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你相信鱼在水中也憋气吗?你知道植物用什么“语言”进行交流吗?果子狸是SARS的“元凶”吗?植物真能防辐射吗?……
你的脑海里是否总有些念念不忘、却又不知道该问谁的古怪问题?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冯智帮你收集和解答了100 个有趣的生物学问题!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基因,从陆地到海洋,5分钟普及一个知识点,帮你多角度了解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峰回路转。
这书一本写给中小学生的生物学科普入门读物!
作者介绍
冯智
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新锐人气科普作家。联手百度知道打造科普直播专栏,与喜马拉雅合作录制《神奇动物乐园》音频专辑,受众超百万。曾接受《中华之声》栏目组直播专访,在知乎、抖音、哔哩哔哩、简书等平台拥有众多粉丝。
部分摘录:
为什么有的植物喜欢“吃肉”? 很多小伙伴的饮食习惯是“无肉不欢”,那如果告诉你,在植物界也存在相同喜好的种类,你会不会大吃一惊呢?毕竟在通常认知中,植物利用阳光完成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从而维持自身生长。不过,有一类植物很特别,它们的食谱上居然会出现肉类,这就是食肉植物。食肉植物的猎物范围很广,小到昆虫,大到鼠类,只要塞得下,统统来者不拒。食肉植物吃食物时,手段特别,且“不忍直视”,因为它们是通过分泌消化液,将这些倒霉的猎物逐渐溶解掉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自然界会出现食肉植物这种“怪胎”呢?如果答案是逼不得已,你相信吗?
在达尔文1875年所著的《食虫植物》中,曾经解释过食肉植物的由来。土壤是植物获取氮素的重要来源,而氮素是制造蛋白质的主要原料和合成DNA的主要成分。不过,土壤中的氮素终究有限,部分植物无法吸收到足够的氮元素。面对这种险境,食肉植物也不得不开发出新技能,因此,叶片就逐渐变成捕虫囊。当昆虫掉入囊中,食肉植物就分泌一种酵素,这种物质能分解蛋白质,从而将昆虫消化吸收,补充自身的氮素营养。
事实上,在广袤的大地上,并非每一块土地都是肥沃的土壤,不少地方长期处于砂石遍布的荒凉境地,营养元素长期高度匮乏是在这些贫瘠区域生长的植物所面临的难题。即便是看似内容丰富的沼泽,也因为长时间是酸性环境,蕴藏大量有机质的土壤没有办法利用细菌分解,为植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在种种长时间缺乏营养的环境中,一些植物被迫掌握了将蛋白质丰富的昆虫和小动物变成“美味”的营养来源的技能。
很多人以为吃肉对于植物来说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不过,在进化过程中,食肉植物想要更好地存活下去,付出的代价也着实不小。比如,它们叶片的功能性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一般的植物叶片主要进行光合作用,但是食肉植物的叶片需要引诱和捕捉猎物,久而久之,执行光合作用的叶片会越来越少。即便叶片保留了光合作用的功能,但是效率比较低,加上氮元素摄入依旧有限,因此,众多的食肉植物并没有因为“吃肉”而变成庞然大物。
作为“吃肉不吃素”的另类植物,猪笼草一定榜上有名。作为相貌独特的藤本植物,猪笼草得名原因在于叶片上挂着一个被拉长的椭球体的捕虫笼。据记载,猪笼草最大能长到50厘米高,捕虫笼的直径可达25厘米。其猎物范围不局限于昆虫,它还可以捕食蜥蜴、蛙类、鸟类等体型更大的动物,威力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虽然自然法则中动物吃掉植物是普遍规律,但是不乏一些异类想要挑战此规律,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挑战成功了。本来生为植物,食肉植物却用动物的方式顽强地生存下来,从而增添了物种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