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养老革命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仅是人口结构的调整,更关系到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
2021商业重启 我们使用了诸如“猛烈”、“见证历史“、”前所未有“等形容词描述心惊肉跳的2020年,在这激越的浪花中,商业嬗变。2021年每个人都瞭望着远潮汐究竟奔涌何方,并探寻着前路。
企业家的信念感 相悖的商业理念可以形成一种张力,构成商业话语的灰色地带,他们关乎企业家的商业哲学,更关系着一代企业家的内心秩序。透过企业家的迷茫与焦虑,叩问不同认知判断,找到自己的信念感。
国货新生 新冠疫情蔓延以后,全球产业断链,大型经济体中唯一保有完整工业产业链条的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器,更是让我们的消费自信、文化自信传遍了世界,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国货崛起,势不可挡!“
青年志 今天,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让这些青年知道知识的力量,他们的进取和欲望以更从容有序的方式来实现;他们无国界,可能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与世界在互联网任一高度平行,并同时发声;他们无禁忌,不迷信成功学和所谓大师,一切人一切事都可以轻松解构,转化为表情包;他们一边厌恶精致的利己主义,一边崇尚扁平化的个人管理。观察中国商业青年的崛起之路,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个时代留给年轻人的机会,看到在新的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时代浪潮下,凿出的裂缝。
产业互联网中场 当下,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显现出了一种不可逆的、必然的趋势:知识逐步地共享化。
大变局 我们正经历着的时代既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局势深刻调整,大国间的关系日趋复杂,这注定是对人类的一场大考。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时刻,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理解百年变局之“变”?如何应对新格局、新时代的挑战?
企业非正常死亡实录 查理·芒格曾说:如果我知道我会在哪里死去,我将永远不去那里。死亡是一个过程,而非仅仅是一个结果。孕育、出生、成长、衰老、死亡,抑或是突如其来的变故,生命有周期,企业亦如是。每天都有无数企业在诞生,无数企业在死去,渐渐堆积出一座企业的坟场,每具白骨都在述说着着自己的故事,死因各异、死相百态。在膜拜传奇的同时,本期策划将带您去抽丝剥茧那些企业死亡背后的故事,以敬畏之心去读懂死亡,参悟生的智慧。
“坐标”里的城市 存量时代,终极博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城市竞争的存量时代,二线城市拼杀惨烈。总有新的城市脱颖而出,实现城市体系的跃层升级;也总有一场又一场明里暗里的竞争,造就城市间的瑜亮情结,在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成就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让城市竞争的对标式发展成为一股时代热潮。
新纪元试炼 时代是封神台,亦是修罗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大时代给予了普通人大机会,一战封神者有之,饮鸩埋骨者亦有之。中国商业社会经历了几次造神运动,也见证了不止一次的诸神黄昏。那些发生过的,还没发生就结束的,抑或是即将发生的跌宕,见证了时代的巨力与个人的奋激,亦见证了商业的多变与叵测。
共同富裕新征程 改革开放40年,已经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1.6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大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然而,伴随着野蛮生长时代的过去,最近几年一些被高速增长掩盖的巨头垄断、产业结构不均衡、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要保持住来之不易的成果,保持可持续的发展,任何国家和社会组织的贫富差距都不能过大,这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正义和道德问题。
入世20年:中国经济进入“无人区” 入世20年,世界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给世界带去了什么?从一开始的“狼来了”,忧虑中国的工业内环境会受到致命冲击,到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开放市场,中国在全球化中获益良多。当美元的镰刀划过世界的血管,却没能造就一个更强大的美利坚。中国正在逐步融入全球市场,重塑外贸版图,如今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更多的方面展现出了领导者的姿态。对于领航者而言,前方只有无人区。过去,跟随、复制、拿来主义的追赶模式正在崩坏,创新增量的时代正在到来。中国经济的未来20年,指向何方?
作者介绍
由商界杂志社主办的财经类杂志,是一本以倡导优秀商业文化和创业精神为特色,以“报道商界动态形势,揭示商界深层问题,汇集商界经营之道,反映商界丰富人生”为宗旨的商业财经月刊。
《商界》杂志以广大中小生意人、企业经营者以及企业各层级员工在市场经济实动中成功的方法、失败的教训、有益的经验、规范的操作、生活的甘苦等为主要内容,文章以纪实和故事两种风格为主,坚持通俗性、可读性为前提。
及时报道市场经济走势和行业态势,全面陈述分析企业各具体环节的运作方法和应变技巧,提供新的生意信息和策划案例,深入刻画生意人生的酸甜苦辣。
部分摘录:
银行何以“大而不能倒” 一家银行的倒闭将对经济运行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大型银行更是如此。
文/陈志武 耶鲁大学 金融学院教授
在当今世界,熟知“大而不能倒”的逻辑极其重要:如果你规模小,就只能听别人的;而如果你规模太大,别人就必须听你的!这就是“规模制胜”的简单道理。
大型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银行的倒闭,往往会给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经济和社会带来挑战,威胁社会稳定。
如果一家银行倒闭甚至是在可能倒闭时,都会引起储户的挤兑和恐慌,然后波及其他银行等等。所以,1930年代开始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只是存款保险有金额限制,只能覆盖部分存款,超出上限的个人储户和企业储户的资金就得不到保障,将很难收回。
因此,银行倒闭会给成千上万储户带来直接损失,也会给银行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股东带来数千亿元的投资损失,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其次,一家重要银行的倒闭,容易引发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连环倒闭。即使没有传染式挤兑,也由于各金融机构之间往往有大量的相互交易,比如各类金融衍生品契约,倒闭银行作为相对交易方的金融合同要么无法履约,给其他交易方带来损失,要么就被冻结,等待漫长的破产清算。
在这种时候,倒闭银行和其他受牵连的金融机构会甩卖大量金融资产,这必然导致多类金融资产价格大跌,让持有大量此类资产的金融机构也遭受重大损失,也面对破产倒闭风险。这就是所谓的大型金融机构“复杂而不能倒”。
再次,就是会严重挫伤实体经济。一旦银行系统出现冻结,银行的借贷、结算以及其他银行业务就都会收紧,没法正常开展。
银行的供血是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如果一家重要银行倒闭,那么其他银行也会变得非常谨慎,暂缓给企业和家庭提供新贷款、加速收回现有贷款,或者缩短信贷期限、改变贷款条件。银行供血功能的收缩迫使企业压低投资甚至减产裁员,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系统性风险指的是对金融稳定产生威胁的风险。这种威胁会涉及到金融系统的绝大部分,也会波及到整个经济。由于担心大型金融机构倒闭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很多国家都会强化对银行的监管,也对濒临破产的大银行提供救助。这就是“大而不能倒”。
从维护金融稳定、避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看,救助大型银行免于倒闭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救助大型银行的代价是什么呢?
最主要的代价就是道德风险以及由此制造的更大风险。
“大而不能倒”问题的本质是,大型银行的债权人和股东相信,银行将会受到政府的援助而不会倒闭,他们的资金放在大型银行是安全的。于是,他们就会放松对银行的监督,因为反正有中央政府的保护。
就这样,“大而不能倒”银行将会发放风险很高的贷款,并在其他高风险业务上下赌注,从而让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这种不良行为就是“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
一些学者研究日本的银行借贷行为发现,由于政府的援助,日本的银行易于将信贷资源分配给财力低的借款者,而这种行为助长借款人变差、没动力做好事情。总之,这些行为使资源配置到低产出领域,阻碍经济增长。
如果政府无法将救援大型银行与改革金融机构结合起来,救助行为只会鼓励大型银行重复高风险运作,损害社会资源。
在中国,相应监管部门和央行都积极推动改革,以稳固整个金融体系的自我调剂机制,规避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