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大都来源于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都是别人说的,想做的事都是别人期望他做的。认识自己是我们走向成熟的开始,而对自己认识的完成,体现在对自我的接受上。 “自洽”是“三观”中涉及“自我”这一部分的解读,是心理活动的基石。 这本书探讨的正是年轻人面对选择、处理自我与外部关系时积极向内探求的思考路径,为读者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告诉读者如何做到与内心的冲突和谐相处。
作者介绍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令人心动的offer2》带教律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后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学习,获欧洲法专业硕士学位。 2004年,史欣悦加入君合律师事务所,主要业务领域为公司商事法律,包括国际和国内的投资,企业的收购和兼并重组,公司合规、反垄断等。 2020年11月,参加职场观察类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担任带教律师。
部分摘录:
自洽,认识并接受自己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要20多岁才步入社会,再经过几年的历练,总要到30岁左右才能对自己和社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看法。回头看自己,我在30岁左右发生了一些变化。30岁前,我什么都愿意尝试,但是逐渐地我会发现,有些事我是不喜欢的,可以不必尝试。我依然是一个对新事物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但是我能够更快地判断出这件事是不是我的菜。另外,30岁前,我听到各种意见都觉得挺有道理,也就是说领会和理解能力还不错,但是缺乏自己的判断和批评。而有了一些经历之后,我会觉得有些道理只能挂在嘴边,放在现实是行不通的。
但这并不是说30岁后人就不变了,变化一直存在,只是变化得没那么飘忽、没那么跳跃。人在具备了一些经历之后,加上读书和思考,会产生一些更有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自己、思考社会。这样的思考,会比十几岁时清晰得多。所以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你觉得有些事情想不明白也别着急,愿意想但是又想不明白是这个年龄段的特征。而且有些事情自己觉得想明白了,也别着急,以后可能还会变的。
正是因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人在规划设计自己的道路时,需要不断观察自己,不断调整一个一个小目标。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很多来自不能认识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都是别人说的,想做的事都是别人期望他做的。一个学生,为了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唯分数论,可能迷失了自我;一个职场奋斗的人,为了所谓社会和亲友的肯定,唯金钱论,唯升职论,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家人和兴趣,乃至丧失了基本的同情心——这些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人是目的本身,而不能是手段和工具,康德的这条理念说出来谁都懂,可是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各种所谓的“人生目的”中,成为工具而不自知。在资本的眼中,人成了一个生产要素,叫“劳动力”,甚至有人发问,作为生产要素的我,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到底算资产还是负债呢?
对自己认识的完成,最终体现在接受上 只认识,不接受,还不算完成。比如,我经过多年愉快或者不愉快的经历,认识到自己厌恶压力,对金钱不敏感,只愿意做自己有兴趣和喜欢的事,没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有虚无的思想,不够奋进,等等。这些“缺点”若不愿意承认,我就很拧巴,我就要拗出一种“我不是这样”的姿态;但是,当我接受了自己就是这样之后,事情反而变得好办了。比如,我厌恶压力,那我就去琢磨一下压力的来源是什么,压力来了我如何拆解和应对,压力之下我要注意不要犯哪些常见的错误。这样一来,我还是那个厌恶压力的人,但是我在面对压力时更从容了。这就像我们先承认森林是容易着火的地方,然后再去分析如何预防、如何管理、如何应急。如果从一开始就咬牙不承认森林容易着火,那么后面的事情也就无从谈起,而森林真的着火时,就是一片混乱了。
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一方面做一些预防性的调整,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某些具体的事实。比如,我们完全可以接受,有人就是比我身体好,有人就是比我能熬夜,有人就是比我更善于把东西卖出去;同时,你也可以意识到你比大多数人细致,你比大多数人更善于用文字表达,你比大多数人更具同理心。认识并接受自己的特质,从自己出发,做一事有一事的收获,过一日有一日的长进。
今日的社会,喜欢把人排名,搞出各种榜单,让人们争先恐后地去争抢。排名就是鼓励怂恿人去和别人比,这是一个错误的导向。从我们上幼儿园得小红花,到奥运会金牌榜,不都是排名吗?长此以往,我们就养成了一个习惯,见着排名就想往上排,见着榜单就想往高处走。有时候我会反思,我是不是一个见到一根杆就想爬的人?那样不好,我又不是马戏团的猴子。一只猴子见杆就爬,这可能是天性加上训练的条件反射,但是人还是要保持大脑的敏锐和清醒。如果自己不是猴子,就不要见杆就想爬。
珠穆朗玛峰 如果你也喜欢排名,不如给不同时间段的自己排排名,每5年一段,你看看第一名是25岁的你还是5岁的你。
击碎成功之后的幻觉 有些人会在某些事情上实现了他的目标,一般我们把这叫作成功。我其实一直不太理解什么叫成功人士。事情有成功,人有成功吗?人可以在某件事情上成功,却不代表此人事事成功。顺便提一下,我也不理解什么叫“成功人士入住的高尚社区”。你买了好几万一平方米的房子,你就高尚了吗?我记得北岛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自称高尚的社区仿佛也不是很“吉利”。
人在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后会有一种幻觉,就是自己是成功的,所以我做事都会成功。这样的人恐怕就会有些膨胀,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都可以指点、评论一下。有些人在一个行业里做得不错,就觉得自己做别的行业也会成功;有些人在业务上是骨干能手,就觉得自己做管理、去创业也一定能够成功。倒不是说这些人换个行业、换个角色就不能成功,只是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把“我可以成功”当成唯一重要的论据。觉得自己所到之处都能取得成功,这是另外的一种不认识自己了。
办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创办了一家赢利的企业,做律师赚到了一些钱和名声,这固然有个人聪明努力的因素,但是超出本人的因素起了更大的作用。个人能做的也不过是因势利导,找到了一些机会,也撞上了一些运气。我们丝毫不低估个人努力和个人才智的作用,只是需要警惕因为做成了几件事,就开始相信“人定胜天”这种不切实际的膨胀。我们需要时时记得,内心深处真诚的谦卑——面对宇宙、世界、社会、生活、成功、他人的谦卑——乃是无价的美德。
从这个角度说,人生很长,长到任何“成功人士”都有失败的时候,长到任何普通人也都有成功的机会。因此,平凡时不自卑,成功时不自矜,从自己出发,又能回归自己,不失为一项智慧人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