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更少的股票能带来更高的回报吗?
本书给你答案
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
那么——
如何找出这些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
究竟多少算作“少数几种”?
“集中”是什么意思?
到底应该持股多久?
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部在本书中。
作者介绍
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Robert G. Hagstrom)
美盛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董事总经理。他是美国知名的以善于写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而著称的作家,出版了多本投资图书,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芒格推荐的6本投资图书之一)、《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以及《侦探与投资者》 等。
部分摘录:
投资管理的现状:二选一 就现状而言,投资管理行业出现了两种相互对抗的策略:主动管理型投资和指数型投资。两者呈现出拉锯战状态。
主动管理型的投资经理会不断地大量买进、卖出股票,他们的工作是取悦客户,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持续地胜出市场。假如有一天客人随便使用一个衡量标准,问:“我的投资与股市大盘相比如何?”如果得到的答案是正面的,那么客人就会将钱继续留在基金里。为了保持领先的地位,主动管理型的投资经理往往试图预测未来半年的股市走向,并不停地调整投资组合的持仓,以便从其预测中获利。平均而言,今天普通股共同基金的持股品种超过100种,换手率达到80%。
与主动管理型投资相对的是指数型投资,这是一种买入并持有的被动投资方式。组合持有一系列多元分散的股票,被精心设计以模仿一个特定的指数,例如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
与主动管理型投资相比,指数型投资出现的时间较短,并不那么普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指数型投资方式已经完全成为一种独当一面的投资策略。这两种方法的支持者相持不下,都希望看看谁能在最后取得较高的回报。
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们认为,凭借自己高超的选股技巧,他们可以战胜指数型投资策略。而指数派则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他们得到了近年来历史数据的支持。一项追踪跨度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从1977年到1997年,能够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权益类共同基金比例下降得十分显著,从早期的50%下降到最后4年的25%。自1997年以来,情况更为糟糕。截至1998年11月,90%的主动管理型基金没有跑赢市场(平均跑输标准普尔500指数14%),这意味着仅有10%的基金跑赢了指数。1
今天普遍流行的主动管理型投资方式,将来跑赢标准普尔500的机会不大,因为机构基金管理人每年都会疯狂地买进卖出数百只股票。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机构基金管理人自己就是市场本身。他们秉承的基本原理就是:今天就买入预计很快可以抛出获利的股票,不管它是什么股票。考虑到金融世界极其复杂的特点,这种逻辑的致命缺陷在于:准确预测是不可能的。(参见第8章对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描述。)进一步动摇这个摇摆不定的理论基础的,是活跃的高频交易所带来的内在固有成本,这种成本降低了投资人的净回报。当我们对这些成本进行分解归因后,可以清楚地看到,主动管理型投资方式自己制造了自己的失败。
指数型投资由于没有产生同样的成本支出,在很多方面优于主动管理型投资。但是,即便是最好的、处于巅峰状态的指数基金,也仅仅只能产生与股市大盘相同的净回报。指数型投资者所获得的回报不会比大盘差,但也不会比大盘更好。
从投资者的观点出发,上述两种投资策略所隐含的吸引力是相同的:通过多元化降低风险。通过持有不同行业、不同市场板块的多种不同股票,投资者希望创造温暖舒适的安全垫,保护自己远离可怕的损失,以避免将所有的资金放在一个板块上,最终遭受灭顶之灾。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这样想:在一个多元化基金中,有些股票会下跌,有些股票会上涨,让我们祈祷,后者的所得能够抵消前者的损失。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相信,当投资组合中不同股票的数量增加,获利机会将随之变大,持有10只股票比持有1只股票好,持有100只股票比持有10只股票好。
根据定义,指数基金是多元化的(如果它对应指数的构成也是多元化的,通常也的确如此)。传统股票型共同基金持续运作着超百种股票,也提供多元化投资。
我们听到“多元化”这个词太久了,以至于对它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已经变得麻木。这个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业绩平庸。尽管主动管理型和指数型这两种投资策略都可以提供多元化,但通常而言,两者都不可能产生杰出的回报。如此一来,聪明的投资者必须问他们自己一些问题:对于这些平均回报,我是否满意?我能不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