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新的参与者和新技术正在引发“产业的再定义”,改变现有的已经构筑完成的产业构造及商业模式,破坏现存行业法则。面对这样风险重重的状况,多数人的想法不是“为时尚早”,就是“我们早有对策,不必大惊小怪”。
面对看似笨重却能一击致命的“灰犀牛”,这样的想法才是真正的风险。那么,如何骑到灰犀牛的背上,变风险为机遇呢?如何从日益显著的趋势中发现可能性,抢占成功的先机?
为了帮助读者找寻答案,本书集结了80位研究员和专家顾问,他们大多是专业杂志社的记者、编辑部主任或总编,是产业荣枯兴衰的见证者。创作团队从大环境和小领域两个层面,分析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行业和公司想要生存发展急需整治的一些弊病,以及即将面临的整体变局和风险。
企业只有看清局势,发现自身症结,才能找到出路,驾驭灰犀牛。
作者介绍
日经BP综合研究所是日本经济新闻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日经BP社的调查和咨询部门。
日经BP综研集结了《日经商务周刊》等经营类杂志,《日经流行信息》等生活信息类杂志,以及《日经建筑》《日经电子》《日经计算机》《日经医疗》等技术类杂志的总编和记者共80人。利用成员的经历见识、人脉和信息传播能力,为企业和团体的经营改革、人才战略、创新事业、市场营销和客户拓展提供帮助。
部分摘录:
制造业数字化迟滞 能否继续保持现有优势
放眼产业界,日本在汽车、电子元件等制造业方面依然保持着全球竞争力。尽管很多产品已经被中国和韩国赶超,但从质量和性能的角度而言,仍有不计其数的产品非日本制造莫属。
但是,一如被电商经济席卷的物流业和金融业,全球制造业也出现了数字化(Digitalization)的端倪。这里的数字化表述的是“制造业整体变革”这一大概念,并不停留在将数字技术引入传统方法或架构的层面。
换言之,就是运用IT、AI、IoT、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同时从根本上变革制造工序、价值链等制造业的整体架构和规则,从而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最新电子书免费分享社群,群主V信 1107308023 添加备注电子书]
这便是全行业都被囊括其中的宏伟变迁的重要焦点之一,即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工厂、链接工厂、数字孪生、协作机器人、边缘计算等制造业相关的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将它们统合起来,并对各种行业支柱架构进行优化升级。这便是制造业的数字化。
数字化趋势的背后,是少子老龄化和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等社会变迁,以及已是强弩之末的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为前提的传统制造业。在这种情况下,问题最早浮出水面的发达国家,也引领了探索制造业新型商业模式的契机。
这样一个关键转型期,是重置行业地位、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绝佳机会。因而谋求制造业做大做强的国家或地区、期望提升行业地位的企业,无不一拥而上。
然而面对制造业这一新潮流,日本的举动却仿佛蜗行牛步,令人诟病。这么说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被反复提及,这便是为了支持制造业创新,欧亚各国由国家主导的大型项目有如雨后春笋,但日本政府竟然连一个方案都没有公布。
德国在制造业数字化的浪潮中一骑绝尘,其政府主导的制造业创新计划——工业4.0始于2011年。2015年,各国纷纷追随德国,相继启动大型项目,例如法国的“未来工业”(Industry of the Future)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
同样是在2015年,日本政府为了依靠机器人实现技术革新,成立了机器人革命倡议协会(RRI, Robot Revolution Initiative),在其下辖部门中设立了主题为“以IT带动制造业创新”的工作组。换言之,制造业数字化被定位为机器人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7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日本新产业的发展战略——互联工业(Connected Industries),制造业整体方针出台,日本也展现出了政府企业联手推进产业数字化的姿态。
数字化进程显然并非完全依靠政府方针,因而我们不能因为政府方针迟滞,就草率断言日本已经落后于人。话虽如此,推动制造业整体变革时会面对诸多课题,推进数字化的同时还需要解决这些课题。在众多眼花缭乱的课题中,焦点之一便是中坚企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
中小企业在日本制造业里占绝大多数。如果不能将如此众多的企业调动起来,制造业全行业的数字化就无从谈起。中小企业只有确保必要的资金和人才,才有望引进IT基础,进而利用多样化的数据,优化升级制造业结构,但目前还很难做到这一点。
人们普遍认为,最快也要到2030年,全球的数字化战略才能初具规模,因而我们难以通过比对现阶段的进展、成果来对目前的数字化进度做出评价。即便如此,国家或企业仍需精准地把握国内外的动态,努力推动数字化发展,以免被人抢占先机。
倘若不能紧跟形势变化,那么很可能,连同台竞技的机会都将不复存在,日本的制造业也很可能会每况愈下。即便是退一步而言,如果其他国家或地区抢先建立了更为有利的商业架构,那么日本企业想要获得市场优势地位,也会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