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创造你的成长空间-电子书下载

励志成功 2022年6月26日

简介

也许人们早已习惯在忙碌和压力中一个劲向前冲,好像连一分钟的休息喘息时间都没有。其实我们本不必如此。
德里克·德雷珀有十余年的企业咨询培训经验,曾为众多企业高级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作者将在本书中分享他对创造空间的思考和研究,教你如何通过创造空间不断突破自我、挖掘自身潜力。作者以亲身的咨询案例为实际例子,生动分析讲述了创造空间的多种心理和行为机制,帮助你找到重塑个人发展目标、时间管理、把控内心空间、积极影响外部空间的秘诀。书中还分享了大量优秀企业常用的培训模型、管理手段、实践方法,用心加以借鉴,相信你的工作和生活一定会发生积极的变化,从提高工作表现到获得持续的成就感,你一定能收获成功。

作者介绍

德里克·德雷珀(Derek Draper)是领导力咨询师、商业心理学家、企业高管教练,拥有近十五年的咨询和培训经验。除了是CDP领导力咨询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CEO,他目前还是YSC国际咨询公司英国和欧洲区的管理顾问和商务主管。
德里克曾为众多企业高管提供咨询和教练服务,服务过的企业包括英国富时指数(FTSE)榜上的二十多家企业及世界各地的私企巨头,业务范围遍及英国、德国、北欧、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非洲。
德里克在进入咨询行业前曾投身政治,担任过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现为勋爵)的首席助理,也是“中间派”智库“前进”(Progress)的创始人。他在市场营销和通信行业方面的经验也颇为丰富,曾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广告与传媒集团奥姆尼康(Omnicon) 提供公共政策咨询服务,其后与人合伙创立了一家广告公司,该公司之后被Cello医疗公司收购。
现在德里克除了管理CDP咨询公司外,还在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运营一家心理治疗室。他是塔维斯托克和波特曼英国国民保健系统(NHS)信托基金会理事。此外他还积极投身商业心理协会(ABP)的各项事务中。目前,德里克定居伦敦,他的妻子凯特·加莱维(Kate Garraway)是电视和广播主持人,他们有两个孩子——达西和比尔。

部分摘录:
乐子是一家制药公司的总经理。她来自日本,大学学习工科专业,成绩优异。她就职的第一家公司是她目前所在公司的竞争对手。不过她不满足于只做一名科研工作者,她一直想做管理方面的工作。在不懈地努力后,她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并如愿成了现在公司的高管。
乐子从小到大基本事事都是第一名(在工商管理硕士班上也是班级前三名)。但是在上司格雷格对她的工作评估中,满分为5分的测试她只得到了3分。她对这个成绩非常失望,第二天又找了格雷格,列出了自己做的所有事情,希望上司能够重新评分。但是格雷格依然坚持这个分数,理由是他认为乐子做决定总是太快、太草率,而且总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很少听取团队的意见。她负责的一个项目表现一团糟,甚至格雷格不得不出面善后。最后乐子虽然承认了这些问题,但是她的态度依然很消极。格雷格建议她寻求专业的职业咨询,找一找问题的原因。由于多年前我就为格雷格咨询过,格雷格希望我也能帮助乐子。他私下和我说,3分确实可能过低了,但是他真心希望乐子能有更多进步。咨询当天,乐子早早就到了。我们碰面的时候,她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和我打招呼,看上去有些紧张。
正式谈话前,她看上去心情很好,跃跃欲试。我解释了一下自己的工作,然后让她讲一讲自己的故事。她从自己实验室的第一份工作讲起。我打断了她,希望她从更早的经历讲起。
我总会像这样“逼一逼”我的客户。作为一名商业心理学家,我必须了解客户的内心。心理学中有一类观点认为,成年人的行为往往都带着童年的影子,因此我在企业招聘和内部升迁的评估中会全面考虑被评估者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我常说的一句话是:“想要更好地了解员工乔,就要先了解乔这位女士;想要了解乔这位女士,就必须先了解乔这个女孩。”在工作中我常说的另一句话是:“第一份工作并不是你故事的开端,请从你刚出生时讲起。”大部分客户都愿意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一些客户虽然有些吃惊,但也可以接受,只有少数客户对此特别抵触。客户们来自不同国家,一些文化对这种咨询方式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出于文化背景的原因,一些咨询者一开始会有些抵触这种咨询方式,但如果咨询师与咨询者之间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咨询者最后是愿意打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故事的——连那些最开始不愿意多聊的人到了最后都会滔滔不绝。
乐子也是如此,她开始并不愿意多讲自己的私事。她不明白自己的童年经历对咨询有什么帮助。我告诉她,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人们自身存在的很多重大能力“短板”并不是近期经历所导致的,与早年的工作经历也无关,追根究底,它们来自年幼经历,而且很可能与家庭相关,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最早都是由家人和家庭环境所塑造的,经典的精神分析著作《育婴室的幽灵》(Ghosts in the Nursery)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详细解读。我猜测乐子目前的工作风格可能多少正受到童年里的某些经历的影响。我怀疑她不愿意讲自己儿时的故事也许正是因为她还在遭受“童年幽灵”的困扰。
不过乐子很快表现出了科学家的严谨态度,表示愿意一试。
“好吧,”她说,“可以试一试。”
她的故事开头是一个很普通的童年。她从小在京都长大,父母是典型的日本人,低调而谦卑。她的母亲在花店做兼职,父亲是一家大公司的普通职员。父母都对她有所期待,但从不过分要求她努力。之后,她讲了一句特别的话:
“表现好有什么用?姐姐总是比我聪明。”
我经常在咨询中发现客户给出这样突然的反馈,他们会随口说出一些看似无关痛痒、明显不切题的话。在谈话中间难以从中发现什么,但我会把这些话都记下来。
乐子接着讲了自己读书、读大学、读博、参加第一份工作的经历。当我觉得她开始放松下来愿意敞开心扉的时候,她突然话锋一转,问道:
“现在能正式开始咨询了吗?”
这是她第一次表现出固执和不耐烦。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一般会进一步尝试把咨询者可能掩藏的内心感受和困惑挖掘出来。
“这就开始,”我回答得非常简单,“不要急。”
当我继续追问同事们对她的看法时,她已经有些心不在焉了,时不时看看表。
“怎么了?”我问。
“还剩20分钟,”她说,“今天的咨询能有结果吗?”
我问她现在是不是感觉很着急。
“对啊,我总感觉着急。”她直白地回答。
旁人很难将她现在着急的样子和刚见面时礼貌、温和的态度联系起来。她有一点像天鹅——水面上非常优雅,水下的脚蹼却激烈地摆动。
“你想过为什么吗?”我问。
“什么?”
“为什么你总是感觉很着急?”
她马上就笑着答道:“不知道。现在大家都很忙呀。”
“好的。这个问题我要再问一遍,这一次,不要马上回答。仔细想想,看能想到什么,”我顿了顿,“你为什么总觉得很着急?”
她坐在那皱起眉头看着我。我等待她回复。她的眉头更紧了。
“想到什么都可以说出来。”
“可能,我一直都想赶超别人吧。不过这好像和容易着急也没什么关系是不是?”
“你想赶上谁呢?”
“不知道。”她马上又把问题丢了回来。
“再试一次,不要马上回答,试着在心里找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她静静坐了一会,看上去有些不开心。我等待她的答案。最后,她的回答依然是:“不知道。”
“没关系,我们一起分析下这个问题。”我建议。
我开始梳理我已经得到的各类信息,我想其中有的信息会与咨询者的问题直接相关。我也一直在问自己:乐子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她的核心致病认知是什么?
核心致病认知(CPB) “核心致病认知”这个表述是我在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心理治疗研究所短期任职期间想到的。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拗口,意为偏误、对自身有害的自我认知。其实这个概念普遍存在于多类心理学研究中。在认知行为治疗中,咨询者需要将自己的思想活动记录下来,包括他们产生的全部想法、感受和相关行为。一些认知行为治疗师认为通过这些记录就可以理解咨询者的“心理模式”。我的同事保罗所在的克里曼德(Clearmind)国际心理学协会则将核心致病认知称为“自我怀疑”(SOS)。CPB还有一些非正式的表达,比如“糟糕的自我认知”(SMB)等。
名称只是一种表述方式,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内涵。我专攻的心理动力学咨询领域认为,过去的经历影响着人们当前以及未来的行为状态。幼年经历影响着人们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观等核心认知的形成。由于核心认知已经内化到了人们的内心和思维中,所以人们很难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即使你知道自己的核心认知是什么,也未必能明白这些认知对自身行为方式的影响。这些认知代表了“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核心致病认知对人的影响就好比色盲症。如果生活中诸事顺利,不需要分辨颜色,能否辨别红色和绿色对色盲患者来说并不重要,但比如遇到开车到路口需要看红绿灯这种情况时,色盲症的影响就突显出来了。
面对种种心理问题,我们先要找到其背后的核心致病认知,然后尝试描述它,并勇敢地面对它。就像幻想作家特里·普莱契(Terry Pratchett)所说的:“魔法师都知道,想要驯服魔兽,就要先叫出它的名字。”
当核心认知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这些核心认知就成了潜在的“致病”认知,比如过激的想法、僵化刻板的思维、过时的思想,等等。精神分析学家和作家斯蒂芬·格罗斯(Stephen Grosz)将核心致病认知具体解释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故事,但因为没人教过我们如何讲述这些故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故事讲出来。然而,如果人们不能通过合适的方式把过去的某些经历讲出来,这些经历就会反过来‘重述’人们现在的生活——你可能会梦到这些故事,行为方式也会受其影响,以至于最后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某些行为。”
比如小时候常常对父母失望、没能与父母建立起足够信任感的人,长大之后就不容易信任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平常的误会或小失误都可能被过分解读。在核心致病认知的影响下,固有偏见会影响个人的理智判断,让人过分关注事情消极、错误的一面,而这样又再次固化了核心致病认知。这种思想症结更容易出现在交友、恋爱、与人合作、管理团队等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中。我的一个客户曾跟我说:“我不是不相信别人,而是我信任的门槛非常高,而且通常不会给他人第二次机会。”可以想象这位客户自己的人际交往应该也不会很愉快。
个人发展进步的前提是发现并纠正自己的核心致病认知。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认为:“除非认识到过去未曾认识到的问题(无意识的意识化),否则这些问题就会产生持续的影响,人们会将问题的后果误认为命运使然。”
*
我大概知道乐子的核心致病认知是什么了,不过我还需要更多证据。我们第二次见面时,我让她做了两份简短的自我评估测试:第一份是劳伦斯—威尔克斯(Lawrence-Wilkes)设计的个人反思能力线上评估测试。乐子拿到了中等分数。这个分数对于拥有她这样教育水平和科研背景的人来说并不高。
乐子还做了科尔布(Kolb)的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s)测试。这项测试可以根据个人经历、反思能力和实际测试内容对受试者的学习风格进行综合评估。该模型由一个圆和两条评估轴线组成:纵轴两端分别代表了“直觉倾向”和“分析倾向”,用于评估个人的决策方式;横轴两端分别代表了“行动力”和“反思能力”,用于评估个人的行为方式。
正像我预想的那样,乐子的结果出现在了圆圈左侧偏底部的位置,说明她是一个分析能力强、直觉能力弱、重行动但缺少反思的人。值得欣喜的是,这个结果让她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了。
“你在想什么?”
“没想到是这个结果。只用9道题就把我的问题分析出来了。太厉害了。除非——”她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这只是凑巧。”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