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农业起源与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并称考古学三大“起源”问题。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起源”事件。它引发的一连串变革,可与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世界产生的影响相媲美。它是欧洲考古学泰斗柴尔德眼中的“新石器革命”,也是这本书探讨的“史前的现代化”。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完全不同。从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有的地方迟迟不肯出现农业的萌芽?本书介绍了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各种定义和理论方法,利用当今气象站资料模拟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结合考古发现回答了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种种复杂的问题,为我们重现这一变革中的细节。
作者介绍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MU)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农业起源、石器分析、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史前艺术和考古教育等。从事考古学理论方法、考古学史的写作,著有《学习考古》《思考考古》《人之追问》。
部分摘录:
中国农业起源作为一个问题 中国农业起源作为一个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的现状,二是中国农业起源问题本身的构成。有关中国农业起源研究,张弛有过简要的回顾[8],即从本土起源论的确立到稻作农业的探索,再到南北两个中心二元论的建立,目前已有不小的进展,由于研究时间不长(他将《农业考古》杂志的创刊视为一个可能的起始时间),还有许多空白地带,是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从不长的研究历史来看,中国农业起源研究基本围绕驯化物种的发现展开,从追溯其最早的年代到驯化特征的界定,构成了研究的中心内容。考古学界也意识到当前研究的不足。
农业起源和它的早期形态说到底应当是古代文化系统发展的一个部分,如果不能够从史前文化的整体背景上理解,这个课题的研究就难以深入。农业是史前文化发展到最后时期的产物,在它最初发生和发展时期也只是当时人类生计的一部分,只有全面了解史前社会取食经济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才能更加深入地探讨农业产生的机制、发生的过程、初期的形态、不同地区的差别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9]。
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农业起源问题主要由新石器时代考古这个分支来研究,而要研究其文化渊源,就必须了解农业起源之前先民的生活,也就是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新、旧石器时代考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隔,旧石器考古被归属于自然科学研究中,成为地学门类的分支。这种奇特的现实对考古学这两个分支的影响都是弊大于利,尤其是在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显然,不了解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境况,何以解释农业的产生?
旧石器时代晚期,史前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因此研究农业起源的由来,就必须深入狩猎采集生活方式中去。然而,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早已消失,留下来的通常只是一堆不会说话的石制品与有限的动物化石。这并不等于说考古学家完全不能了解狩猎采集者文化系统,民族学材料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研究素材,可以提供非常良好的参考框架,从简单的工具功能类比,到对数以百计的狩猎采集者文化系统的研究,提炼出原理性的认识,可以很好地为农业起源问题做贡献,但是这个领域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基本是个空白。不仅仅因为我们缺乏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主义扩张所建立的丰富的资料库,也因为中国考古学处在历史学的范畴中,对于从属于人类学传统的考古学研究难以接受,狩猎采集者文化适应机理(机制或原理)的研究付诸阙如,因此在研究中国农业起源问题时,更多回答“什么时候”(when)、“在哪里”(where)与“是什么”(what),而不能回答“为什么”(why)与“怎么来的”(how)。
从文化适应机理出发,就不难发生农业起源并不仅仅表现于驯化物种的出现上,它是狩猎采集者文化系统整体上的反应,也就是说,它跟文化系统的其他因子如聚落形态、工具技术、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等相互关联。对考古学家而言,这也意味着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研究农业起源。狩猎采集者的文化系统是多层次的,不同的人类学家有不同的划分[10],不过基本的结构差异并不大,经济方面居于更基础的地位,其次是社会因素,最后是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因素。文化系统的基础是环境,环境对文化系统的作用,一般说来,首先始于基础因素,然后向上层结构发展。就好比说先有农业起源,然后才会有农业社会和一系列农业礼仪、意识形态,而不是相反。
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农业起源问题本身的构成,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中国”,这是一个现代政治概念。史前时代,既没有这个概念,也没有疆域的划分,更多指代的是地理范围,尤其是在自然环境意义上。相比作为农业起源中心区域的西亚黎凡特(Levant)地区,这是一片极为辽阔的区域,面积超出数十倍,包括从寒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从无垠的草原到狭小的盆地、从世界屋脊的高原到广阔的大陆架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境。很难想象这些生境都会同步响应同一种环境或是文化变迁,即便是现代工业社会也做不到。所以中国农业起源问题必然是涉及诸多区域,包含众多差异的问题。不同地域的差异性研究也是本书研究的主要角度。
构成问题的第二个要素是史前农业的形态。就史前中国而言,农业的形态无疑是多样的,每一种形态都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出相应的物种构成、耕种方式、工具技术等。除此之外,我们将会看到,农业起源区之外的狩猎采集者社会,其实也在变化,部分社会接受农业社会的影响,采用了农业,还有的发展出了独特的适应方式。
问题的最后一个层面是关于起源,所谓起源通常的含义是指农业或其萌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时空框架当然是需要考虑的,不过我更强调起源的另一种含义,即我们怎么看待新事物的出现,变化的速度与程度是需要思考的对象。农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怎么从无到有的呢?又是怎么从萌芽发展起来的呢?发展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称为农业呢?这些问题很少被认真考虑过,通常被质变、量变之类泛泛讨论所掩盖,当代科学的进展已经在基本方法论层面上探索这类问题,考古学家也在尝试运用这些成果[11],本书也试图做些努力。
简言之,中国农业起源研究即上述问题,本项研究希望能够拓展中国考古学对农业起源的研究,特别是从旧石器考古领域出发,从狩猎采集者文化适应的机理出发,解释为什么农业能或不能在某些地区发生;与之相应,是从不同区域考虑农业发生及形态差异,注意起源本身的过程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我所采用的方法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