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顾客遇到销售就火大,如何让他卸下防备?
死记硬背1000句话术,不如讲1个动人故事?
如何读懂客户的5种 “成交信号”,恰到好处地收单?
如何把商家的卖点变为客户有兴趣的买点?
如何让客户长期复购你们的产品,不被竞争对手抢走?
如何拿下生性多疑,总爱“挑刺”的顾客?
如何把东西卖给熟人,还不招人讨厌呢?
生活中处处有营销,要学会销售就必须懂得客户心理和说话技巧。《让客户当场签单》从心理分析和营销模式切入,帮助大家从如何获取客户信任、挖掘客户需求,到客户维护、说服方式等角度,让顾客如你所愿地行动起来,打开客户心中的锁,让客户当场就签单!
作者介绍
卢战卡
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抖音官方认证知识分享官,今日头条官方认证短视频营销专家,全网粉丝1000万+、播放量10亿+的新媒体营销实战派,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特聘讲师和IP打造顾问。
部分摘录:
学会三个“掌控”人性的法则,让客户主动说“我要买” 销售员小王有个梦想——在他的每一次销售中,每一位顾客都能主动地说:“我要买!”
小王问我,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他梦想成真呢?我教给大家三个人性应用法则,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些法则,一定可以激发顾客更多的成交行为。
第一个应用法则:呈现稀缺,强化稀缺。
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只要是稀缺的东西,往往就更容易激发人的占有欲,也更容易让人想要占有。哪怕我们不是真正的稀缺,也要呈现出稀缺性。只要顾客觉得稀缺,他们就会产生想要占有的冲动。
聪明的商家,往往不一下子给客户很多选择,这样会把客户惯坏,会让客户觉得自己有优越感,占据了主动。聪明的商家怎么做呢?他会给顾客限量版的选择。
比如,有个古董店的老板,有一次卖古董的时候,一个老外跟他谈价。
“这两个瓷瓶一模一样,加起来能不能便宜一点呢?我两个都要。”
老外正要讲价钱,古董店老板“咣”的一声就把其中一个瓷瓶给摔碎了。
老板说:“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了,还讲价吗?我保证全天下会有更多的人想要占有它,现在价钱更高了,要不要?”
当然,这是一个特殊案例。不过,平常现实生活中卖东西也是一样的,我们要想办法给别人一种“你今天再不抢,产品马上就停产,马上就断货,过了这村就没这店儿”的感觉。
赠品也一样,不要准备得很丰富,只要让顾客感觉有很丰富的东西,顾客就会等待。这一等,可能被风一吹,就会被别的商家干扰,人家就不会过来买你的产品了。
所以,我们要给客户做限量推销,要表示就剩这最后几个了。不管是特价品,还是赠品,都要体现出限量版,不断呈现稀缺,强化稀缺。
第二个应用法则:扩大传播,引来围观。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越是有很多人围观的地方,就越会有更多人进来,更多的人就会选择在这里消费。我们进超市的时候,会发现超市里经常会做类似围观效应的布局。比如,在水果区,一群人围过来的时候,我们会认为那块区域的水果绝对是质量好、性价比高的,花再多时间我们也得想办法挤进去抢一些。这就是占便宜的心理。
所以,销售产品,我们要扩大宣传,引来围观。只要有人围观,那就证明这产品是好的,抢是没错的,这就是普通人的常识。
我妈妈去菜市场买桃,每次排队买的桃,她都觉得更好吃,因为这是她围观而买来的。人一围观就想抢,就想拿到那个自认为更好的东西,尽管花的钱一点也不少。
越围观,就显得越稀缺;越稀缺,顾客就越想占有。只要顾客的占有欲一上来,价值感就会上来,他们就会觉得更值得拥有某样东西。
第三个应用法则:制造竞争、争抢的局面。
“行动等于稀缺加竞争”,这是让人行动的魔鬼公式。又稀缺又充满竞争时,人们都是更抢着行动,疯狂且更不理智。
比如一些拍卖会、一些竞拍场合(比如汽车摇号),在竞拍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给出能给出的最高价。一个东西我们本来最高准备出3万,但是发现有很多人都在竞价,处在特别浓厚的竞争氛围的时候,我们可能愿意出到5万。
人一遇到竞争者,都有不服输的一面。并且,大家总会觉得它应该是属于我的,我为什么要拱手让人呢?
比如卖房或出租房的销售人员,在让客户过来看房的时候,会再叫一拨人同时过来,再叫的这拨人是真客户还是假客户不确定,但只要他们过来了,真客户就会更快、更容易做决定。为什么?因为说不定他本来还想挑毛病,但是当看到别人过来说“很不错、很好、很想要”的时候,他就会受环境的刺激,和销售员说:“先来后到,我们先来的,能不能先定?”
销售人员要的就是这种争抢的决定和行动。
又如饥饿营销、双11、双12、618等,以及零点开拍之类的活动,为什么要搞这类集中式的活动呢?只有这样,才有竞争,才能制造一种“它是属于你的,你不能拱手相让给别人”的竞争局面,也就会让顾客变得不理智。
即使顾客没有抢到那些特惠的限量版,他也不会让自己的时间白白浪费,他会愿意继续耗点时间,去抢那些稍微优惠的东西,以给自己一些心理安慰。这正是很多购物网站做这种集中式的竞争争抢活动的意义所在。
总结
想让顾客主动说“我要买”,让顾客主动去争抢,我们需要善用三个人性应用法则。
一、呈现稀缺,强化稀缺。
二、扩大传播,引来围观。
三、制造竞争、争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