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自律的孩子有大格局-电子书下载

学习教育 2年前 (2022-07-01) 157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都不能代替或逼迫孩子成长,成长的主角始终是孩子。
然而,很多父母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习惯包办代替,成为决定一切的人。当孩子不能成为主角,他们也就没有了主动性、责任感和进取心,并会心生怨气,变得冲动,任性,懒散,厌学,小气,自卑,学习成绩一团糟,或沉迷游戏,或顶撞父母和老师。
而“自主性成长法则”从根本上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当父母隐入幕后,成为顾问,孩子就会走上前台,变得主动;
当父母不再为一些事情操心,孩子自己就会上心,变得有责任感;
当父母学会闭嘴,不唠叨,不吼叫,不责备,生活就会开口,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磨砺出人生的大格局。

作者介绍

清清育儿互助组
我们长期致力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我们跟你一样,也是孩子的爸爸或妈妈,我们对孩子充满爱与期待,也有着无数困惑和烦恼,我们希望与你一起分享更多专业的知识,相互支持,陪孩子共同成长。
小组成员主要有:
涂道坤: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心理学与教育学骨灰级探索者,擅长用通俗的语言挖掘最艰深的理论。先后策划出版过《少有人走的路》《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等畅销图书。著有《可怕的2—4岁,妈妈不崩溃》。
贾秀娟:吉林大学硕士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年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
钱姝名:美国佩珀代因大学(Pepperdine University),临床心理学婚姻家庭治疗硕士,接触西方最前沿心理学,被导师称为“未来心理学不可小觑的力量”。

部分摘录:
父母放手,孩子自主成长 孩子是生命的奇迹。
一个稚嫩、毫无防备能力的婴儿来到我们身边,吃喝拉撒睡,完全依赖我们照料。而我们最多只有18年的时间,来让孩子为未来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做好准备。一个孩子未来能否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关键就在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想成为称职的父母,必然要将目光放得足够长远,为孩子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今大多数父母并不吝啬为孩子付出,但往往因为用错了方法,对亲子关系持有一种错误的态度,结果自然不会理想。
有一对夫妻,自身都是成功人士,他们从儿子一出生,就为他谋划好了一切。用他们的话说:“父母拼命奋斗,就是为了让孩子活得轻松一些。”儿子也确实听话,一路按照他们既定的路线长大,但是到了20多岁的时候,他却头一次违抗了父母的意愿,起因是他交的女朋友。这对夫妻凭借丰富的社会经验,看穿了女孩对待儿子并非真心,他们反复提醒儿子要小心被女孩骗。接着,父母发现不见效,索性禁止儿子与女孩来往,谁知道,一向听话的儿子却二话不说搬出了家。事情的结果,确实如夫妻俩所料,儿子人财两空,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很长时间都意志消沉。夫妻俩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都是很精明的人,为何儿子偏偏这么愚蠢。
其实,孩子看似愚蠢的行为背后,往往是长期不能自己做主的结果。如果父母不当顾问,一直不给孩子自主成长的机会,他们从小没有从错误中获得历练,那么长大之后就很容易中别人的圈套。
通常孩子在9个月大的时候,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就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选择了。因此从那时候起,父母就需要逐渐做出温和的改变,让孩子自己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并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荣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总能让孩子试着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带来挫折,但同时又能让孩子成长,那么孩子就会逐渐锻炼出独当一面的能力。这样孩子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大多数问题就都能够自己拿主意,不需要父母再操心了。
然而,想要实现以上效果,需要父母先实现一次思想上的跃迁——从担心到关心。
在这里,必须要澄清两个概念,担心与关心是两种不同的态度。“担心”的内核是焦虑,中国父母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小到一次考试,大到一次升学,足以让无数父母夜不能寐。而父母表达担心通常有两个渠道:溺爱与控制。有时我们会选择其中一个,有时干脆双管齐下。最常见的,就是父母一方面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孩子的生活,连一件衣服都不忍心让他们自己清洗;另一方面,却大笔一挥将孩子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的,还不允许孩子有丝毫的异议。
而父母一旦表现出担心,也就无形中把焦虑渗透给了孩子,这会破坏孩子的自主感,让孩子失去内在的支撑、勇气和力量。所以,焦虑的父母,配以自卑的孩子,这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这些缺乏自主感和活力的孩子接受的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为当父母处于焦虑状态中,给予孩子的往往不是爱,而是操纵。
有两个孩子都在骑车时摔倒,其中一位妈妈大惊失色:“哎呀,都流血了,心疼死我了,下次别骑了。”而另一位妈妈则告诉孩子:“没关系,下次戴上护具,你一定能玩得更开心。”两位母亲不同的反应,传递了两种不同的信息:第一位妈妈给予孩子的信息是,这太危险了,你没有能力掌控;第二位妈妈给予的信息则是,虽然遭遇了挫折,但妈妈信任你,相信你能掌控。而两个孩子分别能从这次摔跤中学会些什么呢?第一个孩子明白了两件事:摔跤很疼,骑车是件可怕的事。第二个孩子除了知道摔跤不好受、有危险外,还知道了这个问题完全是可以克服的,自己能够继续愉快地骑车。
相信这两位母亲都是为孩子好,而她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位是“担心”孩子,另一位则是“关心”孩子。当父母在孩子身边不断担心孩子时,必然会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会因此变得畏手畏脚,而且,心中还会形成这样的心理暗示:“因为我不行,妈妈才会这么担心。”这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依赖性,弱化了孩子的主动性。
而当妈妈以顾问的形象出现在孩子身边,关心孩子时,孩子感受到了一种信任——妈妈相信自己以后能骑得更好。受到这种心理暗示的孩子,会更加主动,并且开始思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自己想些办法,比如戴上护具,就不会弄破膝盖了。如此一来,随着每次凭借自己的力量战胜挫折,孩子的主动性将会不断提升。
我们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但我们要率先转变,孩子才会发生变化。
因此,父母需要摆正位置,只充当顾问,不安排或干涉孩子,也不在孩子需要陪伴、关心和指导时缺席,而这种相处方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确定安全的同时,让孩子自己说了算,不仅避免了孩子的压抑和叛逆,还可以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二,既然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他们就不会怪罪父母,这会减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防止亲子关系的紧张和恶化。
第三,在自主性成长中,孩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积极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变得越来越能干。
总之,父母放手,孩子才能在自主状态下,去思考并判断一些问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用各种亲身体会,了解到自己在面对某个问题时,可以采取哪些对策。
一天,如果你的孩子在放学后哭着告诉你,有同学在篮球训练中骂了他,你会作何反应?你会心疼,并且生气,同时很想去找当事学生及家长理论一番。但如果你真的出面做了这一切,那么下次孩子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向父母求助是唯一的解决途径,于是再一次哭着跑回家。
除了替孩子出头,父母其实有很多更智慧也更有效的办法。比如,我们可以做孩子的顾问,给出建议,之后让孩子自己试着去解决。比如,父母引导孩子想出“无视对方的攻击”“还击”“化敌为友”“请老师调解”等各种对策,这些对策哪个都比哭着回家要好。而更重要的是,日后当孩子再次与同学产生矛盾时,他很可能会沿用这次尝试的成功经验,或者还会试着选择另一种方式,但无论如何,他绝不会把责任推给父母。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每当他出现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以往的这些经验都会给他提供借鉴,当很多孩子还在这类问题上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早已经掌握了其中诀窍。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1)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