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以人们极有共鸣的“孤独”话题为中心,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内心的孤独,阐释孤独的概念,以及如何适应孤独、享受孤独,并提出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孤独疗法”,用9个简单实用的方法抚慰孤独的内心,并从中获得幸福和愉悦。这是一本让你敢于直面孤独、爱上孤独并获得内心的轻松和愉悦之书。
作者介绍
和田秀树(わだ·ひでき),1960年生于日本大阪市,198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曾任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精神神经科助理医师、美国卡尔梅宁格(Karl Menninger)精神医学院国际会员、浴风会医院精神科医生等职务。目前为国际医疗福祉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专业为临床心理学)、川崎幸医院精神科任顾问、一桥大学经济学部兼职讲师及和田秀树身心健康诊所所长。作为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备考的灰姑娘》在摩纳哥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优秀作品奖,并于2012年凭借《“我”的一生》在该电影节上斩获四项桂冠。 和田秀树为日本当代文坛名家,其主要著作包括《40岁之后要学习什么》《用这个方法打赢商场心理战》《任性老人的建议》《成人的学习法》《比别人多做10倍的工作习惯》《数字为成功之本》等众多热门好书。
部分摘录:
回归“我本位” 我是谁 此刻,您是否敢于发自心底地说出“我就是我”这句话?
也许有些人的自我存在意识较强,但有时也会看不清、弄不懂自己。
“我真想这么做吗?”
“我是发自心底这样想吗?”
“我的想法与别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我与他人有何区别?”
“‘我’到底是谁?”
人们在这样思来想去的过程中逐渐陷入迷茫,越发弄不懂“我”是谁。
产生孤独感与疏离感的根源就在于对“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
当你能充分认清“自我”时,就会从容面对他人的指责,偶尔的犹豫、彷徨也不会妨碍你选择属于自己的路。反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在他人的否定声中逐渐丧失原有的自信,变得随波逐流、盲目屈从,并最终扼杀了真实的自己。虽然我们讨厌这样的自己,不过各位读者都有过类似经历吧。
“知音难觅!”
“我就是个可有可无之人。”
当你认不清自己时,脑中会被这类念头填满,仿佛已丧失了奋斗下去的勇气,内心充满了对人生的失望与感伤。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孤独感与疏离感呢?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
我因何来到世上 耐人寻味的是,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先生也曾抱有同样的疑问。
作家的成长经历稍显曲折,出生后曾两度被领养,9岁时因养父出轨而导致养父母离婚,然后他返回了亲生父母家,但直到21岁时都无法重新加入自家户籍。还有人认为,夏目漱石年幼时曾一度认为祖父母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正因为他成长在如此复杂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一直受困于这道无解难题——“我因何来到世上?”
之后,夏目漱石考入了日本最高学府——帝国大学(即之后的东京帝国大学)的英国文学专业,并于毕业后在高等师范学校担任英语教师,已然成了一名社会精英。
然而,无论是学习文学还是从教,他都毫无兴趣。
在夏目漱石晚年的自传体小说《道草》中,主人公健三有这样一句话:“你到底是为什么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呢?”这也是作者对自己的疑问。大正三年(1914年)夏目漱石在学习院(日本皇族及贵族子女接受教育的学校)演讲时曾谈起:“虽然我明白来到这个世上必须要有所作为,但我依然不知道如何去做,就像一个深陷迷雾的孤独者般裹足不前。”(选自夏目漱石《我的个人主义》)
“我因何而生?”
“不知道如何去做。”
我相信,夏目漱石的烦恼也是当代很多人抱有的典型烦恼之一。无论是文学泰斗还是寻常百姓,都逃不开这个问题。
“他本位”是内心不安的源头 烦恼在继续,我们在跟现实的不断妥协中逐渐成长。
有些人的工作并不如意,但他们会调整心态以博得认可,还会信心满满地规划着未来。然后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发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从而变得更有斗志。也有些人为了家务琐事和儿女操劳半生,即便偶尔感叹“自己的人生价值何在”,但家人的笑颜却让他们来不及多想,继续忙于眼前之事。
但是,对于夏目漱石而言,这个自青年时期起就产生的疑问——“我因何来到世上?”却一直困扰着他。作家在33岁时,被日本文部省派往英国留学,然而他踏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却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既无心游览异国风光,也无心研读文学著作,整个留学生活过得枯燥而乏味。
最终,夏目漱石给文部省提交了一份“白卷”报告书,并被迅速召回国。这次留学经历让作家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甚至陷入了抑郁。
不过,作家在留学期间却有一项重大发现,在此引用其原话。
“我终于发现,正是之前的‘他本位’思想让我像无根浮萍一样随处飘零、惶惶不安。”(选自夏目漱石《我的个人主义》)
夏目漱石由此得出结论:毫无主见的盲从、盲动的“他本位”生活是导致自己内心不安的直接原因。
如果只重视外在而忽略自身价值标准的建立,便很难实现真正的心安理得。
换位思考能带来自信 与“他本位”一词相对的是“我本位”。夏目漱石曾提出“自己为主,他人为客”的理念。
“手握‘我本位’这一词,我强大了许多。……仿佛多年的顽疾终于找到了对症良药。”(选自夏目漱石《我的个人主义》)
夏目漱石身处文明开化期的日本明治时代,他主张日本人不应受制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应坚定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信念。不过,该理论并不局限于欧美和日本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领域。
对于当代人而言,就是不要处处唯他人马首是瞻,要对自身有充分的认识。
换言之,“我有我的人生,你有你的人生”。
对他人盲从并不能换来内心的平和与自信。无论你将别人的观点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也无法使它融入自己的血液,而只会增加内心的不安。
归根结底,自己的梦只能自己圆。
对此,夏目漱石曾说过:“要是没找到‘治病良方’,我的人生将一片灰暗,将永远过着卑躬屈膝、惶恐不安的生活。”
我所倡导的“从众会带来不幸”的观点与此极为相似。
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一种不断思考的能力,去深究那些让自己感到不安的源头。
为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独到的见解尤为重要,只有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才会发现孤独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