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未来学校-电子书下载

学习教育 2022年7月1日

简介

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同时,他系统整理了关于未来学习中心的八个问题。
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学习中心,谁来学?
学习中心,谁来教?
学习中心,学什么?
学习中心,怎么学?
学习中心,怎么评价学得好不好?
学习中心,父母应该做什么?
学习中心,需要政府干什么?
朱永新认为,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

作者介绍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30人论坛和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人。
他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项目并多次获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教育论文600余篇;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我的阅读观》《致教师》等40余种著作,其中《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等20余种专著被译为英、日、韩、法、蒙、俄、阿拉伯、哈萨克语等15个语种,是中国当代教育家的个人教育理论著作输往海外第一人。
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与执着行动,感动着千千万万人,被评选为“当代教育名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改革开放40年教育40人等。
他于2000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4200余所学校加盟实验,践行着新教育理念与行动,深刻改变了近500万师生,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部分摘录:
今天的学校生活,不是天经地义的
今天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
不是的!
人类的教育一开始就是今天这样的面貌吗?
不是的!
学校的形态就永远固定在今天这个样子吗?
答案无疑也是否定的。
人类本来是没有学校的
人类不是一开始就有学校的。学校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欢迎加入得到书社,微.信:whair004.罗辑思维,得到APP,樊登读书会,喜马拉雅系列海量书籍与您分享
人类的学校,从古至今,再到未来,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是前学校阶段(pre-school period)——原始部落耳提面命的教育就属于这个阶段。
二是学校阶段(school period)——5500年前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5500年前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我国父系氏族末期的“成均”和“庠”,都是学校阶段的代表。
三是现代学校阶段(modern school period)——随着工业革命应运而生的现代学校,按照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构建,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上课时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
四是后学校阶段(post-school period)——这就是未来的新型学校,严格意义上说也可以不称为学校,而是本书将要详细讨论的学习中心。
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学校的演变过程。
大家知道,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两个没有”——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原始社会的教育过程,完全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内容最初就是渔猎和农耕等劳动技术的传授,正如传说中的“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一样,那时虽然有教育活动,但是没有学校这种形态。
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育逐渐分化出来,出现了学校的萌芽。
关于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教育史教材中采用苏联教育史学家米丁斯基的说法,认为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稽的最古老的学校。
但最新的研究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古巴比伦,法国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发现的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存在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应该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遗址。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学校的国家之一。有人根据传说认为,父系氏族末期的“成均”和“庠”是我国学校的萌芽。
“成均”是乐师日常演奏唱歌的地方,贵族子弟都要在这里学习音乐。
“庠”是储存公共粮食的地方,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氏族中的老者可以不必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而是转为看管粮食或者饲养家畜,所以“庠”也是养老之所。
老年人有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在养老的同时还可以承担传授经验的任务,所以“庠”也就成了教育场所。
但是,“成均”和“庠”还不能称为正式的学校,只能说它们是学校的雏形。“成均”和“庠”的出现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教学需要在专门的场所进行,学校随之出现。
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我国的第一个奴隶社会夏代的学校叫“序”和“校”。
“序”是设在王都的学校;“校”是设在地方的学校,即乡学。
最初的“序”和“校”的教育内容与军事目的相关。
“序者,射也。”作为教射箭的地方,“序”是奴隶主贵族子弟习射的场所。
“校者,教也。”作为进行军事训练的场所,“校”是习武之地。
到了商代,学校的形式有所发展,出现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校,有了大学、小学的区别,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具备了“六艺”的雏形。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