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大人的日本史-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2年前 (2022-06-30) 1537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为什么日本会成为今天的日本?   面对急遽变化的国际局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成熟的眼光,重新认识这个熟悉的国家、陌生的历史。   ◇ 采取“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为何独厚荷兰人,又如何与世界互动?   ◇“黑船”来袭,让天皇成为权力中心,组成新的大一统国家?   ◇ 迈入现代的日本,如何用蛮横手段将北海道、琉球纳入国土?   ◇ 关东大地震,创造出现代东京,却点燃了日本、韩国之间的仇恨?   ◇ 铁路的发展,建构了日本井然有序的社会纪律?   ◇ 看似平和的日本社会,也经历过躁动不安的年代,发生大规模的社会抗争?
  在教科书中,日本往往被简化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一种是成功地推动明治维新,晋身强国之林的正面形象;另一种则是殖民者、侵略者,是军国主义的负面代表,但历史的复杂与偶然,并无法藉由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来理解。   《大人的日本史》通过三十个关键词,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发掘日本真实而多样的面貌,不但提供历史的反思,更足以做为未来的借镜。

作者介绍

·  涂丰恩,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大学时候读过两年管理学院,从历史研究所毕业后,却又跑到资讯工程系工作。曾经出版过一本叫做《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的小书,目前则在研究日本帝国时代的人造香料产业,以及现代感官经验形成的历史。因为喜欢说故事,所以跟朋友们一起创办了「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网站。相信一个好故事,具有改变现实的力量;更相信好的历史故事,不仅能够让我们认识过去,更能让我们理解现在,想象未来。期望有一天,能够以台湾为起点,一点一滴地描绘出属于这块土地的世界历史。

部分摘录:
自由民权:理想政治的追寻 日本有种说法,认为在明治维新时期曾经出现过三个最杰出的人物,他们是木户孝允、西乡隆盛与大久保利通。在当年扳倒幕府的过程中,这三人都曾经出过一份力,而在明治新政府上台后,他们也曾经先后担任执政的重要职位。对许多日本人而言,他们是不能遗忘的英雄。
不过,曾经同心协力的伙伴并不见得能够永远携手合作。在共同的敌人被打倒了之后,往往新的内部矛盾就会跟着浮现出来。
木户孝允等人也一样。明治政府成立后不久,这三位英雄之间就产生了冲突,分裂成两个阵营,而让他们分裂的理由之一,是日本旁边的国家:李氏朝鲜。
明治新政府成立后,打算与当时的朝鲜王朝重新开始外交活动——在这之前,双方已经有一阵子没有正式往来。没想到送出公文之后,朝鲜的回应,却是认为明治政府不符合德川时代的惯例,并用这个借口拒绝了日本政府的请求,让他们吃了闭门羹。
所谓不符惯例,指的是明治政府在国书上用了“天皇”的名义,而不是传统的“日本国王”。从日本的角度来说,国家领袖已经换人,外交用语当然也必须更新。但朝鲜王朝却认为,只有中国能用皇帝一词,而日本不行。
朝鲜的回应让日本政府内部议论纷纷,其中更出现了一股声音,认为朝鲜这个举动太过无礼,蔑视日本。日本应该采取强硬的态度,甚至不惜出兵征讨,给对方一点颜色瞧瞧——这种立场后来被称为“征韩论”(1)。明治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就属于强硬派的一员。
但木户孝允与大久保利通则站在争论的另外一方。他们两人都是岩仓使节团的成员,和属于留守政府的西乡隆盛的观点并不一样。他们认为,与其匆促地对外用兵,日本更应该以内政为优先,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之后再来思考对外扩张也不迟。
双方围绕着这个问题在政府中展开了政治角力,对自己的主张都很坚持。不过最后,以木户孝允为首的“内治派”获得胜利,西乡隆盛则在权力斗争中落败,黯然离开政府。“征韩论”的纷扰到这里也暂时告一段落。
不过,冲突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西乡隆盛下台后,回到了故乡鹿儿岛,并在当地培养自己的军事力量。几年之后,他突然起兵造反,率领军队攻打政府。和他同行的有许多对明治政府早有不满的传统日本武士,他们在新政府上台之后,感觉自己的权益大受损害,因而把西乡隆盛视为精神领袖,追随他起义。
西乡隆盛来势汹汹,明治政府也不敢大意,派出大军讨伐这股反叛的势力。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政府的军队虽然握有精锐的武器,但也没能占到绝对上风。
战争一共打了八个月,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在一场决战中,西乡隆盛中弹负伤,切腹自杀,反政府的势力才跟着瓦解。
这场名为“西南战争”的事件是明治政府上台后最大规模的叛乱,却也是反对势力最后的抗争。在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挑战政府的军事实力,明治新政府确立了自己在武力上的绝对优势。
只是,武力能够镇压反对声音,却不能赢得所有人的心。西乡隆盛虽然在西南战争中落败,却被认为是勇于反抗政府的英雄,反倒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
除了西乡隆盛,日本国内还有另外一群人也在挑战明治政府的权威。他们手上虽然没有精锐的武器,但他们有纸和笔。虽然不能武装起义,但他们能够发行报纸,撰写文章,批评政府。
《征韩议论图》,中间穿军服的人是西乡隆盛
城山之役——西乡隆盛参与西南战争的最后一战
他们认为明治新政府的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群人往往一意孤行,不能反映民意,跟专制的国家没有两样。在他们看来,日本民众需要的是自由与权利,而不只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成立能够反映民意的议会。
曾经与西乡隆盛共事的板垣退助,就是其中一人。
板垣退助本来在政府里头任职,但在当年“征韩论”的风波中站错了边,所以失去了官位,回到民间。但他并没有因此忘记政治。
几年之后,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组成了“幸福安全社”,正式向政府提出设置议会的要求。这个举动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设置议会的问题顿时成为报纸上的热门话题,声援和反对的文章纷纷出炉。
可是官方的反应是冷淡的,这点并不让人意外,甚至可以说在意料之中。一旦开设议会,政府的施政就会受到牵制、受到监督,没有掌权者会想要自找麻烦。
板垣退助也知道目标无法轻易达成,需要长期抗争。所以,在提出设置议会的请愿书后,他回到故乡土佐(今天的高知县),成立了“立志社”,通过演讲和教学的方式宣扬理念,培养未来能够共同追求理想的伙伴。
明治政府知道一股新的反对声浪正在民间酝酿,打算做出让步,主动推动制度上的改革。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颁布法律,严格控制新闻媒体,如果报纸上出现有毁谤政府官员之嫌的文章,作者会遭到罚款,若是被认定为情节重大者,甚至可能锒铛入狱。显然,不是有权者不愿意改革,只是必须永远按照他们的方式进行。
西南战争
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之时正是这场自由民权运动刚刚启动之时。西乡隆盛的失败,明治政府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对于参加运动的人们是个沉重打击——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同情西乡隆盛的。
但是,战争之后,争取自由与民权的呼声反而高涨,在许多地方,相关的社团陆续成立。很多人开始关心政府与民众权利之间的问题,学习现代政治和法律也蔚为新的风潮。这场自由民权运动因此变成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改变着人们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
为响应这股趋势,许多读书人也开始积极奔走,举办演讲活动,结果大受欢迎,有时参加活动的人数上千,且听众不分男女。有些演讲者也在演讲时提倡男女平等的观念,认为参与政治的权利应该没有性别之分。
为了传播自己的理念,自由民权运动者开始办报纸、办杂志,同时还创作了许多歌曲、舞蹈,甚至举办运动会,想尽各种方法,让民众了解他们的主张。
要向政府争取权益的,不只是像板垣退助这样曾经在政坛打滚的人物,也并非只有少数的知识精英,许多农民也趁着这个机会要求政府降低租税的负担,希望能借此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
因为有不同背景的成员加入,自由民权运动的声势一天比一天浩大。但这也意味着这场运动内部的意见纷杂,包含各种不同的想法。还好,有一个目标是比较清楚的,那就是要求政府早日开设议会。
1880年,各地方的社团又一次联合起来,向政府请愿,希望能成立议会。
可是,他们再一次被政府拒绝了。不仅如此,官方还制定了新的法律,除了控制报纸上的言论之外,更进一步限制大型聚会的举办,并严格监视人民的活动,甚至赋予警察权力,让他们可以直接解散民众的集会。民间抗争的声浪越强,来自官方的压制力量似乎也越强。明治政府看起来像是一座高墙,怎么推也推不倒。
不过,自由民权运动者们没有泄气。行动失败后,他们决定采取新的办法:开始草拟“宪法”。
所谓宪法,理论上是用来规定政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法律。在法律的世界里,它有点特别,因为它是用来限制国家,而不是限制人民的。在此之前,日本并不存在这样一部法律,换句话说,政府几乎是不受到什么规范约束的——这恰好就是自由民权运动者眼中的大问题。所以,他们决定自己动手来写。
不过,一个政府的运作牵涉的事情千头万绪;更何况,日本的政府到底应该是什么模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要把意见都综合起来,变成一套明文的规定,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1)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