄辩,所以很快就出了名,做了御医,因此他的著述传下来的特别多。盖仑还有个特点,就是重视解剖。传说他解剖过人类尸体,但更可以肯定的则是他解剖过一些动物,由此想象人体中也有类似的结构。
跟盖仑同一个时期,中国的东汉出现了张仲景。张仲景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是《伤寒杂病论》,它也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之一。后来他关于外感病那部分著述被整理为《伤寒论》,关于内科杂病那部分著述被整理为《金匮要略》,它们现在都是中医院校必学的经典。张仲景被公认为中国的“医圣”,后人有这样的话:“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如果你没有读过张仲景的书,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中医。跟张仲景同时期的,还有著名的医家华佗,他当时用茵陈蒿成功治疗了黄疸病(也就是现在的肝病),用麻沸散做麻醉剂施行各种手术,还发明了健身的五禽戏,等等。
可见,无论在欧亚大陆还是在中国,传统医学在那个时期都获得了发展。
但是,公元四五世纪以后,西方和中国(以及东方的其他地方)开始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罗马帝国由盛而衰,古典文化式微,基督教在公元392年被定为罗马国教。那时候瘟疫大流行,加上持续不断的战争和饥荒,导致人们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慌和对宗教的依赖。宗教的救赎观、基督教对未来的信心和人道主义关怀,俘获了人们的信任。基督教认为疾病是神的造访,是神意欲惩罚人间的罪恶,所以医生询问病因、治疗病人无异于干涉神的意志,是有罪的。其结果是信仰疗法占据了统治地位,传统医学开始衰落。
吴国盛教授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提出,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我认为有一定道理,这是着眼于整体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而言的。那么,现代科学为什么从罗马帝国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兴起呢?说明当时基督教的一些教规教义对科学的发展还是有阻碍作用的。不过,人类总是往前进的,基督教后来逐渐与政治和社会管理分开,一些牧师、传教士也有时间、精力、地位来从事研究,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一些禁锢也逐渐解除。就医学而言,在基督教统治西方的1000年时间里,人们更多的是相信通过宗教信仰和仪式来解决病痛,并认为那些都是上帝的安排,所以,实际上,西方传统医学在这段时期是停滞不前的。只有在公元8世纪到12世纪,阿拉伯世界因为崇尚希腊文化,做了大量的文献翻译工作,才为文艺复兴以后的医学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但是,在中国,情况不一样。中国的传统医学在儒释道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儒家重视礼乐制度和人本思想,知识精英当中“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蔚然成风,当时只要是读书人都要读医书,一般也都会看病。而以“人”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对中医伦理学和优秀医德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向来崇尚养生,包括炼丹在内,构成了传统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其实是被儒家文化渗透和汉化的。
如果将《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比较,将张仲景与盖仑比较,我们就会看到,他们其实远远不在同一水平上。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很多理论与诊治方法,直至今天,在医疗实践中仍然是正确和管用的。中国的东汉末期也像古罗马一样瘟疫流行,张仲景家族里的多数人被瘟疫夺走了生命,所以他下定决心攻克此病。他在书里写下的方子在那时候就已经对控制疫情发挥了很大作用。直到中国1957年流感大暴发,采用张仲景的医方白虎汤治疗,仍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3年“非典”流行时,中医药同样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老百姓都相信中医。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