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30000+同学说:真希望我刚入职场时看过这本书!
原来职场上所有的难题,都是沟通问题;
那些叫你抓狂的局面,都有解决方案。
★全面覆盖职场沟通场景,给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为职场萌新,怎样初来乍到就能让人对你印象深刻?
作为业务骨干,怎样让你的方案被甲方重视?
作 为部门主管,怎样辅导下属更好地完成任务?
这样典型而高频的职场沟通场景,本书中有18个——从向上沟通到管理沟通,再到客户沟通,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你会遇到的所有职场沟通难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你发起上述任何一个沟通之前,请翻开这本书。
★是CEO的沟通心法,更是写给你的职场沟通指南
这是脱不花“自我追问”出来的一本书——书里有她早年作为管理咨询顾问,跟大企业家提案的经验;有她在得到App日常管理中,和同事、老师、客户积极协调的事例;更有她牵头的教研团队收集的,来自一线的大量真实沟通需求和实践。真学实练,助力你在沟通的无限游戏中一往无前。
★会沟通等于会说话吗?那么,如果做不到八面玲珑、滔滔不绝,是不是无法成为沟通高手呢?
脱不花认为:沟通是心理学课题,是领导力课题,甚至是设计行为学课题,但它唯独不是说话本身的课题。每个人都可以掌握沟通的方法,赢得沟通对象的尊重与合作。
作为一名职业的沟通者,脱不花在书中捧出了自己的沟通心法,倾力传授和示范,如何通过沟通在社会上解决问题、求得帮助、整合资源、洞察人心。
读完这本书,回到现实中后,你会发现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化解别人复杂的诉求,都不是难事;你会发现原本那些无法破解、下意识躲避的难题,都有了解决答案。
作者介绍
脱不花
19岁创业,没上过大学,现在是一家终身教育公司的CEO,推出了罗辑思维、得到App、时间的朋友等知识服务品牌。
商业顾问刘润说,罗胖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福气,才找到脱不花这样的合伙人。
投资人徐小平说,每次有创业者找他融资时,他都会问对方:你的“脱不花”在哪里?
作家方希说,脱不花非常善于做一个翻译者,以最快的速度把别人的需求翻译成一个方案。
脱不花自己却说:“我只是一名职业的沟通者。”
部分摘录:
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
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
——乔治·萧伯纳
我对萧伯纳的这句话表示无比赞同。
因为我们“说”了,所以,我们就默认已经和对方沟通了。至于对方到底听了没有,听懂了没有,我们并不关心。而在听的时候,我们也很少会主动核实听到的信息是不是准确,是不是完整。所以,每天在无数的办公室都会循环播放同一句咆哮:“我不是跟你说了吗?你怎么像没听见似的!”
据说在日常沟通中,信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最后至多只留下一半,糟糕的是,我们并不知道留下的是哪一半。生活中人人都说倾听很重要,但事实上能做到的人却很少。
反观那些公认的沟通髙手,他们有一个共性:沟通不靠说,人狠话不多。因为他们知道,口若悬河只会把人推开。把嘴闭上,把耳朵支起来,才是让他人愿意和你沟通的头号秘诀。
倾听是沟通的起点。如果你无法听懂对方表达的意思,甚至听不全对方提供的信息,绝对不可能展开真正有效的沟通。所以,我们要有点耐心,从最基础的倾听开始掌握沟通的方法。相信我,聪明人更得下笨功夫。
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几道测试题,考察一下你的倾听能力:
1.假设你是一名新员工,领导突然给你打电话问:“你现在忙吗?” 请问,领导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想临时考察你的工作,还是想给你安排新任务? 2.你做了个方案,有个关键决策需要请示领导,领导倒是没说别的,头也不抬地扔下一句:"你定。” 请问,这个事儿,你到底能定,还是不能定? 3.你去相亲,对方问你:"你们互联网公司,加班肯定很辛苦吧?” 请问,对方是关心你,还是好奇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情况,又或是含蓄地嫌你加班太多?
这几句话都不长,字面意思也很简单,但说话的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想,如果你就是对话中的另一方,当下就要作出反应,是不是还有点挑战?这个挑战在于,我们无法立刻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中分辨出他们的真实意图。
第一题中,如果你按字面意思回答,我在忙这个、那个,领导肯定会觉得,“我问一句你说十句,什么意思?是不是不想接新任务?”但如果你直接回答不忙不忙,那也不合适。领导可能会想,工作量不饱和啊!可见,一句话的含义并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领导真正想问的是:你现在对我有空吗?所以在这个场景中,你只有一种回复是正确的:“领导,您请讲。”
第二题中,领导是让你定,还是不让你定,就得看语境了。这取决于你所在的职场环境、你和领导之间的信任程度,甚至是你的职位权威性。但是请注意,领导这里核心想表达的是:“你全权负责。重点是出了问题,你也要全权负责,因为方案我没发表意见,是你定的。”
第三题中,相亲对象问你加班辛不辛苦,其实是在了解:你有时间投入给亲密关系吗?你愿意倾注多少时间和感情呢?听懂了这层意思,你就会意识到,要促成这段关系,加班的事根本不用多聊,要和对方沟通的,是自己对生活方式以及未来生活的想象。
发现没有?要从一句话里完全听明白对方的意思,其实很困难。你需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经验,对当下的语境有判断,还需要听岀对方的“弦外之音”,尤其是听懂对方接下来的期待。
所以,我建议你在学习倾听之前,先调取一下你以前看过的那些福尔摩斯、名侦探柯南之类的记忆,牢记一个意象——侦探。事实上,别人在表达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隐藏一些信息。我们应该像侦探一样倾听,全神贯注,把所有隐藏线索都挖掘岀来,攥在手里。
那么,线索怎么找呢?有个很重要的方法,叫结构化倾听。别被这个概念吓住了,我已经帮你把这个大词儿翻译成了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会画三个框,把信息往里装,然后你就能看清楚,想明白,做正确。
■结构化倾听 结构化倾听,是指你在接收到对方传达的信息以后,要习惯性地在头脑里画三个框,分别放三件东西:沟通对象的情绪、事实和期待。
第一个框:情绪
情绪是我们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高兴、悲伤、恐惧、焦虑、愤怒……都是情绪。但对方通常不会直接表示“我很生气,我很焦虑”,而是把情绪隐藏在话语里面。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时把对方语言里隐藏的情绪识别出来,分清何为事实,何为情绪。
比如,“领导总是让我加班”,这句话是事实还是情绪?
是情绪。“总是”这个词,表达的只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事实。当我们这样表达时,或多或少都有夸张的成分。
很多情侣经常为这种词吵架。一方说,你为什么总是忘记我们的纪念日?另一方就会很生气地驳斥,哪有总是,我不就是去年忘记了一次吗?你看,这么沟通,吵架就要升级了,最终很可能以“你不爱我了”和“你无聊不无聊”而告终。其实,对方要表达的只是“我觉得你忽略了我,我没有安全感,所以很难过”,但身在亲密关系中的他/她并没有将此识别出来,当然也就不可能说出什么对症下药的话。
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出现“总是、老是、每次、经常、永远”等类似的词,你就可以立即告诉自己,对方是在宣泄情绪。我把这样的词叫作“情绪路标词”。
“情绪路标词”一出现,你就要意识到,对方没有在陈述事实,而是在发泄情绪。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跟他辩论事实真相,而是安抚他的情绪。只有把恶劣的情绪先降下来,双方才有沟通的基础。
第二个框:事实
什么是事实?对方不带情绪陈述的信息都是事实吗?不见得。和情绪刚好相反,我们只有在表达那些不受主观判断影响,可考证、可追溯的内容时,才会说它是一个事实。
当然,从对方丢给你的一堆信息里判断哪些才是事实,是最考验侦探能力的,需要你调用自己的经验和对事件本身的了解。
我们可以借用新闻记者核查事实的方法,在对方的描述中考证以下几个要素:who(人物)、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事件)。如果能用4个W还原实际场景,那么对方所言大概率是事实。相反,如果对这些要素语焉不详,而仅仅从诸如“我觉得”“我判断”“我认为”的主观推论出发,那我们听到的陈述很有可能不是事实。
第三个框:期待
什么是期待?就是找出对方内心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
了解了情绪和事实,我们需要结合二者来判断对方的期待。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我是客服,接到一个用户的电话投诉,说收到的商品有破损,很生气。我该怎么反馈?是不断跟客户道歉,说“你别生气,你别着急”吗?显然不是。如果被对方暴跳如雷的情绪带着走,就没法听懂他真正的意思。越跟他说别生气,就越是在火上浇油,把一起针对公司的投诉变成了私人恩怨。
实际上,我应该在头脑里画出三个框,分别放入事实、情绪和期待:
事实:对方收到了一件破损的商品。
情绪:他很生气,也很着急。
期待:赶紧换货,最好还能补偿他的损失。
所以,不要跟他在情绪上纠缠。首先承认他不应该有这样的遭遇,然后承认错误,道歉,紧接着跟上一句:“我马上给您补发新的商品,并且同步发您一个小礼品,希望能弥补一点点您的损失。”
发现对方真实的期待以后,我们就可以做岀正确的反应。
■反向叙述 大部分时候,只要我们梳理清楚事实和情绪,就可以判断对方的期待。但有些情况下,对方只说了一两句话,传达的信息非常有限,很难分辨出他内心真实的意图。这时我们就要利用反向叙述去挖掘更多的信息。
所谓反向叙述,是按照自己理解的逻辑,重新描述一遍前面结构化倾听获得的信息,请对方做个确认。
这个方法,我是从得到App的程序员那里学到的。你知道,我作为得到App的CEO,完全不懂技术,是绝对的外行领导内行,而且还天天开脑洞,提需求,真是想想就讨厌。我发现,在我提出一些技术需求的时候,有经验的程序员一般不会当场答应;他会隔一两天再来找我,用他们的语言进行一次反向叙述。有时是他们理解错了,我的需求和他们的反向叙述有岀入;有时是我说得不太确切,那么我会把需求重新梳理一遍,试着再描述一下。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我意识到自己提的需求不靠谱,放弃了原先的想法。但是,我会因此更感激他。通过反向叙述的过程,双方有机会把对方的信息彻底听明白,更知悉彼此的意图。
那么,反向叙述的时候,具体的操作要领有哪些呢?你可以按照这三个步骤走。
第一步:响应情绪
这是一个“排雷”的步骤。我们在沟通中之所以会不清楚对方到底想要什么,很多时候是因为情绪的阻隔。对方的情绪会影响他的思考和表达,进而增加我们倾听的难度,因此,我们应该预先排除干扰信息,提前处理情绪这个地雷。
然而,情绪是对方的,就算我们识别出来了,怎么帮助对方把它从沟通中剥离呢?
最简单的方式,其实是点破和接纳对方的情绪。
这一点在三四岁的小孩身上同样适用。孩子如果情绪失控,大哭大闹个不停,你只需要问他:“你现在是很生气,还是很着急?”孩子就会立马安静下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此刻他需要切换状态,审视、分辨自己的情绪。而只要他从原先的状态中跳出来,就远离了“情绪地雷”。
这里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说“你别生气,你别着急”。因为这是在否定对方的情绪。对方会把这种否定视为对他本人整体的否定。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更生气。
你要做的,是点破:“我知道,这个时候你肯定特着急。”对对方的情绪给予正面的回应。对方如果感觉到他的情绪被你接纳了,就会慢慢回归到理性状态。
就这么一句,不要纠缠,立马进入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