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重点梳理十月革命前俄国外交的整体脉络,从三个时期、两个层面探究其外交历程,三个时期即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和俄罗斯帝国时期,两个层面即其与西方和东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借此勾勒出俄国外交的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早期俄国外交影响力甚微,在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但已逐步登上国际舞台;北方战争胜利后,俄国对外影响力大增,法国大革命之后其外交影响力达至顶峰,一度成为欧洲宪兵;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后,俄国外交重心开始东移,20世纪初,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又开始回归西方。
作者介绍
邓沛勇,世界史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政治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多项,获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出版专著4部,译著2部,在《史学月刊》《俄罗斯研究》《史学集刊》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译文十余篇。
部分摘录:
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关系 基辅罗斯建立之初周边就已强国林立,早期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主要通过“瓦良格商路”,该商路始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经波罗的海、涅瓦河、拉多加湖、沃尔霍夫河、伊尔门湖,至洛瓦梯河,后通过水路和陆路沿第聂伯河而下,进入黑海,最终到达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基辅罗斯早期国力有限,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作用甚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辅罗斯后期国力日渐增强,与多个国家建立外交联系,因资料和篇幅有限,本章仅对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的外交关系加以阐释。
第一节 基辅罗斯早期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 10世纪之前,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拜占庭人移居克里木半岛,与瓦良格人建立稳定的贸易联系。拜占庭人对罗斯人早有耳闻,但并未直接与其接触,仅从瓦良格人或阿拉伯人口中听说罗斯人。罗斯人与拜占庭人和其他民族的贸易长期受到赫尔松人的干扰,罗斯人试图越过赫尔松人与拜占庭人建立直接的贸易联系。因为第聂伯河河口被赫尔松人占领,所以早期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的贸易联系受制于赫尔松人,任何国家的船欲经过第聂伯河河口进入黑海须获得赫尔松人的许可,赫尔松人对通过第聂伯河河口的基辅罗斯的船征收重税。第二阶段是基辅罗斯各公国试图与拜占庭帝国黑海沿岸各省建立直接联系。部分罗斯人甚至尝试绕过赫尔松人占领的地区寻找新路线以与拜占庭人建立直接贸易关系,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双方并未建立直接的联系。第三阶段是基辅罗斯和拜占庭帝国建立直接的联系,9世纪下半叶,双方正式建交,但基辅罗斯大使何时到达拜占庭帝国仍存在争论。
一 基辅罗斯国家形成和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的伊始 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学界仍存在诸多分歧,主要观点如下。一是多瑙河和巴尔干起源说,该观点主要源于基辅修道院修士编著的《往年纪事》,该书指出斯拉夫人最初居住在多瑙河下游,后期因受其他民族的攻击被迫迁移到其他地区。二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部分史料记载,斯拉夫人起源于维斯瓦河流域,部分史学家认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献中记载的奈乌洛伊族或布迪诺伊族就是斯拉夫民族,斯基泰人也是斯拉夫人的分支。三是斯基泰—萨鲁玛泰起源说,西欧中世纪历史学家将斯拉夫族与克尔特人、哥特人和特拉基亚人等同,认为斯拉夫人的祖先居住在黑海沿岸地区,后迁至东欧平原。四是喀尔巴阡起源说,该说法源于捷克斯拉夫学者沙法吉克,他认为喀尔巴阡山脉附近居民与斯拉夫居民一样为印欧语系居民,斯拉夫居民与其他印欧语系居民都存在亲族关系,所以斯拉夫人起源于此。五是捷克历史学家尼德烈认为,斯拉夫人发源于第聂伯河上游至维斯瓦河流域地区。六是第聂伯河中游起源说,该论断是在详细分析当时斯拉夫人和其他民族语言和地名后得出的。七是俄国著名语言学家阿列克赛·谢赫玛托夫认为,第聂伯河中游不应该是斯拉夫人的故乡,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才是斯拉夫人的发源地,斯拉夫人从波罗的海逐步迁移到其他地区,最终迁至维斯瓦河流域,后因日耳曼人入侵,斯拉夫人一分为二,一支仍留在维斯瓦河流域,为西斯拉夫人的祖先;另一支向喀尔巴阡地区迁移,为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祖先。后来喀尔巴阡地区的斯拉夫民族再次发生分裂,一部分沿第聂伯河向上迁移,另一部分迁移至巴尔干半岛。八是亚洲起源说,波兰历史学家根据斯拉夫居民与鞑靼人和突厥人等的关系,强调亚洲起源说,但这一学说很快被否定。九是奥得河—维斯瓦河起源说,即西方起源说,认为斯拉夫人发源于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和布格河等地,主要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论述。无论斯拉夫人发源于何地,国内外学者公认安特人是东斯拉夫人的祖先。
(一)基辅罗斯的形成 东斯拉夫人的祖先是安特人,但关于斯拉夫人的文字记载早于安特人,相关记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文献中,古罗马人普林尼的《自然史》中提及维涅德人,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中也提及维涅德人,维涅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公元1~2世纪,斯拉夫人分布于西起奥得河、东抵第聂伯河、南至喀尔巴阡山、北濒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波兰的维斯瓦河河谷一般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德国历史学家约旦认为斯拉夫人的分布区域为多瑙河沿岸至第聂伯河之间,北至维斯瓦河流域,他们都是维涅德人的后裔。[1]公元4~6世纪,斯拉夫人居住的土地上出现早期的部落联盟,其逐渐分化为三大支系,即西支称维涅德人、东支称安特人、南支称斯拉文人。拜占庭人将斯拉夫人称为安特人,但实际上安特人只是斯拉夫人的一支,可以说是现在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的祖先,而西支维涅德人即西斯拉夫人,为现在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的祖先,南支斯拉文人即南斯拉夫人,即现在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和保加利亚人等的祖先。《往年纪事》中对斯拉夫人的迁移过程和分布情况都有所记载,斯拉夫人从多瑙河流域逐渐迁移至乌戈尔人和保加利亚人的土地上,定居在摩拉瓦河流域的斯拉夫人被称为摩拉瓦人,沿海地区的居民被称为波莫瑞人,定居在第聂伯河流域附近的居民被称为波兰人,根据定居的特征,其他地区的居民都有独特的称谓,如德列弗利安人、乌里奇人、德列哥维奇人、特维尔茨人和霍尔瓦特人等。
安特人的活动范围明显小于整个斯拉夫部落,他们主要居住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至第聂伯河和黑海北岸一带。公元500年前后,东斯拉夫民族开始形成,此时他们与西伯利亚地区的居民一样仍从事狩猎、捕鱼和原始农耕等活动,随着生产力发展,东斯拉夫各部落逐渐步入阶级社会。公元602年,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关于安特人的记载,此后,安特人在突厥语、蒙古语和拉丁语文献中都出现过。安特人沿河流两岸建设村落,房屋由土坯砌成,呈长方形。6世纪,安特人已开始生产农作物和饲养牲畜,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和大麦,饲养的主要牲畜为牛、马、羊和猪,此后,安特人开始使用铁质工具,生产手工制品,与拜占庭人开始进行贸易往来。
据《往年纪事》记载,6世纪,东斯拉夫人有30多个部落;8世纪,东斯拉夫各部落仍处于分裂状态。8世纪,东斯拉夫氏族公社日趋瓦解,部落联盟开始出现;8~9世纪,东斯拉夫人中已有三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即北部地区由斯洛文人和克里维奇人组成的部落联盟,东部地区由维亚吉奇人、拉迪米奇人和谢维利安人组成的部落联盟,西南部地区由波利安人、德列弗利安人、乌里奇人、德列哥维奇人、特维尔茨人、杜列伯人以及霍尔瓦特人组成的部落联盟。斯洛文人分布在伊尔门湖、洛瓦梯河、沃尔霍夫河和姆斯塔河一带;克里维奇人分布在第聂伯河、西德维纳河和伏尔加河等三条河的上游地区;维亚吉奇人居住在奥卡河上游及其支流日兹德拉河和乌格拉河一带;拉迪米奇人分布在第聂伯河支流索日河流域;谢维利安人居住在第聂伯河支流杰斯纳河和塞伊姆河流域,以及苏拉河流域;波利安人所在的第聂伯河中游是东斯拉夫的核心,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部落联盟的中心为基辅,其后来成为基辅罗斯的首都;德列弗利安人所在地区位于波利安人所在地区的西部和北部,即罗斯河河口和普里皮亚特河之间;乌里奇人和特维尔茨人最初居住在第聂伯河流域,后迁移至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流域之间;德列哥维奇人居住在普里皮亚特河左岸地区。
8~9世纪,东斯拉夫人与其他民族的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形成两条重要的商路:一条是由伏尔加河经里海同东方各国联系的商路,另一条是著名的瓦良格商路。8世纪末9世纪初,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诺夫哥罗德地区的斯拉维亚和东部梁赞地区的阿尔塔尼亚部落联盟。各部落间经常发生冲突,征战不息。
俄国的历史脉络相对简单,9世纪中叶,诺夫哥罗德城内发生内讧,两大贵族为争夺城市领导权发生武装冲突。伊尔门家族遣出秘史邀请瓦良格人留里克兄弟率兵入城平叛,留里克兄弟率兵进入诺夫哥罗德后,屠杀两大贵族,宣布自己为诺夫哥罗德王公,成为城市的最高统治者,开创了俄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留里克王朝。897年,留里克去世,奥列格继位,占领南部城市基辅,将都城由诺夫哥罗德迁至基辅。至10世纪,奥列格管辖的基辅罗斯版图东至喀尔巴阡山,西达布格河和涅曼河流域,北起波罗的海和拉多加湖,南到黑海北岸的第聂伯河河口。912年,留里克之子伊戈尔继任基辅罗斯大公,其执政期间大举进攻拜占庭帝国,但因“索贡巡行”被德列弗利安人杀死,其妻子奥莉加继任基辅罗斯大公。965年,伊戈尔之子斯维亚托斯拉夫继任基辅罗斯大公,统一了斯拉夫各部落。
(二)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的伊始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成立,亦称拜占庭帝国,主要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帝国的核心为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极盛时,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地区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朝,93位皇帝,首都为君士坦丁堡;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王室流亡在外;1261年,拜占庭帝国恢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据考证,6世纪,安特人就与拜占庭人有接触,史学界对于安特人与拜占庭人的接触共有三种观点:一是安特人入侵拜占庭帝国,双方首次冲突发生在527年,但因拜占庭帝国正值强盛期,安特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安特人大败;二是部分安特人受雇于拜占庭帝国,在拜占庭帝国军队中服役;三是安特人与拜占庭帝国曾结盟,在拜占庭帝国与其他民族作战时为其提供军事援助。[2]9世纪之前,拜占庭帝国对基辅罗斯的认识比较模糊,留里克王朝建立之前,拜占庭帝国的官方文献中将“罗斯人”称为“塔夫尔斯基泰人”。只有一些私人文献中才将其称为罗斯人,有时也称其为瓦良格人。因此,公元9世纪之前,拜占庭人对罗斯人的认识并不清晰,更不用说两者之间会建立外交关系。
9世纪,罗斯人已在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出售蜂蜜、鱼、毛皮和蜂蜡等货物,同时也在拜占庭帝国其他城市内经商。9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对罗斯人的了解逐步加深,阿拉伯作家赫尔达德别格在846年指出,罗斯商人属斯拉夫人种,他们跋山涉水,带着蜂蜜、蜂蜡和毛皮等货物到君士坦丁堡销售。拜占庭人征收的税款为货物价值的1/10,哈扎尔人也要征收货物价值的1/10,加上路上的损耗,罗斯商人的利润非常低。因此,9世纪中叶之前,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对罗斯人已耳熟能详。
留里克王朝建立之前,基辅罗斯曾试图与拜占庭帝国建立直接外交关系,抛开政治原因不说,瓦良格人控制商路,时常骚扰和抢劫基辅罗斯商队,而且对其课以重税,罗斯人非常想摆脱瓦良格人的束缚,欲直接与拜占庭帝国建立商业联系。为抗击瓦良格人,罗斯人打算联合东斯拉夫各部落抗击斯堪的纳维亚人,也试图联合哈扎尔人和南斯拉夫部落共同采取军事行动。基辅罗斯大公甚至派遣大使,到西欧和拜占庭帝国等共同商讨抗击瓦良格人的大计。9世纪中叶,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具体建交于何年,至今仍有争论,俄国史学界认为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建交时间为公元839~860年,主要存在如下观点。
一是公元839年基辅罗斯遣使到拜占庭帝国。9世纪,东斯拉夫人的领地范围不断扩大,包括整个第聂伯河流域,其势力已延伸至南俄草原。俄罗斯史料指出,公元838年,基辅罗斯派遣使臣出访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使臣还到达哈扎尔汗国及其附属国。据记载,因受瓦良格人和其他民族的阻挠,出访拜占庭帝国的使臣只到达南俄草原,是否到达拜占庭帝国并无详细记载,同时拜占庭帝国史料中并无838年基辅罗斯使臣到达的记载。因为哈扎尔汗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密切,所以基辅罗斯大公十分重视与哈扎尔汗国的关系,多次派遣使臣出访该汗国,但并无文献记载早期双方的关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