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讲述了清政府针对外贸、财政、货币、银行、海关、商会这六个部分进行的改良,但财政是庶政之母,在帝国经济风暴之下,种种改革不仅无力回天,甚至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政权的彻底崩溃。
在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变革、封建与共和,种种思潮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中古国家与现代国家、封建社会与工商社会,种种矛盾集中上演。本书透视了晚清的风云变迁,以最通俗的语言揭示了清廷困局的形成原因及其经济改革的发展规律。
从现代化中国的原点,看清时代变迁。
作者介绍
张昕冉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博士研究生,青年作者,金融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经济金融史,发表数篇专业论文。曾多次在公众号和纸质媒体撰写历史科普类文章,累计发文二十余篇,累计阅读量过百万,文章曾被《中国国家历史》《澎湃历史》“共青团中央”“中国历史研究院”等国家级媒体转载。
部分摘录:
鸦片战争前的贸易危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随着嘉庆帝的意外身故,年已38岁的爱新觉罗·旻宁在一众大臣的拥戴下,接过了这个古老而庞大的帝国。他改元道光,希冀中国走上光辉大道。然而短短20年后,就发生了鸦片战争,进而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这段历史是屈辱且不幸的,中国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泥沼中挣扎了百余年。每每谈及此事,我们常常会将责任归咎于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或民众的麻木无知。如同人们对传统历史人物的解读一样,国家强盛是因为有忠臣良将,内外一心;而社稷衰颓就必然是主昏臣奸,钩心斗角。尽管这种脸谱化的描述很容易帮助我们解构大时代的悲剧,但这样往往难以窥见其背后的根源。以道光皇帝为例,他不同于我们固有认识中昏君或暴君的形象,他曾经亲手击毙闯入宫中的白莲教徒,即位后也是出了名的节俭。后人评价称:“嘉庆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关心民生、坚决反对浪费的统治者,却在中国跨入近代历史的这个重要节点上做出了种种昏庸之事,而民族英雄林则徐个人的不幸遭遇正折射出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风云变幻。
对一般读者而言,看待历史往往会以各种重大事件为中心,看各类英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施展手段,似乎趣味无穷,可对更深层次的经济及金融货币政策的思索却毫无兴趣。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正是在吸取了历朝历代兴衰成败之教训的基础上,方能以几十万之众统治中国近300年。如果说统治是一门艺术,那清朝统治者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另外,其财政管理体制也颇为完善,强大的中央集权带来了财政权力的集中,各项度支也有了系统的规定。清政府完全可以以财权为链,牢牢地锁住地方上不听话的大小势力,或是羁縻边疆上那些蠢蠢欲动的部族首领,并在此基础上维持军队对中央政权的忠诚,最终构筑起整个帝国稳固的根基。可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忧患,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这套看似完备的财政体系竟以惊人的速度崩溃,并连带引发了整个政治体系的动荡与解体。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简单地批判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清朝分析了历代王朝覆灭的原因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避免了很多问题,即使相对于其他惨遭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殖民地,清朝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但它的统治集团没有想到,时代终究会变化,清朝始终有它作为一个古代封建王朝的局限性。僵化的政治体制和崩溃的财政体系使它不能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因而“历史周期率”的魔咒仍如梦魇一般挥之不去。偌大帝国多少才俊之士,却只能用旧有的思维解决问题,无法适应工业时代的到来,只有当洋人的坚船利炮抵在眼前时才大梦初醒:“时代变了。”
饱受屈辱之后,清政府尝试变革,也渴望变革。他们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建设工厂,制造枪炮,聘请洋人,努力向工业化的目标奋进。一些近代落后国家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土耳其和日本就是如此,可清政府却因《马关条约》赔掉了几十年的辛苦积累,从此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覆亡之路。正如很多王朝的覆灭一样,清朝的晚期也饱受财政紧张的困扰,即使尝试过多次财政改革,甚至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可还是于事无补,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条绞索一点点地勒进自己的脖子,以屈辱的姿态死去。如果没有看到实行这些财政措施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就难以真正认识晚清财政困局的形成原因及其经济改革的发展规律。但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晚清及至近代一系列的重大变局背后都离不开经济的推手,它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格局,给予今人无尽的深思。
清帝国作为一个领土广袤、资源富足的庞大帝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不过立国200多年后,也陷入了灭亡的境地。而且,清帝国的灭亡与以往封建王朝相比,蕴藏着更深层次的经济原因。其中,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原因。而当我们将目光放到战争之前,会发现有许多看不见的隐患在此前已经埋下。
鸦片和茶叶这两种看似普通的经济作物是如何伴随着新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改变了整个东方贸易格局的?小小的一两白银又是如何撬动整个庞大帝国根基的?鸦片战争真的可以避免吗?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朝君臣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