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21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王安石以其主持的熙宁变法而为人所重,其生前身后,遭到无数异说纷纭的评价。本书详细叙述了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生平与政绩,勾勒出其不同于众的思想,揭示其在“经世致用”与“归隐山林”之间的挣扎,以“天上的研讨会”/“微信朋友圈”的形式介绍了后世对王安石的不同意见。本书的特色,尤在于结合王安石的诗文叙述其一生面对外界不同意见时的艰苦卓绝,显示其在所谓举世“浊流”中傲然独立的风采,反映了王安石这位千年之前一代名相与旷世大儒波澜壮阔的人生。
作者介绍
三浦国雄,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中国学会顾问,并曾担任日本道教学会会长。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中国学科毕业后,进入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深造,专攻中国哲学史。先后任教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北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大东文化大学和四川大学。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与宗教,以及东亚文化比较研究等。
部分摘录:
希世之异人 南宋人沈晦尝语人曰:“自古及今,天下秀才只有三个。孔大头一个,王安石、苏轼合一个,和晦乃三个也。”〔1〕把自己加入天下秀才之列恐怕是沈晦的玩笑之语,不过他的言论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评价。王安石在宋人的眼中确是希世之异人。便是今日,若以公心来论,笔者也并不觉得沈晦的评价有多大问题。王安石无愧为一代杰出人物。他犹如彗星一般显现于十一世纪中国的天空,其前无古人的大改革企图将旧有的社会制度连根拔起。只是不待克尽全功,王安石却又倏然从历史的天空消失了。
王安石自幼聪慧,读诗书过目不忘,且博通儒释道三教经典,甚至创立了被称为“王学”的学问体系。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家。王荆公文章简洁,抒情清丽,用典绚烂,即便是他的政敌,对其文学造诣也不得不表示钦佩。如此兼具学、识、才的王安石,其卓越的政治天分,纵览中国历史也极为罕有。沈晦将“快乐的天才”〔2〕苏东坡与王安石相提并论,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手腕却远非苏轼可以比拟。
王安石既然惊才绝艳,凭借这份天赋,他的人生是不是便顺风顺水呢?答案是否定的。王安石曾位极人臣,但这并非他真正的追求。宰相之位于他不过如敝屣,时机一到他就挂印辞官回归江宁。而他与世俗相抗、波澜壮阔的六十六年,也在喧嚣与非难中走到了终点。
文章憎命达,杰出人物的人生之路往往格外坎坷。在笔者看来,王安石的天性与现实格格不入,他心中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永远无法调和,这也是其一生坎坷的根源所在。然而,王安石主持的新法就是从“不调和”中孕育出来的,他诗作中的落寞寂寥也与“不调和”不无关系。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晚年皈依佛门后心性大变的王安石能从佛教中获得精神的慰藉。怪只怪王安石出生太早,领先时代上百年,以致他不能见容于当世。正是这种先觉性导致了王安石的怪异。王荆公命运的悲剧同时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不过在讨论时代先觉者王安石的心理与行动之前,笔者想先谈谈他的外貌。王安石生前曾让几位画家为自己画像,比如李公麟在定林庵的墙壁上为他所作。定林庵坐落于江宁钟山之中,王安石晚年隐居于此。王安石亡故百年之后,南宋诗人陆游游览定林庵留下了这样的记录:“八日晨,至钟山道林真觉大师塔。(中略)塔后又有定林庵,旧闻先君言,李伯时画文公像于庵之昭文斋壁。著帽束带,神彩如生。文公没,斋常扃闭。遇重客至,寺僧开户,客忽见像,皆惊耸,觉生气逼人,写照之妙如此。今庵经火,尺椽无复存者。”〔3〕
王安石也请江宁的传神者(肖像画师)李士云给自己画过像,并且赠了一首诗给画家。诗曰:“衰容一见便疑真,李子挥毫故有神。欲去钟山终不忍,谢渠分我死前身。”〔4〕此诗中有死的阴影,诗人说哪怕他的躯体因为死亡不得不离开钟山,他的画像却能如他的分身一般替他留在这里。
下面是王安石身后人们为他所绘的三幅画像。肖像一据邓广铭在其著作《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介绍,为宋徽宗崇宁五年(1 106年,王安石殁后二十年)在王安石家乡抚州临川建立他的祠堂时,临摹前述李公麟绘像而制。邓广铭认为这是王安石归隐江宁之后的样貌。王安石自归隐到去世经过了十年的时间,笔者以为这肖像大概反映的是其间较早时期的面容。画中的王安石尽管有些年纪,双目却依然炯炯有神,散发出难以名状的锐气。这样的人一旦决心做某事定然会排除万难,拼命一搏吧。不过在坚毅面容的深处,笔者似乎还看出了一丝慈父般的微笑。
肖像二出自《历代圣贤名人像》,该书原藏于清代皇宫南薰殿。这幅肖像中的王安石显然比肖像一年轻,大约是他实施新法前后的脸孔。这段时间的王安石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画像中的他目光锐利,眉目冷峻,加上那挺拔的鼻子,紧闭的嘴唇,坚毅的下颌和像雅典娜般硕大的耳朵,这幅作品与肖像一一样,不得不说是极具特色的人像作品。
肖像三载于清人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笔者以为这幅画过于强调了王安石的“文人气”。王安石必不会如画中人一般蓄起长指甲来,这想必是清代文人的风习。
王安石生前也谈及过自己的容貌,在与朋友笑谈的时候,他作诗如此自嘲:“唯予貌丑骇公等,自镜亦正如蒙倛。”〔5〕《荀子·非相篇》云“仲尼之状,面如蒙倛”,据说蒙倛是祛除恶鬼的神。估计王安石自嘲丑貌,是希望有能祛除鬼魅的力量的吧。我们自然不能根据这两句玩笑之语论定王安石的相貌,不过从上述的肖像画大致可以推测出他的相貌不同于常人,起码体格健壮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宋时甚至有人把王安石称为“牛”。萧注在答复宋神宗关于王安石相貌的问题时这样回答:“牛形人,任重而道远。”他又说:“安石牛目虎头,视物如射,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6〕萧注认为王安石的眼中有一种独特的光芒,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人也有类似的说法。有的说他读书,目力能透纸背;有的说他眼如龙目;还有人说王安石双眼多白,乃奸邪之相,将来必要祸乱天下。总之,王安石大抵不是柔顺之人。
就连王安石的政敌也不得不承认,王安石对财货、地位是恬淡的,在女色上也很自律。即便后来身居宰相之位,他也不改变清心寡欲的生活。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王安石对自己夫人之外的女性采取的是怎样的态度。
儒家道德非常强调妻子的贞洁,甚至不鼓励寡妇再嫁,可论及男性对妻子的忠贞,又相当地宽容。虽然一夫一妻,但妻子不能抱怨丈夫狎妓,且在“开枝散叶”的大义名分之下纳妾也是公认的风俗。更有甚者,以妻子劝丈夫蓄妾为贤惠,反之则是嫉妒的表征。儒家礼教有“七去”的说法,即在“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的七种条件下可以休弃妻子。如果女子善妒就可以被无条件地休去,赶出夫家。无需赘言,儒家道德如此,乃因它本就是父权本位的道德。
如是道德观之下,宋代的士大夫并不怕传出风流艳闻。例如北宋第三位天子真宗皇帝就曾向以节俭闻名的大臣王旦建议:“以声妓自乐。”〔7〕所谓名士风流,在当时,被尊崇的人于夫人之外有几位红粉知己不仅无伤大雅,甚至是约定俗成的。大才子苏东坡身边就经常伴有一二美妾。在首都汴京,也有不少浓妆艳抹的妓子夜夜争夺酒客。
可是王安石并没有这类事情。相反地,还有这样一则逸事流传下来:虽然王安石和夫人之间有儿子,但他官拜知制诰(起草内阁文书的官员)之后他夫人为了丈夫的“体面”而给他买了一个小妾。王安石于是对带至他眼前的眼生女子问道:“何物女子?”答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又问:“汝谁氏?”又答:“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王安石一听脸色就沉了,“夫人用钱几何得汝”?小妾说九十万。于是“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初,尽以钱赐之”。〔8〕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应做苏州地方官的朋友刘攽的邀请,王安石前往他的州衙。一到发现院子里满是妙龄女子,王安石便不欲就席。刘攽赶紧让妓女们退去,上前和王安石说:“车舟都已经烧了。”王安石才不再生气。
无独有偶,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也是这种“不解风情”的人。司马光的夫人给她的丈夫买了一个美貌的小妾,因为她与丈夫之间没有孩子,他们的长子司马康是养子。夫人嘱咐这个女子说,“俟我出,汝自饰至书院中”,冀公一顾也。〔9〕小妾遵命去了司马光的书房,奈何对方却视她如无物。无奈何,女子随意从书架上取下一书问司马光:“此乃何书。”司马光一边对书拱手一边恭敬地答:“此乃《书经》。”于是司马光夫人的“一番好意”打了水漂。
尽管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对夫人之外的女子不假颜色,但他们的女性观实质上并不相同。司马光是律己甚严的诚实君子,王安石则更能与女性化的优美的事物发生共鸣。例如王安石有赞咏巫山传说的艳丽诗句,司马光则是与这一类情趣绝缘的。
虽然富于浪漫的诗才,王安石又是意志坚强,不轻易妥协的。想来,惯于融通俯就的人也绝不能排除万难推行巨大的改革。据说面对王安石的坚毅,神宗皇帝都不免畏惧。不过在反对派的眼中他这种不知变通就是固执己见。政敌司马光说王安石执拗。后世的很多通俗小说中王安石也一直以“拗相公”的形象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