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迈克尔•米尔肯被誉为“美国金融界影响力仅次于J.P.摩根的人”。他曾影响并改写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进程、经营模式和政府监管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米尔肯为首的“华尔街四大金刚”,组建的内幕交易网破坏性之大、波及之广、情节之恶劣、影响之深远,在金融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他们利用资金、人脉优势和监管漏洞,疯狂进行股价操纵、内幕交易和恶意并购。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公司、投行到上市公司、财经媒体、律师事务所、监管机构,美国几乎所有相关机构都涉及其中,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以致媒体评价,这个案件是世界金融史上极具代表性的犯罪案件,其他的金融案件,都只能说是这个案件的缩小版、删减版或复制版。 这个案件直接促使美国新证券法出台,间接引发了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和1989年的日本股灾。美国花费十余年才走出了这次金融灾难的影响,而直到现在,日本经济仍旧在“失去的20年”中挣扎。 美国知名记者詹姆斯•斯图尔特,根据数年采访和调查所获材料,生动刻画了权力精英的野心、手段和贪婪;真实还原了这次阻断世界经济发展的金融灾难。这本书既是真相大白的历史,又是跌宕起伏的传奇——一幅关于利益、贪欲和人性的浮世绘,一部警示所有投资者、金融机构和监管方的启示录。 本书与《摩根财团》《门口的野蛮人》《说谎者的扑克牌》等书,一同被《福布斯》评为“影响力前20大的商业书”;同时成为了《财富》杂志推荐的“商业必读书”,是极少数能同时入选两个推荐榜单的商业巨著。出版20年来经久不衰,一直被视为金融犯罪类别的第一读本。 不少人因为看了这本书而把金融业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选择,或者坚决放弃了任何金融投资,一生远离金融圈。
作者介绍
詹姆斯·B.斯图尔特,资深记者、小说家,对美国商业、法律和政治上的重大事件进行了细致考察,被《旧金山观察报》称为“记者的楷模”。因对1987年股市崩溃和内幕交易丑闻的作品《贼巢》而荣获普利策奖。
部分摘录:
在花旗银行位于曼哈顿的总部,罗伯特・威尔吉斯扫视着拥挤的房间,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年轻的WASP聚集在一起。难道他们都像大马哈鱼按照本能洄游到上游一样被吸引到了银行业吗?1977年的欢迎酒会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和差异感。他刚刚同花旗银行的董事长握过手,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沃尔特・瑞斯顿(Walter Wriston)。但是瑞斯顿几乎都没有怎么注意他,就忙着看下一个新员工塑料胸卡上的名字。威尔吉斯叹了口气,然后回到吧台,又要了一杯酒。
这时,他发现有一个人似乎比他更加与周围格格不入。那个人独自站在那里,和其他多数人都不一样,其他人看起来都像是常春藤盟校的前运动员,而他身材肥胖,留着长发,蓄着黑胡子。威尔吉斯往前走了一些,看到他的胸卡上印着:丹尼斯・莱文。
威尔吉斯问道:“你这个可爱的犹太小伙儿在这里干什么呢?”接着,两个人开始聊了起来,但是却发现他们除了都是犹太人这一点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共同之处。威尔吉斯身材高挑,尽管还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他以前的经历却令人十分羡慕。在加入花旗银行久负盛名的国际银行部之前,他从事过备受瞩目的国际贷款业务,他还曾经在世界银行工作过。他在美国财政部工作过一个夏天,主要从事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威尔吉斯精明老练,阅历丰富,曾经在国外生活过,去过许多地方。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妻子是一位出生于古巴的美国人。他精通五种外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
莱文同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莱文在花旗银行一个叫作“公司咨询”的部门工作,甚至他自己都没有弄明白这是干什么的,但是他却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以悄悄地做些其他的工作。莱文出生于纽约皇后区一个中产犹太人家庭,很少四处旅游。他在纽约城市大学的巴鲁克学院(Baruch College)学习,学习成绩平平。
莱文和威尔吉斯发现彼此共同语言比较多。他们的办公室都在公园大道399号花旗集团总部的大楼里,隔着大厅斜对着。威尔吉斯猜想他可能会经常见到莱文,因为在他的身上有一种东西,能够立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热情”,也许是一种几乎可以明确感知的想被人们喜欢的渴望之情。
威尔吉斯的猜测很快就被证实了。在接下来的一周,一天早上,莱文很早就来到了威尔吉斯的办公室,问他在忙什么。威尔吉斯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莱文就说:“我们去喝杯咖啡吧!”
威尔吉斯回答说:“不行,我要把这个东西送给一个客户。”
莱文说:“哦,去你妈的客户!”然后,他不怀好意地笑了笑,转身走了。
威尔吉斯十分震惊。他是一个极其负责的人。他经常想,这是他所受的正统的希伯来教育作用的结果。他是在巴尔的摩长大的,从小一直接受这种教育。
第二天,莱文又来了,这次提出的建议更过分。他说:“我们吃完午饭后溜出去吧。”威尔吉斯更加震惊。莱文补充说:“你知道你也很烦工作。”
威尔吉斯确实很烦他的工作,并且对自己生活和事业的方向举棋不定。他已经28岁了(比莱文大3岁),在就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之前,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到华尔街工作。在政治上,他一直是左派,但是他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十足的自由主义者。大学毕业后,他在波士顿的公立学校中教过残疾儿童。
他起初是想获得高薪的工作才申请商学院的,但是一入学,他就讨厌商学院。他很生气自己到这里来,感觉像被出卖了一样。他的会计学差点不及格,并且他也很鄙视班上的同学,认为他们“居然都是想当会计师”的“白痴”。他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依赖他人的寄生虫。尽管他最后适应得很好,但是这段经历对他的自我形象是一个打击。
他1977年毕业时,他的妻子怀孕了,他的母亲正在办离婚,经济上也很困难,他也成了个穷光蛋。同学们都在找高薪的工作,当花旗银行为他提供了一份工作时,他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实际上,他对国际金融业务具体是做什么的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但是迄今为止,花旗银行的工作氛围令人厌恶。这家大银行就像是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军营,他在这里接受新兵训练,到处都是规章制度,几乎一举一动都有具体的规定。他的工作环境冷漠无情,除了丹尼斯・莱文外,没有人表示过希望与他交往的兴趣——但是莱文的兴趣又太强烈了。
有时,莱文也不断说些奉承话,他虚情假意地问道:“你真的上的是哈佛,那你还愿意和我说话吗?”有时,他又阴险地问道:“你知道,在这个充满敌意的WASP的环境中,我们俩是仅有的犹太人啊。”有时,他挑衅地大喊大叫:“去他妈的制度!去他妈的老板!”有时,他说话又很富有哲理。他问道:“你知道你的问题吗,威尔吉斯?你对生活的‘灰色’地带担心太多,这就是我们的不同之处。我有明确的目标,而你却没有。”
威尔吉斯很少遇到像莱文这样对个人职业生涯如此煞费苦心的人。莱文说他在巴鲁克学院上学时,读到了一本名为《金融家》(The Financiers)的书,主要是介绍投资银行业运营情况的。书中所描述的银行家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们拥有的昂贵的西服、量身定做的礼服和豪车别墅,令他垂涎不已。莱文以前从来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行业。
莱文生长于纽约皇后区一个叫贝赛德的社区,这里全都是千篇一律的砖砌的平房。他是三个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他曾有个妹妹,在5岁时不幸夭折了,他的母亲悲痛欲绝,患上心脏病,此后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莱文的父亲菲利普从事销售铝材和乙烯板材的工作。菲利普・莱文不信任银行,不想在银行留下金融交易的记录,因为他认为这些记录可以被国内税务局用来对付他。他甚至都没有银行账户,一生中积蓄的钱都藏在了床底下。
莱文在中学时一点儿也不出众,不过他却在一小撮朋友中很受欢迎。毕业后,他和其中的一些人在皇后区到处闲逛。然后,他不想在这里混日子了,于是就申请到免学费的巴鲁克学院读书。入学后不久,他就非常出名了,因为他几乎每天都是穿着短上衣、系着领带去上课。他总是讨好那些上课的教授,他确信与这些人“接触”对打开华尔街的大门十分必要。在大四时,莱文申请了华尔街的每一家投资银行,但是全都被拒绝了。他把这完全归因于自己缺乏“白人的血统”,心中十分痛苦。
而威尔吉斯却完全不同,他认为自己有文化、有知识,他主要的兴趣是读书。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感觉受到歧视,也不认为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敌意。不过,他很同情莱文。当莱文还在上大学时,莱文的母亲就突然去世了,威尔吉斯的父亲也是在他上大学时去世的。莱文反复地强调一点,他和威尔吉斯一块儿干,肯定能够成功的。尽管威尔吉斯有妻子埃尔莎,并且还新添了一个小女儿,但他还是感觉很孤独。
有一天,莱文告诉威尔吉斯,他遇到了一个年轻女子,名叫劳丽・斯可尔尼克,并且说他想“拥有她”。威尔吉斯后来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劳丽是一个金发碧眼、和蔼可亲的犹太人,她说她相信“传统”的婚姻:莱文挣钱养家糊口,她在家里操持家务。她说话带着纽约城的口音。威尔吉斯感觉他们的婚礼有点儿低俗,但是他没有把这种印象告诉莱文。据他所知,莱文的大部分朋友都吸毒。莱文和他的朋友圈子同威尔吉斯和他哈佛的朋友圈子简直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