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场战役,堪称历史的拐点,是中美双方王牌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决战。 70余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身穿单薄棉衣,在长津湖接近零下40度的严寒中与美国王牌师——陆战一师展开了一场长达28天的大战。战役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武器和战术的较量最终演变成双方意志力的殊死抗争。这场战争,这也成为中美两国军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惨烈记忆,成为战争史上引起许多唏嘘感叹的经典战例。 本书如实地记录了志愿军血战长津湖的战况,大量战斗情节和丰富战场细节来自亲身参战的老志愿军的口述以及美军的回忆资料,真实可信、令人震憾。他们是历史见证者。
作者介绍
何楚舞,蒙古族,军旅作家、朝鲜战争史研究者,曾有多部作品风靡网络,著有长篇小说《热血1950》《黄金弹壳》《岁月无声》等。 凤鸣(张林),军旅作家、资深媒体人,有《天界》《张思德》《西部歌王》等著作问世。 陆宏宇,男,安徽人,原在西藏阿里部队服役,现为职业作家。
部分摘录:
1950年的秋天,第九兵团部队在上海周边进行军事训练,秣马厉兵,备战台湾。
这天傍晚,一整天都泡在芦苇荡里练习武装泅渡的周文江爬上了岸,如同被迎面而来的子弹击中那样,他大张着嘴巴,被江南美丽的秋色惊呆了:金红色的暮色笼罩天地,两只羽毛艳丽的野鸭在空中飞翔,一群光屁股孩子在芦苇荡里嬉水,一张张笑脸在夕阳中晃动,闪烁着祥和纯净的光。
江南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苦练了一天的周文江带领战友们回到营地,迎接他们的是丰盛的晚餐——当年的新米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大块的肉在铁锅里打着滚,从芦苇荡里捕到的鱼被烹饪成了煎鱼,肥嘟嘟地流油。
周文江是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七团一个连队的指导员。连长的眼睛在战斗中受过伤,周文江就把军事和思想工作都抓了起来。经过6个月的武装泅渡、登陆、抢滩作战的训练,战士们克服了晕船问题,抢滩作战时可以冲破13道障碍,包括用炸药破坏近海障碍和海滩上的铁丝网、暗堡。周文江的连队获得了“海上练兵二等功连”的荣誉。
正当周文江和战友们雄心勃勃地准备解放台湾的时候,二十军在嘉定召开了英模大会,各师、团通过严格的无记名投票,选出四名战斗英雄,周文江、陈宝富、毛杏表和后来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特等战斗英雄杨根思当选。周文江在五十九师,杨根思在五十八师,但两人都听过彼此的大名。
后来4人参加华东军区的英模大会。由于4个人都没有文化,材料和讲演稿都是部队准备的,开会的时候宣传科长代替杨根思上台做报告,刚讲了几分钟,杨根思忽然冲上讲台,把宣传科长拽了起来。
“下去,下去,怎么满嘴跑舌头!报告要实事求是,还是我自己说。”
杨根思拿起话筒时,台下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950年9月,杨根思、周文江、毛杏表、陈宝富代表部队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北京”“天安门”“毛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这是可以让任何人热血沸腾的三个词汇。二十军的四个战斗英雄都是农民出身,第一次到北京异常高兴,听说马上要见到毛主席更兴奋得不得了。他们当晚住在前门饭店,谁都睡不着,天还没亮就开始做准备,胡子刮了又刮,皮鞋擦了又擦,站在镜子前左照右照,唯恐军装不够整齐。
1950年9月25日,大会在怀仁堂召开,周文江被授予“全国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会后毛泽东在荷花园接见了英模代表,代表们争前恐后地围拢过去,周文江个子小,抢到了前面,握住了毛泽东的手。大家都很羡慕他,因为二十军的四个战斗英雄,只有周文江和毛泽东握了手。
大会结束后,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做了总结:“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也是战斗动员的大会。”参加大会的代表都是战斗英雄,对战争的敏感性非常强,听到后面这句话,就知道要打仗了。但周文江没有想到,他和战友们冲锋陷阵的地方不是中国台湾,而是朝鲜。
他们不知道的是,早在9月初,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已经奉召进京受领任务,毛泽东钦点九兵团赴朝作战。陈毅于9月7日紧急召开九兵团军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军委最新指示:解除攻台整训任务,部队立即集中待命,准备开赴山东,进行以入朝参战为目的的训练整补,在思想上、物质上做好入朝参战的准备。
华东军区随即拟订了九兵团北调山东计划,为了更好适应出国作战需要,将三十军八十八师、八十九师和三十二军九十四师分别调入九兵团所属二十六军、二十军和二十七军,使各军均下辖四个师,并将在苏南、上海等地招收的数百名青年学生和在四川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董宋珩部约1.5万人也补入九兵团各军,基本达到了每师1万人,每军5万人的标准,全兵团共12个师,总兵力15万人。
9月20日,九兵团下达各军北上命令:从10月1日起,按照第二十七军、第二十军、兵团部和第二十六军的顺序,依次北上,进入津浦路山东段地区。
整个10月,江南各地因九兵团北上变得异常繁忙,铁路、公路、水路载着各路人马、粮食补给、火炮、辎重,沿着山东境内津浦线的泰安、大汶口、兖州、滕县一带,由北向南摆开。铁路车声隆隆,公路上车轮滚滚,渡口码头汽笛喧天,山东各交通沿线一派忙乱。
九兵团各部按照二十七军、二十军、二十六军的序列,依次北上。二十七军集结于泰安,二十军集结于兖州,二十六军集结于滕县,兵团部设在曲阜。最后一批部队抵达山东时已是10月28日。
这时候,刚开完英模会的周文江、杨根思正坐在火车上一路向南,路上还在讨论哪个军会担任主攻台湾的任务呢。
当周文江等人乘坐的列车抵达南京时,华东军区派人截住了准备返回沿海的战斗英雄,告诉他们说,部队已经到山东曲阜了,你们赶紧追部队去。
周文江大惑不解:“我们部队要解放台湾,怎么去山东啦?”
“不要问了,火车票已经给你们买好了,你们立即赶回部队。”
就这样,四名战斗英雄赶到了山东曲阜。
部队原计划让他们传达英模代表大会的精神,但时间来不及了,因为朱德总司令亲自到了曲阜,召开了九兵团营以上干部抗美援朝动员大会。这是朱德第二次在九兵团召开动员大会。第一次是1948年,朱德在河南洛阳动员九兵团一、四、六纵队南下,消灭新五军。
这是一次秘密召开的会议,会议的地点就在曲阜孔庙的大院子里,参加会议的是九兵团三个军的师团级干部300多人。在这个会议上,并没有分配给九兵团具体的战斗任务,不过,由朱德这么高级的将领来做动员,九兵团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这时周文江才知道,九兵团的作战任务不是解放台湾,而是进军朝鲜。
曲阜的动员大会后,周文江和杨根思互相敬了军礼,并相约第二次英模大会上见,周文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个军礼。
(三)中国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