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者享有“当今世界蚂蚁专家第一人”的美誉
获《纽约时报》畅销书奖、法国教育协会特别荣誉奖等
《蚂蚁三部曲》是连续长篇科幻小说。以新颖奇特的题材、细腻深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真实、奥妙的昆虫世界。在蚂蚁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激烈较量之下,那些攸关人类生命的颠覆性思考、探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和对生态宇宙存续的深情关怀展现出来。可以说本书为科幻小说的创作拉开了新的帷幕。自1991年问世以来,吸引了全世界数亿读者对于地球上的蚂蚁文明,以及它们与人类文明和其他物种文明之间关系的持续而热切的关注。
作者介绍
贝尔纳·韦尔贝尔(BernardWerber),1961年9月18日出生于法国的图卢兹省。曾担任《新观察者》杂志科技记者。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幻小说家,更是一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其作品融合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生物学知识,拥有极强的未来感和天才的想象力,集探险、战争、科学、悬疑及传奇故事等元素于一体。代表作《蚂蚁三部曲》被国际书评界誉为“幻想文学的巅峰”“伟大的史诗小说”,并为作者赢得“蚂蚁专家”的美誉。
部分摘录:
地下第45层——没有生殖力的103683号钻进搏击室,在天花板低垂的场地中,战士们正为春季战争而练习。
到处是成对厮杀的战士。敌对双方首先互相触摸试探,衡量对方的个体大小,以及脚的长短。她们兜着圈子,摸索对方的侧身,散放挑衅的味道,并用触角顶端圆球轻搔对方。最后冲向对方。甲壳撞击。每只蚂蚁都扣住对方胸廓的关节部位。只要有一方成功了,另一方则企图咬住对方的膝盖。动作断断续续。她们用后面的两只脚支撑、站立、倒下、翻滚及愤怒。
一般而言,她们会令对方无法动弹,并以一只脚突袭。但这不过是演练罢了,没有人会受伤,也不会见血。如果一只被压的四脚朝天,战斗即宣告结束。这只蚂蚁的触角将缩回背后,表示放弃。双打捉杀具有相当的真实感。为了找到着力点,爪子使劲抓向对方眼睛,大颚在空中咬合。
在不远的地方,炮兵倚腹而坐,瞄准500颅外的石块。喷出的蚁酸往往正中目标。
一位沙场老将教导新兵,短兵相接前胜负已定。大颚或是蚁酸的攻击,不过是确认两位好战分子皆已了然于胸的成败定局。混战前,早已注定一人获胜,一人落败,剩下的只是角色分配的问题。一旦角色分配抵定,征服者根本不必瞄准,确定百发百中;战败者当然可以奋力抵抗,但无论如何都伤不了对手的。唯一的一项金科玉律——必须接受胜利。攻心为上,必须接受胜利才能攻无不克。
两位正在厮杀的勇士压到103683号兵蚁。她用力推开她们继续上路。她在寻找位于竞技场下方的外籍佣兵区。看到通道了。
佣兵的练习场比一般部队的还要辽阔,她们是为战争而来的,同时就住在练习场里。本区居民龙蛇杂处:有的已经加入联盟,有的已经归降——黄蚁、红蚁、黑蚁、喷胶蚁、具毒针的原始蚁,甚至侏儒蚁。
外籍佣兵也是源自白蚁的创见,最初的想法是豢养一批外国人,敌军进犯时予以从旁协助。至于褐蚁城邦,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外交形势,她们有时会与白蚁联合,抵御其他种类的蚂蚁。由此可以进一步地思考——为何不招募蚂蚁兵团常驻白蚁窝呢?真是具革命性的点子。
当褐蚁兵团为了白蚁必须与同种蚂蚁交锋时,不用说有多惊讶了。尽管蚂蚁文明以快速的适应力闻名,这次也显得力不从心,不知如何是好。褐蚁也不落人后仿效敌军的做法,招买一批白蚁军团对抗白蚁。
不过这项计划暴露出一大缺陷——白蚁是绝对忠诚的民族。她们的忠诚信念全无破绽,不可能与自己人对抗。只有褐蚁,她们的政治形态与心理层面一样多变,如此才能承受佣兵制度产生的负面牵连。
没关系!褐蚁大联邦只要雇用其他的外族蚂蚁,来强化本身武力就行啦!所有的部队全都效忠于“一统的贝洛岗气味旗帜”下。
103683号靠近侏儒蚁佣兵,问她们是否听说过施嘉甫岗完成了一项秘密武器,能快如闪电地一举消灭28人组的褐蚁探险队。她们回答,从没听过也没看过这么厉害的武器。
103683号侦讯其他的佣兵,一只黄蚁宣称曾有一次这样的险恶遭遇,不过不是侏儒蚁干的……而是一只烂酪梨不巧从树上掉下来。所有人顿时放射出哄堂大笑的费洛蒙。黄蚁式的幽默。
103683号回到好友们练习较劲的场地。她认识这里的每只蚂蚁。大伙仔细专心地听她述说,并且对她的话有信心。很快“侏儒蚁秘密武器追查小组”就新增了30位坚毅的兵蚁伙伴。啊!如果327号能看到就好了!
“各位小心,有一个集团专门刺杀想知道真相的人,一定是出卖给侏儒蚁的褐蚁佣兵。她们身上有一股岩石味道可以辨识。”
为了安全起见,大家一致决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地点定在城市的最底层,地下第50层最里边的房间。没有人到那里去过,她们可以安心地在那里策划反击行动。
但是103683号的身躯向她提示时间急速飞逝。已经23℃——时间了。她向大伙告辞,奔赴与327号和56号的约定之地。
审美观——
什么比蚂蚁更美呢?
幽雅浑圆的线条,完美的流线型。所有的昆虫身材都经过精心设计,四肢剪裁合度地裹在专属槽中。每一处关节都是鬼斧神工的机械构造。镶在身上的甲壳则好像出自电脑的精密设计。没有吱嘎声,没有摩擦。三角形的头颅望向天际,修长微屈的脚,舒适地点着地面支撑身躯。简直是一部意大利跑车。
运用爪子抓力可以在天花板上行走自如,双眼视野广达180°,触角不仅能接收放射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上千种讯息,顶端还能当铁锥使用。腹部处处是口袋、筛子及小隔间,利于储藏化学药品。大颚切、夹或抓皆可。体内令人叹为观止的腺体网络释放各类气味信息。
埃德蒙·威尔斯 《相对且绝对知识百科全书》
△
尼古拉不想睡,依旧待在电视前面。新闻刚结束,报道马可波罗号探测器返航的消息。
结语——邻近的太阳系星球上,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探测器到访的星球全是一幅幅岩石荒漠或氨气液体的画面。没有青苔,没有变形虫,没有任何微生物。
“难道爸爸是对的?”
难道我们是宇宙中仅有的高智慧生命形态?老实说,有点令人失望,但可能是真的。
新闻后接的是“环宇采风录”系列。今天的主题是关于存在于印度的阶级社会问题。印度人一出生就有隶属的阶级。每个阶级都有其运作的规范,法令异常严苛,任何人不得违背,否则将被原阶级逐出。其他的阶级亦然。欲了解这种举止,我们必须联想到……
“已经凌晨一点了。”露西干涉道。
尼古拉的脑中填满画面。自从地窖事件发生以来,他整天看电视。这是他用来忘记一切的方法。
母亲的声音将他唤回残酷的现实。
“好了,你不累吗?”
“爸爸在哪里?”
“他又到地窖去了。现在该睡觉啰!”
“我睡不着。”
“你要我讲故事给你听吗?”
“好啊!好听的故事!”
露西陪他进房,松开红棕色长发,并沿床边坐下。
她选了一则古老的希伯来童话。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采石工人受不了每天在烈日下辛苦地挖掘山头。采石工人对自己说:‘我受不了这种生活,整日敲打石头,累死了……而太阳总是那么热!啊!多希望能变成太阳,有无限的权力雄踞天上,将温暖的光芒撒向全世界。’
“奇迹居然发生了,他的要求被听见了,采石工人转眼间变成太阳。他无限欢欣地看见愿望成真。但当他快乐肆意地放射阳光到全球各地时,他发现光芒被乌云挡住了。他高喊:‘平凡的云就能挡住我的光芒,当太阳有什么用!倘若云比太阳伟大,我希望能变成云。’
“刹那间他变成云,飘舞于世界之上,奔跑并降下甘霖。但一阵狂风大作吹散了云。‘那么风才是最伟大的,我要变成风。’他决定道。”
“那么他变成风了吗?”
“是的,他吹过世界,制造暴风、旋风及台风。但是,突然,他发现一堵墙阻挡了他的去路,一堵又高又坚硬的墙。原来是一座山。‘风有什么用?平凡的山头就能迫使我停下,他才是最伟大的。’他说。”
“那么他变成山啰?”
“答对了。这个时候他觉得有东西敲打他。那个东西比他更伟大,能深入他的内部挖掘。那是……一个小小的采石工人。”
“哈哈哈!”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
“嗯,喜欢!”
“你确定电视没播过比这更好听的故事?”
“没有,妈妈。”
她笑逐颜开地将孩子揽入怀中。
“妈妈,你认为爸爸也在挖掘吗?”
“也许,谁知道?总之,他好像认为走到下面就可以整个改头换面。”
“在这里不好吗?”
“不是的,他只是觉得失业在家很丢脸。他认为自己最好变成太阳,地底下的太阳。”
“爸爸自认是蚂蚁王。”
露西微笑。
“过一阵子就好了。你知道他也还是个孩子,而孩子们总是对蚂蚁窝着迷。你从来没跟蚂蚁一起玩吗?”
“喔,玩过!妈妈。”
露西摆正他的枕头,亲吻他。
“现在该睡啰!来吧,晚安。”
“晚安,妈妈。”
露西瞥见床头桌上的火柴棒。他一定还想摆出4个等边三角形。她回到客厅拿起那本关于建筑的书,读着这栋房子的历史。很多科学家曾在这里住过,尤其是新教徒,譬如米歇尔·塞尔维特[译者注:Michel Servetus(1511—1553),西班牙医生及神学家。因反对三位一体以及耶稣圣灵教义而遭迫害逃亡至日内瓦,后因与加尔文教派大唱反调被逮捕焚死。]就在这里住过好几年。其中一段特别吸引她的注意。根据书上的说法,宗教战争期间为方便新教徒逃离城市,在这里挖了一间地下室,据说深度和长度都相当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