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这是一部杰出的中世纪欧洲军事史作品,它的主题是条顿骑士的作战及其与西欧罗马天主教廷关系演变。
专攻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中世纪史与条顿骑士团的学者威廉·厄本用详实的引证与论述戳穿近代民族主义的迷雾,还原了欧洲中世纪史上一个精彩却鲜为人知的篇章。书中梳理了条顿骑士团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其间戏剧性情境迭出,如1242年的冰湖之战和骑士团在坦能堡的惨败,不过焦点仍在于它年复一年地维护领土控制权、抗击敌人小股骚扰劫掠,并对不信奉天主教的敌人发起圣战的活动轨迹。中世纪德意志十字军战士的生活、信条和行动,以及条顿骑士团500年的历史由此得以生动呈现。
作者介绍
威廉·厄本(William Urban),系研究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中世纪史与条顿骑士团的专家,曾在1993-1994年间任美国《波罗的研究专刊》主编,现于美国蒙茅斯学院任历史学教授。
部分摘录:
早期十字军东征的教训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5~1099)期间,法兰克人占领了耶路撒冷,这彰显了以下各方面因素联合起来的强大力量:11世纪末西欧的宗教热情、军事技术与专业知识、人口增长与经济繁荣,以及世俗与教会精英新近获得的自信。大批武士从西欧出发时有如潮涌,但因为疾病、逃兵和死亡,抵达圣地时只剩涓涓细流。但即便这些少量幸存者仍然足以战胜那些新建不久且羸弱的突厥国家。这些突厥国家统治着心怀不满的阿拉伯人,其中有些还是基督徒。但接下来,有点出人意料的是,在十字军战士攻克耶路撒冷的使命完成后,大多数骑士和教士都想回家。留下的武士太少,不足以巩固征服的战果;后来从西欧赶来的援兵也太少,不足以守成。去耶路撒冷朝圣的大批农民在距离君士坦丁堡不远的地方惨遭屠戮,而起初因为东方市场开发而欢呼雀跃的意大利商人很快就为了争夺商业利益而互相争吵。十字军国家似乎摇摇欲坠,注定能够苟延残喘,直到突厥人找到一位英明领袖来组织当地资源,并为其追随者注入一种可以与西方人相比的宗教热忱。
随后几十年里,每当有突厥人领袖敢于攻击十字军王国,西方的反应都颇为迟缓,笨拙的大军抵达圣地时总是太晚,因此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家都清楚地感到了建立一种新型军事组织的必要性,它应当能为孤立的、处境危险的城堡提供经验丰富的骑士作为驻军;应当能在欧洲搜寻给养和财富并将其运输到圣地,从而为驻军提供给养和装备;应当熟悉当地情况,并能为新到的十字军战士提供讲解;并且不会被卷入圣地各个豪门世家野心勃勃的内讧之中。西欧人发现,最符合上述需求的组织就是军事修会。
第一个军事修会是圣殿骑士团,它的创始时间可能是1118年,由一群到访圣地的法兰西骑士创立。他们对宗教充满热忱,想要脱离尘世,以祈祷和为教会服务为生。在严格意义上,最早的圣殿骑士团可能更接近俗世的兄弟会而不是修道会,它和在今天的罗马天主教世界里还能找到的一些组织类似,其宗旨是为社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服务。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将自己位于原先的圆顶清真寺的宫殿提供给圣殿骑士团作为住所。十字军战士相信这里就是所罗门圣殿的所在地,于是这个新组织被称为圣殿骑士团。
圣殿骑士团原本可能只是众多默默无闻且短命的贵族兄弟会之一,但耶路撒冷宗主教请求他们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护送朝圣者通过从沿海到圣城这一段危险的路途。很多年里,圣殿骑士团的这项使命无人知晓,而且取得的成绩也一般,但他们对此颇感自豪。为了纪念骑士团早期的贫困,后来的圣殿骑士团大团长使用的印章上的图案就是两名骑士同乘一匹马(意思是他们买不起第二匹马)。渐渐地,他们的才干和对圣地的知识赢得了认可,他们对保卫圣地的贡献不仅没有被低估,反而在宣传中被夸大了。这有助于骑士团招募新的、更富裕的志愿者。到12世纪30年代,圣殿骑士团已经踏上了名望与繁荣之路。新成员纷至沓来,他们通常会把土地与金钱捐赠给骑士团。这些资源对供养在圣地的圣殿骑士至关重要。
圣约翰骑士团更有名的名字是医院骑士团,他们是第二个军事修会。但医院骑士团的建立比圣殿骑士团更早,可以追溯到约1080年,并且教廷对它的认可也更早,约为1113年。但他们直到12世纪30年代才开始具备军事职能。从他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们原本的职能是为朝圣者和十字军战士提供医疗服务。
传统的教士对于可否允许教士参战抱有很大疑虑。军事修会的骑士仅仅是修道士而不是神父,但他们宣过誓,所以属于教士。基督教世界最古老的传统之一是在邪恶面前的不抵抗方针。每一位基督徒都很容易想到,彼得曾在基督行将被捕并被送上十字架时准备拔剑保护他,但基督责备了彼得。而在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就有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统领军队的先例,多位教宗也曾祝福与信仰之敌作战的军队。克莱尔沃的圣伯纳德(1090~1153)是当时最卓越的人物之一,他在一本题为《赞美新的骑士团》(De Laude Novae Militiae)的论著中为军事修会的终极存在理由作了辩护。他首先主张,圣地对冥思与启迪具有重要作用。他写道,圣地对朝圣者的救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朝圣者长途跋涉、经历千难万险去基督和圣徒生平重要的地点祈祷,为的就是求得救赎。圣伯纳德认为,圣墓(即基督之墓)具有特别显著的意义。所有朝圣者都渴望到那里祈祷。然后他指出,十字军战士保卫通往圣地之路的工作显然非常重要,因为突厥统治者当时就已经在阻挠基督徒朝圣者前往圣地了。当然,耶路撒冷王国内部的政治动荡对局势也有负面影响。耶路撒冷宗主教没有资源维持一支由骑士或雇佣兵组成的正规军队来保卫朝圣路线。就连圣伯纳德也没办法说服世俗统治者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期间联合起来。军事修会显然是完成圣伯纳德眼中的十字军战士使命——保卫海陆两路的朝圣路线的最好工具。
军事修会满足了实践、宗教和心理的需求,并且非常适合在几次大规模十字军远征活动之间漫长、沉闷而危险的时期为圣地的各座城堡提供驻防。埃里克·克里斯琴森在他那本特别值得赞美的佳作《北方十字军》的“武装僧侣:意识形态与效率”一章中总结了上述情况。[8]统治者了解到,军事修会愿意在世俗骑士不能够或不愿意去的地方服役。军事修会也满足了人们深切感受到的一种需求,弥合了精神斗争和尘世间战争之间的矛盾。现在,基督徒面对大奸大恶时不必消极被动,也不必等待舆论转变或者出现一位伟大领袖来组建军队搭救他们。军事修会让十字军成为持续不断的行动,永不停歇,永不中止。
军事修会的武器装备始终大体遵循当时西欧和中欧流行的风格,只是在不同世代之间有微小的变革。总的来讲,每位武士都身穿链甲和胫甲,戴头盔,手持长矛和盾牌,擅长使用重剑,并骑乘受过训练,能向敌方步骑兵发起冲锋的高头大马。唯一为了适应气候做的改变,是在链甲之外披一件轻质罩衣,以免链甲被晒得过热;并且避免在炎热时间旅行。当然,圣地的严酷气候对来自北欧的访客简直是晴天霹雳,他们往往很快就会因为暑热和染病而倒下。所以军事修会的存在特别重要,他们可以为新来者提供建议和示范。如果新来的十字军战士虚心接受并认真学习,就能变成战斗力可观的武士,而不是病人或者轻易成为突厥式战术的牺牲品。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西方骑士的蛮力与突厥和阿拉伯武士轻装急进、迅捷敏锐的高超战术之间的对比让十字军东征显得特别有趣。这段历史里从来没有过双方军队正面对垒、兵力更强的一方获胜的例子。实际发生的是战略与战术的复杂互动,双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指挥官在投入作战之前都要思前想后、精心算计。当然斟酌算计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因为大家都知道战争的特点就是人算不如天算。没有一位将军,没有一支军队始终有能力向战场的混乱强加秩序。气候、地理、兵力、装备和给养在决定胜负时都会发生作用,但说到底个人和集体的意志也很重要。并且,基督徒和穆斯林都承认,兵家胜负取决于神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