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最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最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
作者介绍
盐野米松
1947年1月1日出生于秋田县角馆镇。秋田县立角馆高中毕业后赴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应用化学科学习。用三十年时间走访全日本,对各地的手艺人进行采写,用手艺人的语言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技艺。在日本作家中被公认为采写第一人。曾因创作《古老的地图》、《加油的日子》和《空巢》等作品四次入选芥川奖候选人。2003年凭借《夏天的池塘》荣获日本绘本大奖。同年,为了表彰他常年坚持不懈的写作活动,国际天文联盟将第11987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YONEMATSU)命名。主要作品有《爸爸的小时候》、《森林中小憩》、《留守白头翁》、《驶向红毛安之岛》、《旅行为哪般?》、《藤木山堡垒的三枪手》、《野外探险大全》、《千年橡胶树的记忆》,访谈录有《留住手艺》、《树之生命,树之心》等。
部分摘录:
要做能吃饱饭的木匠
宫殿大木匠 小川三夫 (1947年7月17日生)
导语 我曾经用了十年的时间采访建造法隆寺(位于古都奈良,建于一千三百年前,日本最古老的木结构寺庙)的大木匠西冈常一。这期间有不少次听西冈提到过小川,他是西冈唯一的入门弟子。我一直想见见他,向他更多地了解西冈师傅的情况和继承“宫殿木匠”这一绝技的奥秘。小川跟西冈的身世不一样,他不是那种世代传承下来的木匠,他的父亲是银行职员。也正因为如此,我就更加想听听他对宫殿木匠这一特殊技术的传承所持的看法。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我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对西冈和小川这一对师徒进行采访。小川跟着西冈是以日本最传统的师徒关系进行学技和传授的。
这种传授方式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靠自己边看边学。
刚开始学徒的时候,每天工作的内容就是先磨各种刃器。师傅会交给他一片刨花,而他要将手里的刃器磨到能刨出同样的刨花才行。那就是他每日的修业。
小川的修练终于有了结果。在一般人看来需要十年的修练,他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就完成了。他在代替西冈师傅修建完法轮寺(又名三井寺,位于奈良,始建于公元622年)的三重塔以后,就开始作为一名宫殿木匠起飞了。但他的前面始终站着他认为无法跨越的榜样,师傅西冈常一。西冈作为法隆寺的专职木匠,从未接过建造民宅的活计。因为他有着作为宫殿木匠的自尊(从前,宫殿木匠被视为高尚的职业,是不能接建民宅的)。没活儿干的时候他靠种田来养活家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他甚至卖掉了农田,始终没有放弃作为宫殿木匠的人格尊严。但是,他只想让这种做法在他这一代上结束,因此他没有让自己的儿子继承他的手艺。
小川正是看到了西冈的这种做法,才下决心要让自己成为能吃饱饭的宫殿木匠。
他还想,如果有想要学宫殿木工的年轻人,他要亲自培养他们。所以,他们就必须经常有活儿干。
西冈师傅曾经无数次地让小川站在他工作的现场,是为了让他见习他的技法。
小川创办了一个名为“斑鸠舍”的木工技术中心,承接全国各地寺庙佛阁、厅堂、高塔的修筑。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在西冈树立起来的传统的师徒关系下,培养着一批又一批有志成为宫殿木匠的年轻人。小川也是只教弟子们磨刨刀,仅此而已。他相信弟子们会根据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素质成长为性格迥异的人才。不管花多长时间,只要一点点将经验累积起来,最终一定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这就是“斑鸠舍”的做法。
现在,他的门下有二十多个年轻人。他们同寝食、同劳作,在尽各自所能的同时又学着技术。这些年轻人当中已经有几个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木匠了。
小川是昭和二十二年(1947年)出生的,是担负着“现在”的宫殿大木匠。我采写他并整理出版过一本记录了西冈师傅以及“斑鸠舍”还有他自己学徒经历的书,书名是《树之生命·树之心》。
小川三夫口述 我到西冈师傅那里去学徒的时候是十八岁。西冈师傅让我单独承建法轮寺三重塔那年我二十五岁。对外,说我是西冈师傅的代理,但那时,我自己是觉得这种说法实在冒昧于师傅。我怎么敢当?因为当时西冈师傅在接药师寺的金殿工程,所以,他就说:“法轮寺的活儿你替我去!” 建造法轮寺的三重塔就是这么一个由来。
西冈师傅的绝技,也就是历代建造法隆寺的大师傅的绝技,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的。这些口传在过去能培养出一名出色的宫殿木匠。我是经历了那样一个时代的宫殿木匠之一,从师傅那里学到的真谛,成为了像我这样想成为大师级宫殿木匠的人的铺路基石。
说到密传,其实也没有那么夸张。不过,我想先说说这个“口传”是怎么回事。
宫殿木匠的口传
秘诀之一是“挑选四神相应的宝地”。
一般建寺庙的时候,都有先“ 挑选四神相应宝地” 的习惯。
这“四神相应宝地”说的是: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这些都是作为寺庙的保护神存在的。记得在挖掘“高松冢古坟”(位于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村。建于694~710年间,属古坟时代末期的贵族墓葬。自1972年发现彩色壁画后成为名胜,2009年恢复原状后对外开放)的时候,就在最里边发现了乌龟和蛇的饰物,那就是北方的保护神——玄武。
那四神相应的宝地是什么样的地形呢?就是东边要有清流,南边地势要低,比如有沼泽地或者浅谷最好。西边要是大道,北边要背靠着山才好。这就是所谓四神相应的宝地。
去过法隆寺的人就会知道,法隆寺的东边流淌着富雄川,南边是大和川,地势比法隆寺低很多。也就是说,当你从法隆寺车站下车以后朝前走,越走你会越感到是在往山上走,走到尽头就是法隆寺了。而它的西边呢,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了,但在过去那里曾经有过一条路。再看北边正好背着一座山。这就是法隆寺所处的地形。
但是,这四神相应的地形套用在药师寺上就对不上了。药师寺的东边是秋篠川,南边的地势不但不低反而是与药师寺相齐平的。西边倒是有一条大路,北边却没有山。所以,法隆寺虽已经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但是还保存得相当完好。再看药师寺呢,除了还剩下一个东塔,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了。东大寺,从南门开始地势变低,因为它的大佛殿是在从南边往下的位置上的。它的东边是若草山,西边虽有一条大路,但绝不符合四神相应的地势。所以在历史上药师寺、东大寺都曾遭到过火攻。这些在一般人听来也许有些强词夺理,但不得不信,确实是有关系的。
一旦选好了四神相应的宝地,就要在那里破土动工了。过去建寺庙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打地基。一般是先把地上的表土去掉,露出上边最坚硬的地表层,然后从别的地方再运一些硬土撒在上边夯实,这样就出来了一个稍高的地势,基盘也就算打好了。
夯地基的方法,并不是靠我们这些男人的实劲,因为那样很容易会因为用力过猛而造成地表破裂,所以,这貌似需要体力的活儿,是要靠女人们轻轻地嗵嗵嗵地每放一块硬表就夯上几下。我们管这个叫“版筑”。这种做法非常费时又费钱。“版筑”的建筑方法大概在天平时代(公元八世纪,在美术史和文化史上,天平时代也称为奈良时代)就结束了。再以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打地基的方法。
再说说关于修筑寺庙用的建材。过去选材料都是说“ 不买木料去买座山回来”。像建造五重塔,如果分别从不同的地方买来木料,日后各部位的收缩程度也会不同,那塔会变成什么样就很难说了。所以,师傅都是说“自己到山上去看看木料”!
根据山地的环境不同,生长在那里的树的习性也会不同。比如有些树是生长在山谷里,它们终日接受的是来自同一方向吹来的风,于是其形状都会有些扭曲,把它们砍伐下来,再矫正扭曲的树干,树还会进行反抗呢。这就是它们的习性。所以需要亲自到山上去看。当然,这种情况现在是不太可能了。但是从前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前些日子为选新建寺院的材料,我还真去山里看了树料。我们这里所说的树料,也就是建寺院和殿堂用的木料,指的是丝柏。尤其是建寺院,对用什么样的树料都非常讲究。
丝柏这种树很不可思议。它在被砍伐下来以后,被伐的那段木料不但不会萎缩衰弱,反而会变得很强壮,而且两百年都不会变形。所以,如果调查一下法隆寺的木料就会发现,它们跟刚刚伐下来的木材在强壮程度上几乎没什么差别。经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还会跟现在的新树差不多强壮,真是不可思议。我这样说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不久前我才做完法隆寺的大修理,也叫“昭和大修理”。这个修理过程中,需要更新的木料只有百分之三十五,而其余百分之六十五的木料都是还可以再继续用的。需要更换的百分之三十五是因为常年接受风吹雨打而受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损耗最严重。更换了百分之三十五新的木料,再加上那百分之六十五尚完好的木料,我就把五重塔重新翻修了一遍。
一般地说松树的木材经过五百年就会变糟,杉树的木材要八百年,只有丝柏才能保持一千三百年,而且强度不减。这次翻修以后应该再过很多年都不会出现问题。那到底还能用多少年,这个我没试过,以我的年龄恐怕是试不出来了。
说实话,飞鸟时代(507~710年)的古木材真了不起,稍微削下一点儿,就能感受到浓重的香味,好像那种香木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