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卡片笔记写作法-电子书下载

学习教育 2年前 (2022-06-30) 184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德国著名学者卢曼基于学习心理学的洞察,借鉴久经考验的笔记技术,使用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积累了9万张知识卡片,一生中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
本书是该系统的第一本中文综合指南和说明,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从写 作知识、写作准备、写作能力和注意事项四个角度概述写作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总结了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第三部分是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详细解释了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写作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思考、理解和提出新的写作思路,而不用将时间浪费在寻找笔记、资料或参考文献上。无论你喜欢用笔和纸,还是喜欢在Windows、Mac或Linux上做笔记都没关系,这个方法都能够轻松应用。

作者介绍

申克·阿伦斯(Sönke Ahrens)
博士,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育哲学讲师。教授学生、学者和专业人士如何管理时间、决策和个人成长。著有获奖作品《实验与探索》。

部分摘录:
关于写作,你需要知道的 此前,人们在教授写作和记笔记的技巧时通常都不太考虑写作的总体流程,而本书的目的正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本书要给大家介绍一些记笔记的工具,这些工具曾让一个酿酒师的儿子变成了20世纪最有创造力、备受尊敬的社会科学家之一。本书还描述了他是如何将这些工具运用到他的工作流程中,让他因此说:“我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我不喜欢的事情。每当我思路卡顿的时候,我就会转头去做别的事情。”好的安排可以让你做到在不同的任务间自如切换,而不会破坏整体安排,也不会漏掉重点部分。
具有优秀结构的笔记是你可以信任的写作宝库。这样你就不必记住或记挂着每一件事,从而可以把你的大脑从沉重的记忆负担中解脱出来。如果你能信任笔记系统,就可以不必拼命用大脑记住所有东西,从而可以集中精神去思考重要的东西,比如文章的内容、论点和想法。如果把“写论文”这个无定式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而清晰的独立任务,你就可以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完成一件事之后,再做下一件事。安排得当,写作就会很顺利,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完全沉浸在写作的心流状态中,甚至会忘记时间,不停地写下去,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Csikszentmihalyi,1975)。这可不是什么“文章偶天成”,而是写作流程使然。
作为学生、研究者和非虚构类写作者,我们在时间安排上比别人有更多的自由,但最伤脑筋的问题仍然是拖延和动力不足。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找不到有趣的主题,而是所用的工作流程不合适,这样的流程不但不能把我们导向正确的方向,反而成为一种羁绊。一个好的、有条理的工作流程,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占据主动,有更多的自由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做事情有清晰的结构与制订做事计划截然不同。制订计划是给自己强加条条框框,进度变得按部就班。如果想按照计划推进,你就得用意志力逼迫自己,这样容易导致自己陷入意志消沉的状态,而且这种方式也不适合像研究、思考或持续学习这样的开放式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随着每一个新的见解、理解或成果而调整下一个步骤——理想的情况是定期调整,而不仅仅是特例。尽管制订计划这种模式往往与研究和学习的理念相悖,但大多数学习指南和学术写作书籍都把制订写作计划当作头等大事。可是思考的洞见本来就是无法预知的,如何能靠计划制订出来?一个巨大的误解是:如果不制订计划,就只能是漫无目的地乱写一气。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
遗憾的是,就连现在的大学也倾向于把学生都培养成计划制订者。当然,如果你坚持不懈地遵照计划执行,通过考试是没问题的,但这种方式不会使你成为掌握学习、写作、记笔记本领的高手。计划制订者在完成考试后多半不会继续自主学习,而是庆幸考试终于结束了。而真正的高手则不会考虑主动放弃已经被证明是有价值和有趣的事情,而是会用一种能够真正产生洞见、积累和激发新想法的方式学习。我相信本书的读者都更愿意做一名真正的高手,而不是成为一个计划至上者。
如果你是一个正在想办法提高写作水平的学生,那么你的目标有可能已经很高了,因为通常越是最好的学生越肯钻研。优秀的学生关心的是如何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所以会在遣词造句上煞费苦心。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发现更好的写作角度。因为经验告诉他们,最初的想法往往不会很好,有价值的写作主题不会像天上掉下的馅饼一样直接砸在自己头上。为了更好地了解文献的概况,他们成天泡在图书馆里阅读,而海量阅读就意味着他们会陷入更多的信息。但是,并非读得越多,思路越宽,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会发现翻阅的资料越多,能展开工作的切入点反而少了,因为大部分论点已经被别人想到了。
优秀的学生看问题不满足于浅尝辄止,他们常越过自己学科的藩篱去窥探外界。一旦这么做了,即使是在得不到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应对纷至沓来的想法,也不会再回头和别人一样行事。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一个系统来跟进不断增加的信息库,使人能够以一种聪明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聚合起来,然后产生新的想法。
而成绩差的学生却不存在这些麻烦。他们只在本学科领域内打转,只读规定书目(甚至更少),他们不需要严谨的外部系统,只要照搬“如何写科学论文”的惯用公式就可以完成写作。事实上,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直到他们参加考试时才露出原形),因为他们不会有太多的自我怀疑。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Kruger and Dunning,1999)。成绩差的学生对自己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只有他们接触到外面大量的知识,才能看到自己所掌握的东西有多匮乏。这就意味着,那些在某方面不是很擅长的人往往过于自信,而那些努力过的人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成绩差的学生并不难找到一个问题来写论文,因为他们既不缺乏观点,也不缺乏盲目的自信。他们也不难在文献中找到论据,因为通常他们对发现和思考反面论据与论点既缺乏兴趣,也缺乏技巧。
而优秀的学生会专注于尚未学到和掌握的东西,并因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接触到外部大量知识的高分者反而很可能会患上心理学家所说的“冒牌货综合征”,也就是说,他们感觉自己并不能真正胜任这份工作,尽管在所有的人中,自己是最有资格胜任的(Clance and Imes,1978;Brems et al.,1994)。而这本书正是为那些优秀的学生、雄心勃勃的学者和充满好奇心的非虚构类写作者准备的,他们明白洞见来之不易,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宣扬观点,更是获得有价值洞见的主要工具。
好的解决方案往往简单且出人意料
其实,你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没有必要重新组织你已经拥有的一切。你可以通过记卡片盒笔记的方法立即开始工作,并完善自己的想法。
不过,笔记的复杂性是个问题。即使你不是为了推演一套宏大的理论,而只是想梳理所阅读的内容、整理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路,你也必须整理越来越庞杂的文字,特别是还想在笔记间建立联系和通过笔记获得新想法的时候。大多数人通过将笔记拆分成堆、成叠或放入单独的文件夹来降低其复杂性,还会按主题、子主题对笔记进行分类,使笔记看起来不那么复杂,但这也只是一时的,而且这样的整理过程会降低我们发现笔记间潜在联系的可能性,造成笔记的可用性和实用性难以兼顾。
幸运的是,我们不必也不需要在可用性和实用性之间做出取舍。恰恰相反,处理复杂的事情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地保持简单,并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我们可以用简化的结构搭建复杂的内容。关于这一现象,目前已经有相当广泛的实证和逻辑研究(Sull and Eisenhardt,2015)。做卡片盒笔记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
另一个好消息是只要投入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开始做研究。尽管可能会大大改变阅读、做笔记和写作的方式,但几乎不需要任何准备时间(如果选择电子形式的笔记,只需要理解原理并安装一两个应用软件)。不需要重做以前做过的事情,而是从现在开始改变工作方式就行。不需要重新组织已有的任何东西,只要在必须处理事情的那一刻,换一种方式来处理就行了。
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是,我们没必要重新发明一套方法,只需要结合两个众所周知且经过验证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简单的卢曼卡片盒技术,这是本书的核心。书中将解释这个系统的原理,并向学生、学者或非虚构类写作者展示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应用。值得庆幸的是,所有主流操作系统都有相应的应用软件,但如果喜欢使用纸笔,在效率和便捷性方面,仍然会轻松超越那些坚持使用原有方法做笔记的人。
第二个方法同样重要。如果你不改变工具所涉及的日常工作,即使是最好的工具也不会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就像如果没有合适的道路来驾驶汽车,就算最快的汽车也不会有什么帮助。正如每一种行为的改变一样,工作习惯的改变也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新的做法一开始可能会让你感到别扭,觉得不像凭直觉去做那样有必要性,这很正常。但是,当你习惯于做这种笔记时,你会觉得它是如此的自然,以至于你会怀疑以前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常规工作需要简单的、可重复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变得自动,并且无缝地结合在一起(Mata,Todd,and Lippke,2010)。只有当所有相关的工作都相互衔接成为一个整体,所有的瓶颈都被消除时,才能发生显著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你在互联网上找到的“提高效能的10个令人兴奋的工具”之类的窍门,全没什么用处)。
戴维·艾伦(David Allen)在《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2001)一书中强调了“总体工作流程的重要性”。艾伦的这套理论简称为GTD,所以大部分知识工作者都知道“GTD”,因为它行之有效。GTD的原则是把所有需要处理的事情收集到一起,并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倒不是说要落实所有曾经计划做的事情,而是要从中做出明确的选择,并定期检查任务是否仍然符合大局。只有明确知道从重要到琐碎的事情都已经处理妥当,能够放开手脚专注于眼前的事情时;只有当工作记忆中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滞留,没有任何东西占用宝贵的精神资源时,我们才能体验到艾伦所说的“心如止水”——在这种状态下,就可以专注于眼前的工作,而不会被其他想法分散注意力。这个原理很简单,但很全面。它不是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也不是一个花哨的工具,它不会为你完成工作,但它确实为我们的日常工作提供了一个架构,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多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并不是源于我们的环境,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思想。
遗憾的是,戴维·艾伦的技术不能简单地转化到有洞见的写作任务上。原因之一是,GTD依赖于明确界定的目标,而写作所需要的洞见则无法明确地预先界定。我们一开始的想法通常是非常模糊的,思路会在研究过程中才变得越来越清晰(Ahrens,2014)。因此,以洞见为目的的写作必须以更开放的方式组织。另一个原因是,GTD要求将项目分解成更小、更具体的“下一步”。当然,有见地的写作或学术工作也是一步一步完成的,但这些工作多半太小,不值得写下来(比如查脚注,重读一章,写一段话),或者太宏大,不能一次完成。而且我们也很难预料到下一步之后要走哪一步——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脚注,然后迅速查看;也可能会试图理解一段话,需要查找一些释义;还可能做了一条笔记,再回去阅读,然后跳起来写下一个在脑海中形成的句子。
写作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我们常常要在不同的任务之间不断地切换。细化管理到那种程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放大到更大的范围也同样没有真正的帮助,因为随后还会有下一步任务,比如“写一页”。你计划“写一页”并不达标,因为经常会有一大堆其他事情花去你一个小时甚至一个月。说到底,工作的推进终究还是要靠洞见来指引方向。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尽管GTD在商场上非常成功,在自由职业者中也广受好评,但从未在学术界真正流行起来的原因。
但我们可以从艾伦身上得到的重要启示,也就是一个成功组织的秘诀在于整体观。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处理好,否则被忽视的那部分会绊住我们,导致不重要的任务也变得紧急。即使是最好的工具,孤立使用它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只有把它们嵌入精心策划的工作流程中,工具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优势。如果这些工具不能配合使用,再好的工具也没有意义。
对写作而言,从研究到校对,都是环环相扣的。所有小步骤都必须以一种方式联系起来,能够从一项任务无缝地进入另一项任务。但这些步骤又要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使我们能够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灵活地做需要做的事情。而这也是戴维·艾伦的另一个见解:只有当信任系统,而且知道一切都可以处理好的时候,大脑才会放开,才能专注于手头的任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像GTD一样全面的笔记系统,但它又要适合开放式的写作、学习和思考过程。我们下面要讲的卢曼卡片盒正是这样一种笔记系统。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