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史记(精注全译)(全12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022年6月26日

简介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翔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从史学价值看,它保留了几千年的史料,具有非凡的史学价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开创了纪传体记事法,受历代史官、学者推崇。从文学价值看,它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叙理透彻,记事灵活。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本版本为一百三十一篇,除原有的一百三十篇外,还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收录在内,便于读者更全面、更精准地理解司马迁的理念与思路。

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年—?)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家学渊源,文学修养深厚,幼年通读古文,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二十岁遍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为其后期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和坚实的素材基础。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部分摘录: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原文】 夏[1]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2],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注释】 [1]夏:禹所封的国号。《帝王世纪》说:“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阳翟,今禹州市。
[2]鲧(ɡǔn):禹父。《帝王世纪》说:“帝颛顼之子,字熙。”
【原文】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1]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2]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3]。更得舜。舜登用[4],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5]。天下皆以舜之诛[6]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注释】 [1]鸿:大。与“洪”为同源字。其:通“綦”,非常。
[2]等之:比较起来。贤:好;强。
[3]乃:才。求人:寻求继承天下事业的人。
[4]登用:提拔,重用。
[5]以死:而死。
[6]诛:责难,处罚。
【原文】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1]勤,其德不违[2],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3],称以出[4],亹亹穆穆[5],为纲为纪[6]。
【注释】 [1]敏:聪明机灵。给:精力充沛;说话机警。克:能干。
[2]其德不违:不违背道德。
[3]声为律:说话语音和悦,等于音律。身为度:举止规矩,等于尺度。指禹的言行都可为人榜样。
[4]称以出:权衡再三才行动。指禹办事谨慎。
[5]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穆穆:庄严肃敬的样子。
[6]纲:网的总绳。纪:丝束的头绪。用以比喻为人的规范。
【原文】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1]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2]。禹伤先人父鲧[3]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4],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5]。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6],山行乘alt[7]。左准绳,右规矩[8],载四时[9],以开九州[10],通九道[11],陂九泽[12],度九山[13],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14]。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15],及山川之便利。
【注释】 [1]兴人徒:调动服劳役的百姓。
[2]行山表木:指爬山实地勘察,立木作标记。定高山大川:标定高山大河的位置。或说,规定山河的名称;又旧说,规定对不同山河的祭祀等级。
[3]父鲧:《史记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父鲧疑衍。”
[4]薄衣食:节省自己的衣食。
[5]卑宫室:使自己住房简陋。致费于沟淢(yù):把财物用在疏通水道方面。
[6]橇(qiāo):古代在泥淖地带行走的一种泥船。
[7]alt(jú):特制的爬山鞋。底下钉有锥形器物,以防滑倒,相当于后世的钉鞋、木屐。
[8]左:用作动词,指用左手拿着。准绳:定平直的绳索。右:右手拿着。规:圆规。矩:方尺。
[9]载四时:携带测量四季的仪器。或曰,指不违时宜。
[10]九州:即下文提到的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
[11]九道:指九州的河道,与后文“九川”同义。
[12]陂(bēi):堤岸。用如动词,修筑河岸。九泽:九个大湖泊,指大陆、雷夏、大野、彭蠡、震泽、云梦、荥泽、菏泽、孟诸。
[13]九山:九州的大山,或说指岍山、壶口、底柱、太行、西倾、蟠冢、内方、岐山、熊耳。
[14]调有余相给:调配有余地区的物产供给不足的地区。均诸侯:使诸侯各国的粮食相互平衡。
[15]相地宜所有以贡:审察土地所应有的出产,作为向中央的贡品。
【原文】 禹行自冀州始[1]。冀州:既载壶口[2],治梁及岐[3]。既修太原[4],至于岳[5]阳。覃怀致功[6],至于衡漳[7]。其土白壤[8]。赋上上错,田中中[9]。常、卫既从[10],大陆[11]既为。鸟夷皮服[12]。夹右碣石[13],入于海。
【注释】 [1]冀州:古九州之一。管辖今山西省及河北大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等地。传说当时国都在冀州,所以治水定赋都从冀州开始。
[2]既:表示工作完结的副词。载:开始。既载,有刚完毕的意思。壶口:山名。在今山西省吉县西南。
[3]梁:梁山。在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岐: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4]修:修筑。太原:高而平的大原野,指今太原地区的大片高原。
[5]岳:即今山西省太岳山。
[6]覃(tán)怀: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致功:治理完毕,收到成效。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