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狄金森原诗语言简洁而意义深邃,这对于其诗作的中文翻译要求极高。本版狄金森诗选由先锋诗人苇欢翻译,整体遵循选译狄金森最为知名、大众的诗歌。
《孤独是迷人的》在由“磨铁读诗会”2018年出版的狄金森诗集《灵魂访客》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及内容扩充,采用中英双语,并特邀诗人沈浩波先生撰写万字长文导读。在赏析狄金森独特美学观念的同时,读者亦能对狄金森所在时代的诗歌创作潮流有所了解。
《孤独是迷人的》收纳于磨铁经典第一辑“发光的女性”。本辑所选5部作品(《小妇人》《简爱》《一间自己的房间》《形影不离》)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呈现出一条关于女性自我发现、丰富和创造的历史脉络。
作者介绍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美国传奇女诗人,自25岁弃绝社交,终身未婚。在孤独而繁琐的生活中写诗 30年,留下诗稿1700余首,生前却鲜有诗作发表。狄金森诗歌思 想深邃,极富独创性。她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与惠特曼一起并称为美国最伟大的两位诗人。
部分摘录:
“我为美而死”——关于狄金森的诗歌 沈浩波
一、她的灵魂是她的侣伴 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侣伴——
然后,关上门——
忠于内心神圣的选择——
不再抛头露面——
不为所动,她看见车辇,停在——
她低矮的门前——
不为所动,即使君王拜倒在
她的石榴裙边——
我了解她,于茫茫人海中——
选择了唯一——
从此心无杂念——
坚如磐石——
这是艾米莉·狄金森写于1862年的一首诗,这一年她32岁,正处于创作欲望空前旺盛的时期,其写作风格也越来越坚实。狄金森一生存世的作品约1800首,写于1862年的就多达366首。狄金森诗歌的诸多重要元素,如创作风格、美学元素和精神特性,在这一年都已喷薄而出。
这首《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侣伴》(狄金森的原诗并无标题,本文引用的诗歌均为诗人、翻译家苇欢的译本,她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代标题)就是她的一首典型作品,既体现了狄金森诗歌的精神特性,也展示了其代表性的形式特点和美学风格。
狄金森始终在“向内”写作,在内心世界“发生”诗歌。她的诗歌与18世纪和19世纪占统治地位的那种表现对外部世界(历史、宗教、人物、爱情、自然)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浪漫主义诗歌有本质区别,也与19世纪后期法国诗人们通过通感、隐喻和暗示,融合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最终以隐晦神秘的象征方式展现诗人内心隐秘情感的象征主义诗歌大相径庭,当然,与1920年以后开始大行其道的现代主义诗歌看起来也不一样(但从更本质的美学特点来说,狄金森提前60年进入了现代主义)。狄金森的大部分诗歌,都是直接的、全然的、纯粹的“向内”写作,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部世界的象征物。
更为奇特的是,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象征主义,本质上都是高度抒情化的写作。无论是对外部世界抒情,还是放大和展示内在情感,都是建立在情感、情绪层面上的写作。但狄金森的写作不是,狄金森是在探索、在提问、在试图给出答案、在确认自我。这是一种高度敏感的理性和一种直达本质的感性。
事实上,无论是象征主义的鼻祖波德莱尔(1),还是与狄金森共同被视为现代主义诗歌先驱的惠特曼(2),都没有也不可能摆脱浪漫主义风格的烙印。但狄金森很快就摆脱了这种几乎无处不在的影响,并且完全无视了维多利亚时期英语诗歌的所有清规戒律(在这一点上,我甚至相信,她是一个自觉的反叛者)。在1860年之后,尤其是进入1862年之后,她的作品中就已经很少有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了。她写出了一种和整个世界的其他诗歌都不一样的诗歌。这是一个奇迹,在世界诗歌史上绝无仅有。她的很多写法直到1920年以后,才被现代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们,如庞德(3)、W. C.威廉斯(4)等人重新发现和倡导。
这种不可思议的独特与狄金森不可思议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她在25岁以后,就过上了闭门不出的幽居生活。在狄金森去世的前五年,她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名叫梅布尔,是狄金森的哥哥奥斯丁的情人。梅布尔仰慕狄金森的才华,经常在狄金森家里为狄金森弹奏钢琴。狄金森静静地坐在二楼的楼梯口倾听,请仆人为梅布尔送一束小花,一笺便条,或者一首抄写的诗。狄金森去世后,梅布尔以狄金森知音好友的身份,费尽心力为狄金森编辑诗集、寻求出版,是狄金森诗歌得以传播的第一功臣。但她始终觉得尴尬的是,她们相处了五年,一直在灵魂层面沟通,甚至同处一屋,却从来没有见过面。幽居得如此彻底,若无非凡之灵魂怎么可能?
狄金森在她二楼的房间写诗,写字的桌子就摆在窗前。桌子很小,只够放一张信纸。透过窗子,能看到家里的花园。花园里,有她侄子和侄女小时候奔跑的情景。据她的表妹路易莎·诺克斯回忆,很多时候,狄金森喜欢在厨房的储藏室里写诗。这就是狄金森25岁之后生活和思考的世界。很幽闭吗?往外部世界看,的确如此。但是狄金森却把目光更专注地朝向了“内部”,朝向了“灵魂”,这灵魂的内部因此便扩展成了一个世界,一个生动的、雀跃的世界。
狄金森好奇地探究着这个世界的一切真相。她有无数的疑问,并尝试对这些疑问做出回答。她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居民,是唯一的提问者,也是唯一的回答者。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但无论她是否犹疑不决、苦恼困惑,无论是肯定的答案还是否定的答案,都直接构成了诗。没有比这样的诗歌更坚决的诗歌,她不是写给任何其他人看的,丝毫不需要矫饰和表演。这是最诚实的诗歌,抵达生命之真实。
《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侣伴》正是这样的诗。狄金森并不孤独,她拥有自己的灵魂——这忠贞的、坚如磐石的侣伴。狄金森在“向内”的凝视中,看到了自己的灵魂,看到了灵魂和自己的关系。
狄金森这种“向内”的写作,必然使得她的写作主题高度形而上,高度抽象。但她在处理这些形而上的、抽象的概念和主题时,体现了高度创造性的写作智慧——她用非常先进的写作技术解决了形而上写作容易流于空泛和虚浮的难题。《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侣伴》,就展现了其高超技艺中的一种——将抽象具体化,赋予形而上以形而下的身体。
“灵魂”,本是一个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在诗中却成了一个独立的人格体。她把灵魂直接当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当灵魂成为一个鲜活的“人”,就拥有了情感、动作、情境、场景,抽象瞬间变得具体。这使得狄金森的形而上主题没有陷入高蹈和漂浮,而是变得清晰、可把握。如此高超而现代的诗歌技法,出现在1862年,一个当时无人知晓的女诗人的某张便笺上。洞悉诗歌写作秘密的人,会知道这是多么神奇的创造。
在1861年,狄金森即写过一首以“希望”这一抽象名词为主题的诗,采用的是同样的技法:
“希望”长着翅膀——
栖落在灵魂深处——
唱一曲无言的歌——
永不停歇,永不——
狂风中听见,悠扬的乐曲——
咆哮的风暴——
让这只小鸟进退两难
它温暖过许多人——
我曾听见它的歌,在最寒冷的地方——
在最偏僻的海上——
然而,身逢绝境,
它也不曾,向我索要一颗米粮。
正因为狄金森有“灵魂”这一坚定的侣伴,所以她永远能听到“希望”的鸟儿在心中歌唱。这使得她虽然幽居在家,足不出户,却并没有将自己的写作变得幽闭和枯索。恰恰相反,她的写作总体上倾向于开阔和明亮,饱含着对人世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在这首《“希望”长着翅膀》中,“希望”鲜活得如此具体,因为狄金森真的听到和看到了它。
狄金森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当我惊艳于她如此天然而高超地在诗歌中表现抽象与具体时,不由想起了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塞尚。他也是一位孤僻的怪人,在其后半生的创作中,同样以惊人的方式处理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二、她的内在是一座剧场 我看不见路,天堂被缝起——
我感到门柱在闭合——
地球颠倒了两极——
我触摸宇宙——
它接着向后滑,我独自一人——
如球体上的斑点——
在圆周上行走——
听不到半点钟声——
这首诗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意象和事件。它像不像一出现代派的戏剧?由短短八行构建的戏剧,一幕完全的“内心戏”。在狄金森此刻的内心里,有天堂——具体的天堂,有具体的形状,被缝起的天堂,门柱在闭合;有地球,颠倒了两极的地球;更有宇宙,具体的宇宙,宇宙在向后滑。狄金森将她的恐惧感真实地写成了具体的内心事件。这种将内在的情感意象化、形象化、场景化、事件化甚至戏剧化的表达方式,在狄金森的诗歌里比比皆是。通过意象和事件来呈现诗意,对狄金森来说,已经是写作的常识——而世界诗歌对此的认知,还要到下一个世纪才出现。
狄金森运用的这种写作方式,已经不仅仅是处理抽象与具象的关系了,不仅仅是给情感赋形了,而是它还使情感成为事件,成为戏剧。这种美学,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显得先进。
1862年,狄金森曾经做过唯一的一次尝试,试图与外部的诗歌世界“发生关系”。她将几首诗歌寄给当时的一位文学专家——希金森。后世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是狄金森对于自己的创作初具自信后,希望发表自己诗歌的一次努力。但这遭到了希金森严苛的批评,希金森认为她的诗歌缺乏控制,并建议她不要急着发表。好一个缺乏控制,狄金森当然不会允许其作品像彼时在美国占绝对主流地位的那些平庸诗歌一样受制于种种清规戒律,她生来就是陈腐美学的反抗者;好一个不要急着发表,从此狄金森就再也没有寻求过发表,直到去世。
这是一次典型的明珠暗投,是平庸者对天才的无法理解。最初读到这个典故时,我也曾在心里怒骂希金森之蒙昧昏庸,让狄金森未能更早地为世人所知,未能更早地对世界诗歌产生影响。但我当然也明白,一个诗人过于领先于时代,无论如何她都将注定孤独。就算希金森真将她的诗推荐或发表于杂志,又能怎样?被讥讽和嘲弄恐怕才是常态。尝试失败后的狄金森从此更坚定地摈弃了她的时代,决绝而纯粹地沉浸于自己的内心,遵循自身创造的美学,这才缔造了世界诗歌史上惊人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