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智慧大脑-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022年6月27日

简介

智慧是对衰老的补偿吗?
还是靠后天努力得来的奖赏?
当大脑老化时,如何保持高水平思考力,让心智变得更强大?
人人都是脑力消耗者,这种消耗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寿命越来越长,大脑却越用越老。长寿时代,我们该如何极效开发大脑资源,对抗增龄性脑衰退?
本书以相当独特的角度,探讨了大脑老化以及认知衰退的话题。在这个充满认知焦虑的当下,艾克纳恩·戈德堡为我们带来一个富有冲击力的证明——增龄性脑衰退不可避免,但是会在其他方面给予我们补偿,那就是在年龄增长的同时带来智慧增长。过去一生所累积的认知和经验构造出丰富的模式识别机制,在应对问题时帮助我们快速调用解决方案,从而让思考变得毫不费力。
书中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了智慧是怎样形成的,也针对认知衰退给出了硬核解读。智慧通常与老人挂钩,但是年老并非一定等同于智慧。怎样的认知训练才能塑造终生可用的超强大脑呢?书中列举了历史上直到晚年依旧能够做出巨大成就的艺术家和领袖,用他们的事例给出有力的佐证,那就是年轻时用脑越活跃,越能建立更丰富的模式识别,而模式识别往往是*效、*有力抵抗大脑衰退的认知途径。

作者介绍

[美] 艾克纳恩·戈德堡(Elkhonon Goldberg),享誉国际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师从20世纪俄裔神经心理学大师卢里亚。现为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成员,同时担任卢里亚神经科学研究所(Luria Neuroscience Institute)负责人和纽约大学医学院临床神经学教授。
戈德堡著有多部广受赞誉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代表作《智慧大脑:高水平思考的大脑认知训练》(The Wisdom Paradox:How Your Mind can Grow Stronger as Your Brain Grows Older)、《创新大脑》(Creativity:The Human Brain in the Age of Innovation)、《决策大脑》(The New Executive Brain:Frontal Lobes and the Civilized Mind)。

部分摘录:
这就是大脑 多数人认为智慧、能力或专业知识不属于生物学范畴,但事实正好相反。一般来说,大部分人模糊地知道心智是大脑的产物,但很难理解两者的紧密联系。尽管在抽象意义上接受了心智与大脑的联系,但多数人并未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其加以理解。这要归咎于“身心二元论”的顽固影响——与勒内·笛卡儿密切相关的一种哲学教条(尽管有些哲学系学生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公平),它强调大脑和心灵互不相关,且心灵独立于肉体而存在。论述这一课题的作品多如牛毛,比如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rtonio Damasio)的《笛卡儿的错误》(Descartes’E rror:Emotion,Reason,and the Human Brain )以及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的《白板:科学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The Blank Slate:The Modern Denital of Human Nature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无法理解“心智是肉体的产物”这一观念,结果激发出关于矮人—— 一个小生物坐在我们的大脑里努力思考,以及“鬼魂作祟”——的生动想象。我曾在前一本书《决策大脑》(The New Executive Brain:Frontal Lobesina Complex World )中哀叹,即使“今天的文明社会不再相信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我们仍旧处处受到这种旧观念的掣肘”,并且在涉及我们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时难以完全接受心脑一体的观念。
我惊讶地发现,甚至备感震惊,人们的这种理解是多么脆弱和肤浅。几年前,我和一些同事推出了一个关于大脑教育的研习班,名为“心脑研究所”。研习班的目的是向公众普及脑科学的基本知识、大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心智的影响,还有目前对各种脑疾病的治疗方法。令我们大为吃惊的是,公众的反应通常是不理解。我不止一次听到“大脑和心智有什么关系”这种夸张的问题,简直难以置信。还有一次,我在一场关于记忆的公开讲座里提到了大脑,听众提出了一个问题,其中的惊愕远远多于好奇:“记忆和大脑有什么关系?”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在受邀参加一个有关成功秘诀的高级研讨会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研讨会成员都是取得过辉煌成就的国际名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企业领袖、奥运冠军、知名艺术家以及备受关注的政治人物。这些各自领域内无可争议的“冠军”一个接一个走上讲台,分享他们的成功秘诀。大家很快得出一致结论,成功的关键在于两种要素的融合:其一是特殊才能,其二是性格特征,比如内驱力以及专注于崇高目标的能力。与会成员一致认为,特殊才能是取得重大成就的必要前提,也是少数人生来就具备的天分。毕竟,人们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努力并不能让你变成莫扎特、莎士比亚或爱因斯坦,而成功的其他要素,比如动力和雄心,则“取决于个人”。发言者相继这么说道,仿佛他们都是游离于肉体之外的精神存在。[最新电子书免费分享社群,群主V信 1107308023 添加备注电子书]
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试图传达这样一种观念:“内驱力”和“专注于崇高目标的能力”同样属于生物学范畴,起码部分如此,而人们在这些特性上表现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的大脑差异。正如以往对其他听众说的一样,我坚称性格并不能脱离大脑而存在,它其实是大脑的产物。
我的发言引发了一阵沉默,随即是一阵不安。几分钟后,研讨会成员中一位国际知名的杰出外交家评论说:“戈德堡教授,你的发言很有意思,但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头脑,不是大脑。”
我一边惊诧于这名知识分子堪称无知的评论,一边思忖如何为心智和大脑的联系进行有力的论证,但出于社交而非智力方面的原因,我决定不再争辩。
我想传达这样一个简单的信息:你的身体做出的最轻微的动作都要调动特定的肌肉群,与此相同,看似毫不起眼的脑力活动也需要调用大脑的资源。而最简单的脑力活动也可能会因脑部疾病受到破坏。因此,当我们开始谦逊而坚韧地探索不同人生阶段的心智发展以及智慧的本质时,我们必须将其看作与大脑相关。借用一句政治俗语,本书的主题可以称为“这就是大脑,傻瓜”。请别在意这种措辞。
大脑老化是否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我愿意用尽我这颗老化大脑的所有活力来证明一个观点:正是年龄赋予心智增龄以优势。这是本书的核心要旨。
别再以为大脑老化、心智增龄必然意味着脑力衰退。心智增龄也会带来好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能会失去记忆力和持久注意力,但也可能得到智慧,或者至少是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这两者没有一个会受到讥讽。心智老化的得失是渐进形成的,而非一蹴而就,它们都植根于大脑的活动。关于心智老化不良后果的书籍已经足够多,因此本书将致力于探讨心智老化带来的收获,以及得失之间的平衡。
我们的文化偏爱事事圆满。由于年轻时经历过更为严酷的环境,我至今觉得这一点十分可笑,尽管我已经在美国生活了30年。最近几年发生过一起重大灾难事件,我记得我看过事件发生后的一次电视采访。专家干巴巴但准确地描述了当前的问题,这时采访者——著名的电视主持人——带着一丝不耐烦甚至是高高在上的语气说:“你能说些什么来安抚美国公众吗?”我心里想:“真是有趣的文化习语!‘给我一个幸福的结局!’否则后果自负!”
安慰并不总是一件好事。可以这么说,人们总会遇到生老病死,从长远来看,警告更能起到刺激作用。而在老龄化问题上,公众已经受到了警告。我们经常听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听说神经侵蚀 [1] 、健忘和日渐加重的精神疲劳。很不幸,这些疾病的确存在,但我们也该听一听好的消息——真实存在的好消息,而非虚假的“安慰”。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