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哲学小史:西方哲学四十讲-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7) 155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哲学小史》是一部生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在西方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40个主题,每个主题用3000字左右的故事,介绍了从“提问的人”苏格拉底到“现代牛虻”彼得•辛格等52位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书中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哲学家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作者介绍

奈杰尔·沃伯顿(Nigel Warburton),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哲学教授。他从不同角度介绍西方哲学的多部入门著作一直畅销不衰:阐释西方哲学主要问题的《哲学的门槛:写给所有人的简明西方哲学》出版近20年来不断再版重印;讲解27部西方哲学名著的《从〈理想国〉到〈正义论〉》一书已出版至第四版;介绍哲学思维方法的《从A想到Z》一书已出版第三版。他于2008年创办的哲学播客网站philosophy bites,专门播放与当代哲学家和学者的访谈,成为英美广受欢迎的广播网站之一,下载次数超过1000万。

部分摘录:
在约2400年前的雅典,一个人因为问了太多问题而被处死。在那之前也有哲学家存在,但是从苏格拉底(Socrates)开始,哲学才真正地兴起。如果说哲学也有守护神,那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鼻子又短又翘,长得胖乎乎、怪兮兮。虽然他长相丑怪又邋里邋遢,而且不合群,却魅力无穷、思想卓越。雅典人都觉得苏格拉底独一无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却也非常惹人厌烦。苏格拉底自比牛虻,烦人但无大碍。但是,不是每个雅典人都这么看,有些人喜欢他,有些人却认为他拥有的影响力极具危险。
苏格拉底年轻时曾是一名勇敢的士兵,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与斯巴达人(Spartan)及其盟军作战。中年以后,他每天所做的事情,似乎就是在集市上逛来逛去,时不时地把人拦住,问些古怪的问题。他的问题十分犀利,看似直截了当,实则不然。
有一个例子是他和欧西德莫斯(Euthydemus)的交谈。苏格拉底问,欺骗算不算不道德?当然算,欧西德莫斯答道,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但是,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如果你的朋友情绪非常低落,可能会自杀,而你却偷了他的刀,那么这应该怎么看?这还是欺骗行为吗?当然是。但是这样做却不能算不道德行为,反而是道义之举,对吧?尽管仍属欺骗,却绝非恶行,反而是善举,是不是?是啊,欧西德莫斯说,此时的他已纠结万分。苏格拉底用了一个巧妙的反例,说明欧西德莫斯关于欺骗是不道德的论断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形,而欧西德莫斯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苏格拉底一次又一次证明,他在集市上遇到的人并非真正明白他们自认为很了解的事。一名自认为对什么是“勇气”非常了解的指挥官,在和苏格拉底聊了二十分钟后,会十分迷茫地走开。这样的对话经历一定会令人忐忑不安,因为苏格拉底喜欢做的,就是揭示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其实很有限,并质疑人们对于人生根本问题的假设。如果在交谈后,人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这对苏格兰底来说就是成功,因为他觉得,这样总比坚信自己很懂而其实并不明白要好得多。
在当时的雅典,有钱人会把儿子送到智辩家(Sophist)那里学习。智辩家辩术高超,收取高额学费教学生如何演讲。苏格拉底则分文不取。他声称自己一无所知,又怎么能收人钱财呢?但是,拜访他的学生却源源不断,特地前来聆听他与别人的对话。智辩家们当然不会高兴。
一天,他的朋友凯勒丰(Chaerophon [1] )到德尔斐(Delphi)的阿波罗(Apollo)神庙敬拜,他请教的神谕(oracle)是一位睿智的老妇人,一位女先知。她会回答访客提出的问题,但答案通常是一道谜语。“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吗?”凯勒丰问道。而这一次,回答是“没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
凯勒丰把女先知的回答告诉了苏格拉底,一开始苏格拉底并不相信,他很是疑惑:“我知之甚少,怎么可能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呢?”他花了多年时间询问别人,想要知道谁比自己更有智慧。最后他终于明白了神谕的意思,发现她说得很对。许多人对自己的工作十分在行,比如说木匠擅长木工,士兵熟悉打仗,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有智慧,对自己所言所语也并不真正明白。
哲学家(philosopher)这个词来自希腊语,意为“热爱智慧”。本书所追溯的西方哲学传统,从古希腊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与来自东方的思想交汇融合。其重视的智慧建立在论证、推理和质疑之上,而不是盲从权威。在苏格拉底看来,有智慧并不代表知识丰富或做事熟练,而是意味着理解我们的真实所在,包括我们的知识局限。今天的哲学家或多或少都在做着和苏格拉底相同的事情:提出难解的问题,寻找理由和证据,竭力回答关于自我与生存的最重要的问题。与苏格拉底不同的是,现代哲学家有近2500年的哲学思想可以借鉴。本书想做的,就是来看一看由苏格拉底所开创的西方思想传统中一些重要思想家的论点。
苏格拉底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不断地提出问题,而且总是愿意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他认为,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思考,人生才有意义。不审视自己的生活,那是牛的生活,不是人的存在。
苏格拉底拒绝写下任何东西,这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颇为不寻常。在他看来,说比写要好得多。当你有问题时,书面文字无法回应;当你不理解文字内容时,它们也无法向你解释。他坚持认为,面对面的交谈要好得多。在对话中,我们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对自己的论述做出调整,让对方明白我们的意思。因为他拒绝写作,我们对这位伟人的信念和论点的了解主要来自他的学生柏拉图(Plato)的著作。柏拉图在《柏拉图对话集》(Platonic Dialogues )中记录了苏格拉底和对谈者之间的一系列对话,既是一部哲学书,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柏拉图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莎士比亚。通过阅读这些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苏格拉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多么睿智,同时又多么让人恼怒。
不过事情也许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我们不知道柏拉图真的是在记录苏格拉底的对话,还是假托“苏格拉底”这个角色阐述自己的思想。
大多数人都相信,这本书中至少有一个论点不是由苏格拉底,而是柏拉图自己提出:世界根本不是其看起来的样子。表象和现实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大多数人都会把表象误认为现实,以为自己看清了,但其实并不明白。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理解世界的真实面目,因为他们通过思考而不是依靠感觉来了解现实的本质。
柏拉图用发生在一个洞穴里的故事来解释这一论点。在这个假想的洞穴里,人们被铁链锁住,只能看见面前的一堵墙。他们把眼前墙上摇曳的阴影认作是真实的东西。事实上,他们看到的不过是身后篝火前的物体在墙上投下的影子。这些人一直以为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然后他们中的一个人挣脱了锁链,转身面向火堆,眼睛一开始无法适应,只能看到一团模糊,后来渐渐看清楚了自己周围的环境。他蹒跚地走出洞穴,终于看到了太阳。当他回到洞穴,向仍然被铁链锁住的人们讲述这一切时,没有人相信他。这个挣脱铁链的人就是哲学家,他对世界的观察超过了表象。普通人对现实没有概念,因为他们满足于眼前所看到的事物,而不做深入的思考。但是表象是靠不住的,被铁链锁住的人们看到的只是影子,而不是现实。
这个关于洞穴的故事可以联系到柏拉图的“理型论”(Theory of Forms)。也许用一个事例来说明这个理论会比较容易:想象一下你见过的所有圆圈,其中有没有一个是完美的圆?没有。因为一个完美的圆,必须是圆周上的每一点到中心点的距离都是完全一样的,现实中的圆圈永远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当我说“完美的圆”时,你却明白我的意思。柏拉图认为,完美的圆就是圆的理型(Form [2]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圆,你应该了解的是圆的理型,而不是研究你能画出来的圆或是见到的圆,因为这些圆或多或少都是不完美的。同样的,柏拉图认为,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善良,那么你应该了解的是善良的理型,而不是你所见到的体现善良的具体例子。哲学家就是最能以这种抽象的方式思考理型的人,普通人因为只是通过感官了解世界,常常会误入歧途。
因为哲学家善于思考真实的现实,所以柏拉图认为应该由他们来掌控一切,在政治上拥有所有的权力。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国》(The Republic )中,他描述了一个想象中的完美社会:哲学家居于最高层,接受特殊教育,但他们会为了治下公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乐趣,在他们之下是士兵,接受训练保卫国家,在士兵之下是工人。柏拉图认为,这三个层次的人会处于一种完美的平衡状态,如同一个平衡的头脑中理性的部分能够控制感情和欲望。不幸的是,他的社会模式完全是反民主的,而且会通过谎言和武力来控制人民。他提倡禁止大部分艺术形式,理由是艺术是对现实的错误描述。画家画的是事物的外表,但外表是对理型的虚假呈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自上而下的严格控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极权主义国家。柏拉图认为,让人民投票就像让船上的乘客掌舵一样不靠谱,还是让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掌舵要好得多。
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与柏拉图想象中的理想国相去甚远,是某种形式的民主社会,不过仅有10%的人有投票权,其他一些人,例如女性和奴隶,被自动排除在外。但是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还有一套繁复的系统,通过抽签的方式保证每个公民都有公平的机会来影响政治决策。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极为推崇,但是当时的雅典人却远非如此,许多雅典人认为苏格拉底是个危险人物,故意在暗中破坏政府运作。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70岁时,一个名叫美勒托斯(Meletus [3] )的雅典人将他告上了法庭,声称苏格拉底对雅典诸神不敬,还妄造新神。他同时还指控苏格拉底教唆雅典年轻人反抗当局,造成他们行为不端。现在很难知道这些可怕的指控有多准确,也许苏格拉底真的不鼓励自己的学生追随国教,而且有证据表明他喜欢嘲笑雅典式民主,这符合他的性格。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雅典人都认同这些控词。
于是他们投票决定苏格拉底是否有罪。在这个由501名公民组成的庞大陪审团中,略微过半的人认定他罪名成立,并判处他死刑。如果苏格拉底愿意,他也许可以凭借自己的辩论能力说服当局不对他执行死刑,但是他却选择辩解说自己非但没有做错什么,而且雅典人不仅不应该惩罚他,反而应该感谢他,为他终生免费提供饭菜。这番表现很符合他“烦人的牛虻”的名声,但却让雅典人很不痛快。
他被判饮用毒芹汁,一种让身体逐渐麻痹失去知觉而致死的毒药。苏格拉底向自己妻子和三个儿子告别,然后把学生召集到身边,告诉他们:如果让他活下去的代价是保持沉默,不再提出任何令人尴尬、难以应对的问题,他是不会答应的,宁愿选择死亡。他说,自己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他要不断质疑一切,他不能背叛这个声音。说完之后他喝下毒药,很快毒发身亡。
然而,凭借《柏拉图对话集》,苏格拉底获得了永生。这个总是不断提出问题的难缠之人,这个宁愿受死也不愿意停止思考事物真相的人,成了未来哲学家永远的灵感源泉。
当时,苏格拉底主要影响的是自己周围的人。在他去世后,柏拉图秉持老师的精神继续教授弟子,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一位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截然不同的思想家。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