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收录罗伯特?亨利的随笔文稿,从艺23年来的书信往来,以及与学生热情洋溢的对谈语录,并附插图50余幅。完整呈现亨利艺术教学的脉络,涵盖绘画创作的概念与技法,艺术研究与艺术鉴赏。处处可见亨利宝贵的专业意见与智慧见解。
作者介绍
罗伯特·亨利(1865—1929) 美国画家、艺术教育家,“垃圾桶画派”领袖之一。亨利首次将法国印象派引入美国,并让多为古典绘画大师重回人们视野,他反对学院派的死板艺术,以都市日常生活为题材,对于美国艺术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他所提倡的艺术理念,启发 了不计其数的知名画家。代表作有《玛丽· 盖勒格》《穿白衣的荷兰女孩》。著有《艺术的精神》(1923)。
部分摘录:
背景的处理 模特一进来,背景就跟着变了。
模特进来之前,墙面本身是前置的独立存在。
模特进来之后,背景被后置,它的存在只是用来烘托人物的。
不要只通过看背景去了解背景的颜色和形状,而要看着模特。看模特时你看到的背景才是画作中该呈现的背景。
背景的美感存在于它与模特的相互关系中,看着模特的时候你就能找到这种关系。
端详你的模特,你在背景上体察到的明度、色调和形状都只是人物的陪衬。
背景前的模特或物品不一样,背景的形状、色调和明度看起来也跟着不一样。
每个绘画对象的特征,都与其背景中的某些特征有着独特的互补关系。
我们选择性地无视不相关的事物。我们并不是摄像机,我们有所取舍。不画画的时候也是如此。当你坐下来与年轻的女孩子交谈,心里想着她有多美,这时突然回过神来,想想她后面是什么背景,你可能想不出来。当然不是说那些不协调的事物突然间都一股脑映入眼帘。当然,你坐在那里(无意识地)想着她的美,其实等于是在一片嘈杂的背景中抽取出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包括她的后方、她的周围以及一切充分烘托出她的美的部分。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对背景视若无睹。当我们开始绘画,却很容易盯着模特身后的背景看,而忽略了整体关系。
我们的兴趣点不同,模特背景中的诸多事物在我们眼中也会随之变化。它们是背景中的原材料,背景是我们意识的产物。
换言之,人物的头部会营造出自己的背景。背景成了头部的延伸,所以画头像时,不光是头部占据的那部分空间,整张画布都被头部所涵盖。
背景是我们刚提到的美丽少女的延续。倘若她的脸上散发着尊贵的美感,那么背景的形式也与我们眼中看到的这种高贵感和谐一致,相辅相成。
倘若她是个俏皮的姑娘,背景也相应地反映烘托着她的俏皮。
哪怕背景一模一样,模特不一样,这种情况也会发生。
物随心转。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我过去住在巴黎一幢房子的顶楼,房间小小的。当年还是学生。原来的住处好浪漫。它是个阁楼间,有面方形小窗户,能看到外面的屋顶和粉色的烟囱顶。我能看到法兰西学院、巴黎先贤祠和圣雅克塔。房间的地砖是红色的,有些碎掉了,缺了几块。房间里有个小火炉、洗脸盆、水罐,还有成摞的画作。有些画挂在墙上,有些画堆在角落落满了灰尘。我睡在折叠床上。多棒的地方。我一天做两顿饭,晚饭出去吃。我曾在两餐之间把卡蒙伯尔奶酪放在窗外的阁楼屋顶上,我泡好咖啡,做点鸡蛋和通心粉吃。我在房间里学习思考、作曲、给家里写写信,满心期待自己有朝一日成为艺术家。
多美好呀。但也有希望渺茫的日子,我的艺术天堂变成了脏兮兮的小破屋,地砖坏的坏,炉烟飞的飞,穷的叮当响,我吃够了卡蒙伯尔奶酪、鸡蛋和通心粉。那些精美的小烟囱顶或者先贤祠、法兰西学院,哪怕是圣雅克塔,对我来说都毫无意义。
实物是背景或环境中最不重要的部分。此外,背景也是环境,因为画背景的时候,你创造的是突显主题的那个空间。这一点请切记。
背景占到最大的一部分是空气。它是模特移动的空间、模特呼吸的空气。
背景的维度至关重要。模特头部两侧和上方的空间会对头部和人物造型的优劣起到很大影响。显然人们不太注意这一点。人物的位置找不准,会看起来变小了,如果人物背后和两侧的空间缺乏纵深,画面势必是扁平的。
我认为背景越简单,对前面的人物越有利,此外,人物刻画得越形象,越不需要丰富背景来给画面增色。
我敢打包票,画家总用金色的椅子是因为他捕捉不到坐着的模特独特丰富的神采,而不得不用椅子来弥补缺陷。这正如戴上三角将军帽也成不了将军一个道理。
背景处理特别棒的画作,让你察觉不到背景的存在。
背景越简单,越见画家功底。要想画面完整又赏心悦目,一定是技法宜少不宜多。
有时候,简单的色调背后隐藏着一整个色彩变化,色彩在一个区间之内的流变,让刻画之物气韵生动,如幻如真,有种不可捉摸的深度。
另一方面,稍微将色调变化一点点就有这种效果。巧妙地选择与人物主色最协调的色调。
不要忽略背景。背景关乎布局。背景与前面人物头部的关系,正如桥墩与桥的关系一样重要。背景起到烘托人物头部的作用。
很多艺术家花费一整天的光景,对人脸改来改去也总是改不好,问题出就出在他忽略的背景上。
随着作画的进行,背景也要相应不断地调整。整张画布都要悉收眼底。做好整体,方有局部。
画面每个元素都彼此作用。人物脸部的一个笔触,或许你也要在足部添上一笔或反过来减上一笔。
培养敏锐的眼光,体察一物对另一物的影响,把握所有事物间的关系。
可能一开始背景已经画的很好了,但画前景的过程中,或许需要对背景重新布局。要等到绘画达到统一的效果,才算是彻底地完成,不然之前的一切都是未成品。
人们习惯忽略背景,要把注意力多放在背景上。
先不要画背景中的物品,它们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存在于画面的唯一目的是对头像或人物起到互补和谐的作用。换言之:你在画背景或背景中物品的时候,实际上画的还是人物头部。你始终还是把目光锁定在头部,背景中的物品在你眼中只是与头部的相对关系。
倘若不这样做,无异于从一个主题偏离到另一个,好像主题各异的多幅画并存于同一个画面。
欣赏自然之物,我们会对其环境有所选择地描述。
欣赏自然之美是门组合艺术。两个人可能都表达了夕阳的熠熠生辉或女子的美丽可人,尽管他们都认可事物的美好,但何为美好,他们心中则各有判断。
两位画家都面对夕阳或女子,在画布上依序记录下他们各自的观感,同题不同法。
伦勃朗的画,些许阴影,寥寥几笔线条,空间感便完整而出,这就是背景,所谓的环境。他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有选择地观看,具有提炼的天分。观赏一下他最简单的画作便可知道,他是提炼的大师(图1)。
背景不好,这画就完蛋了。
每个人物头部都需要有独特的背景。
有些背景仅仅是空气。要画好这类背景,不光要考量好色彩与明暗,也要考量颜料上色的方法和薄厚。
很多背景搞砸就是因为颜料的量不够;这是因为涂满颜料太麻烦,或下笔太重,或似欠斟酌,或没考虑好上色的目的。
有时画家盯着背景看,决定它的色彩、明暗及内容,但没意识到背景多么容易改变,不明白一切都是相对关系的道理,这是最常犯的错误。
玛丽·罗杰斯(Mary Rogers) 对自然的描绘纯粹是发乎于心的。她每次施展画技,皆是有感于事物的性灵,于是赖画笔以外现。
人生中的某些片影,一天中的某些瞬间,我们似乎有了那么一刻出离常规的眼界,可以洞幽察微。之后又悉还现实。幸福感在这一刻最为饱满。最深的智慧亦藏于此刻。
所有人都有达到这种超常境界的天分;但身在这样的时代与环境,能继续有这种体验并将其表达出来的人少之甚少。
陷于此境,有歌从心坎里出,直叫人听上一听。一时诧然。深以为奇。且听后续。然而少有人能沉浸于心中乐音,摸清脉搏。继而理智扰乱,乐音渐至妙不可言的极境时,忽又在冰冷切实的理性中,杳不可得了。它高贵不可方物,并非寻常事物,而我们被打回原形,又做回了凡夫俗子。我们却活在这乐音的记忆里,在理智乏力的时刻,又失而复得。这样的境界,是人类体验的巅峰,正是对这种亲密感受的表达欲,对乐音心声的流露,激发了所有艺术巨匠去创作。
玛丽·罗杰斯便有这样的能力,可以倾听乐音心声,在它的玄妙下创作。她明白此情此境贵不可求,她的灵魂足以掌控心智,这便是她天才的秘密,使得她在任何时候都在心声的驱动下施展画技。她是大师。她的作品是她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刻的记录。她的绘画语言愉快而清晰。(本篇评论刊登于《国际画室》杂志(International Studio),1921年5月)
我要看到房屋的坚实,好像是真的一样。我不关心你的绘图和明暗——那是你的事情。你让我感到房屋的真实,那便是好的,但无论你画的多“好看”,如果这些房屋没有生命力,这画就是糟糕的。
不能只有房屋的轮廓和窗框。我看到的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