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们每天都会解决很多或大或小的问题。但即使我们在解决问题方面有过如此多的实践,为何在做简单的决定时依然举棋不定?更遑论找出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难道注定只能这样吗?有哪些实际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更高效和更有创造性地思考?在本书中,爱德华·伯格引导我们如何通过运用简单且高效的思考方法来学习创造性地解决脑力题,以更好地解决现实世界里的问题。
本书讲述的技巧包括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失败并再次尝试以及转换思维方式,然后通过有趣的文字和脑力题帮助你练习这些技巧。其目的并不在于让你快速地解决每个谜题,而在于帮助你尽可能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随着你更深入地探索这些谜题,你的思维方式便会发生改变,这能够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富有想象力且充满创造力的思考者。
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思考者对任何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包括学生、商人、专业人士、运动员、艺术家、领导以及终身学习者。
本书是一本通过脑力题改变思维、成就更好的自我的书籍。对于任何希望学习如何采用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无数难题的读者而言,这本书能够为他们带来欢乐,使他们从中受益。
作者介绍
爱德华·伯格(Edward B. Burger),美国西南大学校长,曾任威廉姆斯学院教授,贝勒大学副教务长,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和商业顾问。他曾发表过近70篇学术作品,在世界各地参加过500多场演讲和研讨活动。他的学术作品为他赢得了很多荣誉,并获得了英语国家最重要的教育奖项。
部分摘录:
现今,正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经济意义,尤其是与日益攀升的教育成本和实际存在的教育需求减少相关的话题,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然而,这些甚嚣尘上的讨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即供应。正规教育能为我们带来何种收获?这种收获与投入的时间和金钱相比是否值得?实际上,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我发现“正规教育”一词尚无明确的定义。
正规教育已经成为人们追求一纸文凭(印刷精美的羊皮纸配浮雕印刷拉丁文字的学历证书)的一种范式。该证书和它所代表的学历(如高中、大专、本科以及其他学历)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并决定我们的起薪。为了获得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收入,这张羊皮纸必不可少,因此,它已经成为正规教育的“硬通货”。学生要求获得投资回报,学校教职工、行政人员,家长和课程就投其所好。甚至从学生和老师的言谈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基本公理,即我必须搞定这一要求,我需要熬完这门课程。这种言语透露出一个更令人遗憾的真相:正规教育已经沦为一种跨栏训练,在该训练中,我们需要跨越大部分单调乏味的重重栏杆和障碍,以获得第一份工作。
这一现实导致很多人,从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到立法者再到学生,都希望缩短为获取一纸文凭而必须忍受的漫长的折磨。如果文凭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我倒是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每个新生儿出生时即为其打印并颁发一张文凭,然后任务完成!
然而,影响深远的正规教育应该是一段能令人真正蜕变的体验旅程,因此不能急功近利。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经历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并进行反思,尤其是在心浮气躁的当下,个人电子设备上充斥着各种真假信息,不断扰乱我们的心神。在我看来,文凭和第一份工作并不是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最终目标。相反,实现个人成长的求知之旅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接受富有成效的正规教育之后,第一份工作并不重要,接受教育这一过程本身才是关键所在。
因此,找到职场起点只是这段让人终身受益的重大历程的一个重要结果。
此外,求知之旅越丰富、越有意义,初次就业的效果就会越理想,未来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淘汰的时代,今天某项固定的技能,到了明天可能就成为明日黄花或变得毫无用处。要确保职业生涯始终前程似锦,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追求个人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真我。这需要我们探索多样化的思维格局,从整体审视全局,然后发现自己真正的求知欲和信念。
只要焦点正确并一以贯之,我们就能通过正规教育开启意义深远的探索之旅,在知识与思想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这里所说的“焦点”不仅仅是思考某个问题(那只是浅尝辄止),还需要对该问题寻根究底,也就是说,首先要学习和吸收在问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思路,然后有意识地实践这些思维方式并将之应用于生活的其他领域,从而通过真正互联的实践过程将各种想法串联在一起。
光坐等良机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主动出击,寻求并抓住各种机遇——这既不简单,也不轻松。高强度的学习通常都不轻松。在追求深度理解的求知之旅中,我们无法替你铺平这条坎坷之路,从而使你的旅程更顺利或有捷径可走。
稳妥可靠又有意义的求知之旅不应该是一份不经大脑、随意列出的待办事项清单,这种清单仅仅意味着可以随意画掉某项内容,然后继续下一项。也不应该是一堆相互隔离的孤岛式主题、事实、数字、理论、算法和方法论,其中大部分内容会很快被遗忘。
真正富有成效的教育,其目标是打破常规,即对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及自我的基本假设提出质疑,并在探索世界和探索自我的旅程中获得更深刻的领悟。也许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很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律师,我们需要通过求学之旅推动自己前行,并发现它最终会将我们引向何方——没错,我们最初的计划可能会被打乱,我们也许会成为数学家、大学校长或其他全然不同的身份。实际上,在身心发育成熟之前,就要为今后的发展做出长期规划,这很容易出问题。
我们应终生秉持乐于求知的态度,在求知之旅中找到意想不到的新方向。有影响力、有意义的教育,是为了实现个人蓬勃发展、终身成长,进而改变个人。这种个人转变并非颠覆式的,不是重组DNA,然后变成另外一个人,而是潜移默化的渐进式提高,也许在短期内很难衡量其效果。
当人们对高等教育抱着传统的甚至更低的期望时,美国西南大学巧妙地逆势而为,承诺致力于实现促进有影响力、有意义的正规教育发展的愿景。我们承诺开展探究式主动发现型学习和试验性教育,通过这一史无前例的承诺,我们将继续打造关注学生们精神生活的独具特色的课程。
2017年2月,美国西南大学全体教职员工一致同意开发设计新课标,该课标承诺在每门课程中会专门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不仅要求他们对教学资料进行思考,还要求他们寻根究底、彰往考来。通过对某个问题深思熟虑,学生们会发现这种超脱问题本身进行思考的方式的效用和妙用。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视角,以更丰富、更敏锐以及更密切的方式观察世界。
现在,每次上课时,老师都要求学生们将一个领域中的思维方式应用于其他领域,从而拓宽这种思维方式的应用广度,在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也许,在艺术史课程中为鉴赏艺术作品而反复磨炼所形成的思维,将帮助学生在生物课上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膜中可能被忽视的细节。也许,数学课上研究的某种模式,将帮助学生在文学课上发现诗歌中隐藏的结构和细微差别。
建立联系需要反复练习,最初的尝试通常比较保守,多少有些肤浅,但我们绝不能就此放弃。智力发展源自练习和耐心,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在美国西南大学,我们把这种不拘泥于课程教材的思维方式以及有意建立联系的独特承诺称为“派迪亚”(Paideia)。古希腊语“Paideia”一词原指通过我们今天的“文科和理科”对社会成员开展的教育。在美国西南大学,它是我们承诺将课程教材嚼烂吃透并将这种思维方式与课程外的各种观点和知识相关联的代名词。这种思维训练所带来的经验教训将影响我们一生,也可以被广泛采纳和应用于各个层次的学习。
今天,在我们的校园里,当学生独立发现被其他人忽视的某种联系时,他们经常会惊呼,“我刚刚体会到了派迪亚时刻!”——这是领悟知识真正的含义、获得更深刻理解的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们独立发现那些可能会被忽视的真相,他们让被忽视的问题大白于天下——这正是独立思考与创新的核心所在。
在每堂课上积极运用上述思维方式,并将思维训练与生活实践相连之后,美国西南大学的学生获得了融会贯通的求知体验,这种体验为他们接下来在各自所处的领域和自己的世界里创造价值并发挥重大作用做好了铺垫。
欢迎你来创造属于自己的顿悟时刻(派迪亚时刻),并始终牢记,对于教育和终身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